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胡邦岳 《华章》2007,(6):138
立法语言是法律语言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其明确语义的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从用词方面探讨立法语言表义的明确性.采用专门的术语、模糊词语与确切词语恰当配合可以使法律规范的词语语义明确.  相似文献   

2.
"法学家法"和法律语言的大众化站在不同立场阐述了对法律语言的理解和要求,我们应选择哪一种标准作为立法语言的方向?如果为了使法律语言通俗化而牺牲其专业特性,等于是将法学的围墙强行拆掉;那么法学将不再是法学,法律也不能被称作法律。立法活动首先应考虑法律语言的严谨性、准确性、权威性,以确保实现其应有的理性目的与价值追求。  相似文献   

3.
法学语言流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言是传播法律的工具,法律的形成及其社会效果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法与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法律语言学或法学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极其运用解释的语言,侧重共时性;法学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形成背后的思想基础以及各种因素,侧重历时性.广义的法学语言学包括法律语言学.  相似文献   

4.
自20世纪70代年末我国的法律语言研究开展以来,大批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科学体系的专著、教材出版面世.如刘愫贞主编的《法律语言:立法与司法的艺术》,宁致远、刘永章的《法律文书的语言运用》,许秋荣等人的《法律语言修辞》,余致纯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潘庆云的《法律语言艺术》,王洁主编的《法律语言学教程》,华尔赓等人的《法律语言概念》,陈炯的《法律语言学概述》,李振宇的《法律语言学初探》,姜剑云的《法律语言与言语研究》,彭京宜主编的《法律语用教程》等等.在大量法学著作里也都用一定的篇幅论述了法律语言的问题,诸如吴大英、任允正的《比较立法学》,吴大英、刘瀚等人的《中国社会主义立法问题》,高铭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孕育与诞生的过程》,谷安梁主编的《立法学》等著作.且令人瞩目的是:在20世纪西方学术界浩浩荡荡的"语言学转向"思潮的影响下,国内法律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法律语言的研究转向,专家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法律语言.法律语言与哲学、法律语用学、法律语言逻辑学、法律语言修辞学、法律语言语音学、法律语言心理学、法律语言与文化、法律语言方言学、法律语言语义学等法律语言学理论研究以及法庭语言研究、法庭翻译、专家作证、法律双语和多语研究等法律语言语用研究,开拓了研究领域的深度和广度.其中法律语言与法律文化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也试从文化角度浅谈中国古代法律语言.  相似文献   

5.
傅翀 《河南电大》2008,(3):55-56
法律概念具有内涵小外延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除了必须使用表义明确、具体的立法语言外,还需要表义概括的语言形式。表义概括的名词、行为动词、不定代词和具有名词性的“的”字短语等语言形式可以扩大法律概念的外延,满足法律的需要,是立法语言严谨、周密的保证。  相似文献   

6.
法律概念具有内涵小外延大的特点。这一特点决定除了必须使用表义明确、具体的立法语言外,还需要表义概括的语言形式。表义概括的名词、行为动词、不定代词和具有名词性的“的”字短语等语言形式可以扩大法律概念的外延,满足法律的需要,是立法语言严谨、周密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语言是传播法律的工具,法律的形成及其社会效果的最终实现离不开语言的参与。法与语言的关系长期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已经形成一门相对独立的专业学科——法律语言学或法学语言学。法律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极其运用解释的语言,侧重共时性;法学语言学研究法律规则形成背后的思想基础以及各种因素,侧重历时性。广义的法学语言学包括法律语言学。  相似文献   

8.
立法语言是准确表达立法意图、立法目的和体现立法政策的一种专门载体,比一般的语言文字严谨、规范、简洁、通俗、明确。法律文本大到行文成篇,小至遣词用字,都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要求既符合作为法律行业特殊语体的习惯和规则,也要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通话)的语法、语义要求。根据我国立法文本的用字和用词、立法语言的口语以及立法语言的外来词等方面的统计、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立法语言具有通用语言文字和特殊行业语言的双重特点,自然也要接受、符合通用语言文字和法律行业语言的双重规范。  相似文献   

9.
立法语言的本质特征是精确性,而现实法律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不明确语言和条文。此问题可以从修辞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即法律文本中的模糊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消极法律修辞,也正是这种与立法学结合的消极法律修辞,作为一种实现说服、达致"同一"目标的方法和策略,解决了立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难题,保证了法律的实践应用性,也从根本上提升了作为立法成果的法律自身的正当性。  相似文献   

10.
二战以后,受哲学语言学转向和兴起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影响,人们认识到模糊语言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法律领域中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修辞学、语用学的角度探讨了模糊法律语言的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1.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进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12.
自夏禹王朝以降,中国的法律制度和文化已有四千余年的历程。如今的法律文本既有对传统的继承,也吸收了域外法中立法的精髓,法律语言也是兼容并包。法律拟制就是其中为了弥补社会需求和法律语言之间的断层的立法尝试,本文从语言学的模糊性角度分析立法语言,并结合专利法中"普通技术人员"一词探究法律拟制在解决语言模糊性方面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模糊语言和语言的模糊性是模糊理论引起语言学领域而得出的认知结果。从主体、客体和语言本身的特点来看,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特征。模糊语言在法律语体中大量使用,对法律的完善有着重要作用。法律语言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准确语言和模糊语言及其相互联系,注意模糊语言出现的特定的题旨情境。  相似文献   

14.
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对篇章的分析有着重要的作用。从语气系统方面来看,立法语言的语气多为陈述语气,使用说明式的陈述句;从情态系统方面来看,立法语言多运用缓和的中高值情态动词进行描述;从交际参与者方面来看,立法语言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受法律保护者和违法者只能被动地接受法律。  相似文献   

15.
法律的权威性和强制力决定了规约性语言分支的法律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风格特点.从法哲学以及法律语言学的角度,可以发现法律语言的内在规律性:准确性、模糊性、权威性和逻辑性.我国在现代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法律语言的独特性和内在规律性.  相似文献   

16.
立法语言不统一易造成法律冲突、司法困惑等问题.立法语言统一的路径有:加强和完善语言立法及相关立法、完善立法技术、锤炼立法语言.  相似文献   

17.
作者对三十多年来出版的一百多部涉及立法语言的著作和中国知网、人大复印资料《法理学.法史学》附录载录的论文、中国行政法学会法律语言研究会以及中国修辞学会下属中国法律语言研究会历届会议论文两千余篇,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归纳研究,分为十一个方面呈现其成就、特色、问题与不足:(一)立法语言的权威性;(二)立法语言的准确性;(三)立法语言的技术;(四)立法语言的模糊性;(五)立法语言的失范和规范;(六)立法的语体;(七)立法语言特点;(八)立法语言的人文;(九)立法语言进程;(十)比较与翻译;(十一)国外法律语言。也可以从中看出当代中国立法语言研究的科学性、体系化、务实性的方向发展的历程。  相似文献   

18.
立法语言作为表述立法意图、设定法律规范的特殊语言文字,在行文表述方面必然有其特定的规则。立法语言规则的确立与明确有益于规范的立法语言的形成,且对立法活动的效果具有积极影响。当前我国立法语言中的众多失范现象,均与立法语言规则的缺失有关,故确立与明确我国立法语言的规则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法律语言作为语言学的一个分支,有其独有的特征。法律语言的二维性——精确性和模糊性共同存在法律语言中,但两者并不是无差异地分布在所有法律语言中。精确性的法律语言更广泛地分布在程序法中,而模糊性的法律语言主要体现在实体法中。  相似文献   

20.
法律模糊语言存在的合理性及适用范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尽管法律语言最重要的特点是准确性和严密性,但模糊语言客观地存在于法律语体中。法律模糊语言成因复杂,既是立法原则概括性的要求,也受法律语言本身特点及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制约。模糊语言对法律的完善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特定情况下使用一些模糊表达,可以使法律语言达到实质上的准确性和概括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