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课堂观是教育观的组成部分之一,树立生态课堂观在当今显得尤为重要。“天人合一”思想对建构生态课堂观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通过对“天人合一”思想解读,分析概括出和谐教育观的基本主张,并在此基础上推论出生态课堂观的丰富内涵。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现阶段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育公平的质量不容乐观。产生课堂教育不公平的因素之一是教师生命教育观的缺失。在“因材施教,人人学有所得的教学方式;关注全体,生命品质得以提升的课堂氛围;尊重人格,师生平等的关系;生生促发展,积极公正的评价观”的“生命教育观”观照下,课堂教育公平具备了实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教育观的形成和发展。实践的发展和相关理论研究的进展 ,都呼唤教师的创造教育观必须从偏重于人的认知性创造素质发展的“知识本位”立场 ,回归到重视人的完整德性生命发展的“德性本位”立场上来 ,实现整体性和根本性转型。“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的核心在于 ,教师从德性生命的高度 ,来认识和理解教育的目的、过程、对象、内容、方法等 ,形成以发展学生的德性生命为本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学观、课程观等。“德性本位”教师创造教育观具有人性化、完整性、多样化、内在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4.
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是课堂“教”与“学”的“三观”,指导“教”与“学”的方向,决定课堂的效果.新高考视域下化学复习课堂的“新三观”有了新标准,强调让复习课堂从“知识本位”走向“素养本位”.本文以“铁及其化合物”为例探索了复习课堂“新三观”的融合与渗透,期望能让“育人”成为高中化学复习课堂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5.
在青年毛泽东“学生本位”教育观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他既有作为学生的“学习实践”,又有作为职业教师的“教学实践”;既有对传统教育的反叛,也有对个性自由的追求;既有自学的亲身体验,还有德智体方面的理论研究。毛泽东“学生本位”教育观,孕育了毛泽东早期的人民教育观。  相似文献   

6.
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树立素质教育观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小学教师应着力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素质教育观。1.素质教育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是全部教育观的核心,它具体阐明培养什么样的人,即培养人的目标、规格、标准等,其基本观点是:  相似文献   

7.
C-TAFE人才培养模式理论框架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TAFE人才培养模式是借鉴澳大利亚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理念,结合中国国情创建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该模式的理论框架是:树立以育人为根本的全面教育观;建立以就业为导向、职业能力系统化的课程观;建立以多维互动实践教学为平台的实践观;建立网络平台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的方法观;建立以第一课堂为基础,向第二、第三课堂拓展的人才创新观;建立以学生需求和发展为平台的发展观;建立强调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与监控的质量观。同时,以市场需求和行业引领作为人才培养的环境平台。  相似文献   

8.
平等、自主、合作、探究、互动……当一个个新理念被课堂一次次地放逐,人们往往不是归咎于课堂的低效,而是埋怨新理念的无用。究其实质,新理念的无用,正是因为课堂的低效。新酒需要新瓶装,新理念需要新的课堂观。要想在课堂观不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实施新理念,必定会深深地陷入教学的困境。为此,我们必须弄明白,此前的课堂观最大的障碍是什么?新的课堂观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内涵?如何使新的理念进入操作层面?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深思。特级教师李仁甫从一个新的视角,把当今的各种类型的语文课堂整合为“再现”的课堂与“生成”的课堂,并预言“生成”的课堂将成为未来最好的选择。在“预设”说之外,他创造性地提出“预备”说,认为“预设与生成”是个伪命题,提出“预设与再现…‘预备与生成”两组全新的概念。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他的文章,希望各位同仁广泛关注并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9.
2014年6月4日有幸聆听了海南教育期刊发展中心主任孟国泰教授的三标高快课堂模式,参加了“三标高快课堂的方向方式方法”的培训,感触颇深,孟教授手把手地教我如何运用好三标高快课堂,让我重新认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与不足。传统的课堂教学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个体来培养,主要指向的是知识和技能领域,注重的是认知能力的培养。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为本位,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成为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应试本位”的教学观,“知识本位”的课堂观,“分数本位”的评价观,使中学生物学教学走上了“不道德”甚至是“反道德”的歧途。其主要体现在片面认识教学的基本价值,缺乏教学价值的整体结构观念,忽视生物学科所特有的教学内容的生命性,生命意识淡薄,以及课堂生命活力的丧失等方面,使得本应着眼“人”的发展和丰富多采、  相似文献   

11.
课堂教学的节奏与氛围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培英 《高教论坛》2004,(5):94-98,101
基于教育信息学的观点,本文从教学内容、讲解方法、教学手段三个方面讨论了课堂教学的节奏,分析了影响课堂教学氛围的因素,提出了营造良好课堂教学氛围的策略。  相似文献   

12.
论课堂的历史形态及其变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考诸历史,课堂主要呈现为三种形态:课堂教学的场所即教室(Classroom);课堂教学,就是发生在教室里的教学活动;课堂综合体,包括教学环境、教学活动、课程、师生关系等。从我国课堂形态的现实而言,主要有两种课堂,即“知识课堂”与“生命课堂”。从“知识课堂”向“生命课堂”转变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3.
课堂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重要一环,为了提高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帮助高职院校教师发现他人或自己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多角度分析和探讨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的方法,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协助教师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让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从而提升课堂教学的品质。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模型建构与调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基本要素,也是当前教学研究中的一个相对薄弱的环节。通过模型方法,可以建构起以课堂秩序为核心的课堂管理行为模型,从而勾勒出教师课堂管理的基本行为轮廓。通过问卷调查,能够探寻出当前中小学教师课堂管理行为的现状及特点,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5.
反技术是当代课堂教学改革的主流,在技术性与艺术性间寻求理念的平衡是高效课堂改革顺利推进的要求。课堂技术是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那些固定化、程式化、结构化、可控性的思维与举措,课堂格式化、课堂操作化、课堂图式化、课堂流程化、课堂管理数字化是高效课堂中的技术性表现。在高效课堂改革中,课改成果的固化、课改精神的提取、课改的深化都需要课堂技术的介入,提高课堂的技术含量是高效课堂改革的另一半使命。任何盲目去技术化的行动与倾向都只会给高效课堂改革带来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6.
课堂是教学的重要场所,做好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对改善教师教学水平和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意义。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研究逐渐兴起,课堂教学观察作为研究课堂的一种方法开始受到学界和教师的广泛关注。对课堂教学观察与评价的内涵、意义及实施过程进行探讨,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论课堂管理三要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课堂管理是影响课堂活动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它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这里我们只简要地从三方面阐述课堂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课堂纪律的管理与课堂气氛的管理.课堂环境的管理主要指对物质环境的管理,即从外界环境维度给课堂管理上提供物质保证;课堂纪律的管理这里主要是指制定一定规则,规范学生与教师的行为,从制度上为课堂管理提供保证;课堂气氛的营造是指在班集体营造某种积极的学风与教风,从内在心理层面为课堂管理提供心理保障.  相似文献   

18.
课堂文化的诠释与重塑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课堂不仅是传播和学习文化的场所,其本身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意蕴。但在传统的课堂中,存在着课堂文化的专断、背离和单调现象,导致了课堂文化的失衡。为了克服这些弊端,重塑课堂文化,首先应丰富课堂的文化意蕴,然后通过师生在课堂活动中的互动来凸现课堂文化,并以民主的课堂规范来促进它的形成,最后师生在课堂中应相互理解、平等相处,实现课堂文化的共享。  相似文献   

19.
论当代课堂管理的变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课堂管理不仅关系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状况。当今教育从学会生存到学会关心到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及终身化、民主化、主体化、多样化和国际化的特征,对旧有的课堂管理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倾向于行为控制和学生服从、注重课堂秩序和程序的旧式课堂管理,伴随着教育的变革,正朝向灵活、民主、柔性的方向不断迈进。应从课堂管理的目标、课堂环境、课堂交流与沟通、学生的激励等方面构建新的课堂管理范型。  相似文献   

20.
An increase in online education is causing science educators to evaluate student cognitive understanding after completing virtual, computer-simulated laboratories. Online education has demonstrated comparable learning gains when analysed to those of the traditional classroom, but research is mixed when reviewing students’ ability to manipulate tangible laboratory equipment after participating in online experimentation. The question remains, are students who are exclusively enrolled in online science courses equipped with the cognitive ability to operate laboratory equipment within a physical laboratory? When considering the opti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cience majors, educators have discovered the blended classroom may provide the perfect opportunity to combine the benefits of face-to-face instruction and feedback with the reinforcement of scientific theory through technology integration. New advances in virtual education provide promising examples of enhancing the online classroom laboratory in all scientific disciplines. Further insight into the blended classroom has the potential to influence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owards an opti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for science major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