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主位述位理论"是功能语言学的重要理论,原文的主位推进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作者的交际意图与写作思路。本文试图将"主位述位理论"应用于语篇翻译中,探讨翻译时沿袭、部分调整或完全改变原文主位推进模式的情况,为语篇翻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何敏 《海外英语》2011,(4):151-152
自主位理论和主位推进模式运用于翻译研究以来,国内外学者对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作了大量的讨论,但对重构译文时主位的选择探讨较少。该文从语篇功能的角度出发,论述语篇主题即语篇的交际目的决定译文主位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汪燕华 《培训与研究》2007,24(6):124-126
主位结构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一种信息结构,是语篇信息结构和修辞意图的外在表现,也是译者了解语篇中的信息分布和谋篇机制的不可或缺的参照。在语篇翻译中,译者可从分析原文的主位结构入手,把握交际中的转换规律,通过再现和重构原语语篇的主位结构获得语篇信息的动态对等。.  相似文献   

4.
陈蕾 《考试周刊》2012,(3):16-17
作为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主位和述位的划分对分析句子的功能和句子的信息分布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对语篇进行分析时,会发现信息是通过主述位的变化向前传递,这种方式叫做主位推进模式。依靠分析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语篇,并且还可以起到指导翻译实践的作用。本文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在新闻语篇翻译中的应用,提出了三种不同的主位推进模式,利用这三种模式来分析英汉新闻语篇的特点,以此来指导英汉新闻的互译,从而达到提高新闻语篇翻译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主位述位结构是系统功能语法中语篇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英语主位推进模式主要有六种类型.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认识主位结构框架是训练阅读的一种有效方法,能够使学生对语篇的理解更加深入、全面、准确;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进行主位述位推进规律的把握,可以使学生组织的段落或整个语篇更加连贯;主位推进模式以及语篇其他的衔接手段都可以用来指导翻译教学,可以使译文信息分布有序、主题突出,增强译文的逻辑性和流畅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系统功能语言学有关主位推进模式的基本理论出发,在衔接连贯理论及翻译理论的基础上,分析了张培基先生翻译的<背影>英译文.探讨了主位推进模式对理清语篇生成过程中组织信息所起的作用.因不同语料具有各自典型的语篇结构.本文以<背影>英译本为语料,来分析主位推进和语篇连贯在汉译英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著名的语言学家韩礼德在系统功能语法中提出了语言的三种元功能,即:语篇功能、人际功能和概念功能。概念功能中的主位——述位理论为语篇分析提供了理论框架,研究语篇中主位的推进可以体现语篇的衔接、连贯以及语篇的信息流动方式。透过巴拉克.奥巴马竞选获胜的演讲稿,可以体会到主位——述位结构和主位推进模式对演讲语篇分析时的重要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8.
作为体现语篇功能的三种方式之一,主位结构可以用来分析任何语言。然而大量的实例证明:英汉两种语言中主位结构有很大差异性,即在不同语气下英语非标记主位的多样性和汉语非标记主位的相对单一性。究其原因,可以追溯到东、西文化的差异性。此结论对语篇分析、外语教学和翻译工作都有很大帮助。  相似文献   

9.
语篇功能、人际功能与概念功能合称为系统功能语法的三大纯理功能。语篇功能是人们在使用语言组织信息时常用的语篇手段,它有三个组成部分:主位结构、信息结构和衔接。本文通过举例来探讨奥巴马演说语篇中的主位结构以及其主位推进模式使用特点的同时,分析其使用特点对奥巴马成功演说所起到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翻译时采用何种主位推进模式由英语和汉语语篇的主位特征和主位推进模式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决定。英译时,汉语话题主位应转变为译入语的主语,形成SV提挈主轴。英汉语在句子基本主干的表意逻辑和语序上的相同性决定在没有语言差异或者能够予以克服的前提下保留原语主位推进模式的原则。而语言和民族认知过程的差异决定在更多情况下需要结构重组,重新选择主位推进模式。翻译说明文(概念说明、叙述和描写)类别的语篇单位时应该主要选择连续型的模式;议论文翻译宜用延续型、派生型和框架型模式。  相似文献   

11.
操控学派理论认为,翻译是对源文本进行的一种改写,是一种操控活动。而在翻译这种操控活动中,主要有三方面的受控对象,译者、文本和目标文化。译者受意识形态和诗学的操控,文本受译者的操控,而目标文化又在一定程度上、在意识形态和诗学方面受到译本的操控。  相似文献   

12.
主要以组织篇章翻译过程中语用功能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着重强调译者在翻译篇章时应采取的思维方式,在利用语言资源对应注重读者的反映,读者在接受篇章时的心理特征,读者、译者和篇章三者之间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3.
论文基于《天府的记忆》英译项目,以Baker的"译者风格"研究方法论为依据,运用语料库统计方法对译文初稿及交叉审阅后的译文进行了风格考察与对比。结果表明:译者本身下意识的语言选择和使用习惯对翻译风格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而源文本对译者风格的影响更大。论文提出对译者风格的考察应结合源文本,并考虑译者所偏好的句法结构以及语篇衔接方式。同时,也指出了基于语料库的译者风格考察方法对于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本用解构主义的翻译观,在否定有关译和原作关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译通过译作表现他与原作的差异,他是原作在译语化土壤中创作生命的延续。  相似文献   

15.
原语与目的语诸层面的差异以及文本的开放性使得翻译的完全对等性是不可能的。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如同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一样,必须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和创造力;译者的作用是画师而不是摄影师。译作与原作之关系,犹如艺术作品与自然作品之关系一样。  相似文献   

16.
The Conquest of Happiness作为英国著名哲学家贝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散文中的一本名著,被视为人类获得幸福的指南与向导。该书因中国杰出翻译家傅雷先生的精湛翻译而大放异彩。本文选择The Conquest of Happines的傅雷译本对译者主体性进行探析,认为译者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对源文本的选择和译文的再创造方面,包括译者弁言、译文中的注释和译文语体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翻译学将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译文是译者对其生态翻译环境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结果.以此理论为基础,探讨旅游外宣英译的翻译策略与翻译方法,指出在旅游外宣英译中译者应在参照译文可接受性的基础进行多维适应性选择转换,具体主要通过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才可能产出整合适应选择度相对高的译文.  相似文献   

18.
翻译不是对固定意义的发现,也不是语言之间按照客观规律的机械转换。既然原文和译文之间不是一种因果决定关系,那么译者就是自由的:在各种可能性中做出选择和决策。既然译者享有自由,那么翻译研究中就存在一个伦理层面,就需要从伦理道德角度对译者的自由意志做出评价,开展批评。从否认译文是原文的镜像反映,到讨论译者的道德责任,这是解构主义翻译研究的自然延伸和应有之义。在解构主义者看来,当代译者的道德责任就是解构中心,拆解同一性,维持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译者是翻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其主体性可体现在翻译文本和翻译策略的选取上,而译者在文本选择上又会受到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对林语堂的作家身份研究较多,但对作为翻译家林语堂的外部研究较少。文章从林语堂的文化观出发,以英译《浮生六记》为例,分析林语堂作为译者在进行翻译选材的过程中,其文化观在翻译选材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分析原文、语际转换、译入语语内重构和检验这四个翻译阶段各有自己的分工,都不能缺少。虽然“对于完全称职的翻译者来说,译入语语内重组几乎是自动化的。事实上,这几乎像说母语那样脱口而出”。然而从实践上说,在完成对原文的分析和语际转换之后,译文质量的好坏完全取决于译入语语内重组的成败。张培基、庄传绎、孟庆升等人在各自编写的翻译教程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语篇翻译失误。作为学习翻译者的翻译范本,选择翻译材料和译文要做到精之又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