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字、文章、文化:以“三文”架构文言文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言文教学历来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难点.皆因文言文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学生对之缺乏认识.而且大多数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时采用的是较为枯燥的“串讲法”.更导致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而在新课程中,对文言文的教学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阅读浅易文言文”,而且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钱梦龙先生曾在《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说过一句话:“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年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景象.”在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更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很多老师都不敢撩开这层“面纱”.老师们在指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时,都感到左右为难:讲深了,怕学生听不懂;讲浅了,又怕学生什么也没学会.究其原因,除了没有正确把握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找不到文言文教学的突破口,未能选择正确有效的教学方法,致使教学陷入了困境.其实,在小学阶段安排文言文的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感受一下文言文的特点,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文化,进一步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并为初中学习文言文打点儿基础.在教学中,我们应以“趣”为先导,以“读”为主轴,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独特的魅力,积累更多优秀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3.
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历来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长期以来,高中文言文教学如同初中文言文教学一样,仍多采用串讲法,即逐字逐句地串讲翻译课文.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这种“满堂灌”“注入式”的教学.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畏学”“厌学”。根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这种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课堂教学,建立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便势在必行。[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纵观目前文言文教学的现状,多半是老师讲、学生听。远远达不到新课标的要求.学生对于文言文知识只是死记硬背.只能做到瞬时记忆而达不到长时间的永久记忆.更谈不到学好文言文。因此.我在文言文教学中围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尝试了一些做法。  相似文献   

5.
黄世春 《学语文》2008,(1):26-27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历年离考的热点。笔者在多年的文言文教学中做过一些探索.总结出的“六步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解读文言文的基本能力。现就文言文“六步教学法”略加阐述。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灾区”,多少年以来.老师们一直抱着简单的教学方法.逐字逐句地“啃”文言文。至此.文言文教学己异化为一种纯语言知识的机械训练。投入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其结果是:学生除了可以勉强应付考试以外.文言文能力根本没有得到培养与提高.本文主要针对如何提高初中文言文的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论述.希望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7.
师银科 《考试周刊》2012,(82):27-27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文言文学习成为大多数学生的烦恼。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个字就是“累”。教师们力争做到“字字落实,句句清楚”,教学过程机械、刻板.缺少互动,学生费解,师生都深感课堂沉闷、乏味,严重地束缚着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构建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课程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现在的文言文教学往往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现象:常态课.重字词,翻译,教师常常“一言堂”,逐字逐句串讲.基础知识落实了,课堂却沉闷不堪,让学生对文言文敬而远之:公开课,重表演,课堂热热闹闹.课后学生却什么也不知道。如何追求文言文教学“活”与“实”的统一.陈翠微老师执教的《孙权劝学》带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顾娟 《考试周刊》2009,(12):50-50
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的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阅读浅易文言文”。要想正确理解文言文就必须学会断旬,传统上称之为“句读”。明辨句渎,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平时教学中.我们就重视文言文的诵读,目的在于能通过熟读培养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语感。  相似文献   

10.
王玉萍 《考试周刊》2010,(42):52-53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而文言文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面对大多数学生认为文言文“枯燥,乏味,学了无用”这一现象,语文教师理应作出积极的响应。  相似文献   

11.
沈小娟 《语文天地》2009,(12):56-57
新课标对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是:“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近年来.各地语文中考结果表明.课外文言文阅读似乎已成了“中考杀手”。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文言知识的积累。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言文教学。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变传统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实施“学案导学”,充分利用导学案的优势,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导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质,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优质高效.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众所周知.文言文因离我们时代久远,且语言大多简约精深,学生读起来觉得涩口。难以理解,因而产生厌恶文言文的情绪.甚至出现谈“古”色变的现象。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始终是一个难点。许多老师和学生都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往往收效甚微.  相似文献   

14.
罗万明 《成才之路》2010,(20):40-40
情文并茂的文言文,对于现代中学生来说简直是“天书”,深奥难懂。佶屈聱牙.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但文言文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师不能不教。学生不能不学。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约占四分之一,课程标准虽然对文言文的要求较低。只要求学生读懂,但对初中生,尤其是初一学生来说,读懂也不是一件易事。这就要求教师能为学生找“捷径”.使其能顺利过文言文这一关。我本人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5.
陈莉 《新疆教育》2013,(13):36-36
文言文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无数的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可到了今天.文言文却成为莘莘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难以忘却。许多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就如同学习“第二外语”一般感觉艰难晦涩,谈“古文”色变,大部分学生既不能举一反三,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不能触类旁通,活学活用。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只为考试而学习,以致到了高一年级,许多学生很难适应高强度的文言文教学,文言基础知识更是一片空白。初中阶段的文言文教学出现了较为严重的断层,很难做到“无缝对接”。下面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下文言文教学的几种方法:  相似文献   

16.
黄日 《考试周刊》2009,(33):48-49
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的重要意义,毋庸置疑。然而文言文教学却不尽如人意,作为阅读教学改革的“瓶颈”,仍有“穿新鞋走老路”之嫌。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为解决初中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果,本文从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四重四轻”特点出发,就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进行探索,提出文言文教学中需把握的五个“实施”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美,并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相似文献   

17.
钱梦龙先生曾感叹说。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死角。即使在语文教学改革很红火的时代.文言文教学这块“世袭领地”上仍然是一派“春风不度玉门关”的荒凉景象。可见文言文的难教。其实分析学生对文言文不感兴趣的心理,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是教法僵化,令学生索然寡味。二是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年代相距太远,难以引起心灵上的共鸣。因此,要想让十几岁的学生对“之乎者也”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就必须在“活”、“新”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文言文教学不尽如人意:老师串讲课文.死抠字句;学生被动接受,主体缺失。学生戏称:“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面对如此困境,在新课改背景下文言文教学何以突围?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玄面毫如e  相似文献   

19.
赵彬 《现代语文》2010,(12):87-88
当前文言文的教学,大体上是以翻译句意为主,教师强调学生对关键字词含义的记忆,强调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记忆。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实”。这种教学方式,固然有助于提高文言文知识的学习能力,但是,同时也造成了学生文言文学习兴趣的降低,让学生难以体验到文言文的真正魅力。因此,本文建议,教师不仅应该重视文言文教学的“实”,也应该注意文言文教学的“虚”。  相似文献   

20.
由于时代久远,社会环境和人们审美心理的变化.中学文言文教学一直是困扰教师和学生的拦路虎。如何拉近古代作者与今之“学者”之间的距离,消除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厌倦、恐惧心理,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已成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想谈谈自己在文言文教学中的几点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