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东方学视角下的媒介帝国主义1969年,关注传播与国家发展议题的美国学者赫伯特·席勒(Herbert Schiller),以他的《大众传播与美国帝国》一书,揭开了媒介帝国主义理论研究的序幕,被后人称之为研究媒介帝国主义的先驱.①在这本著述中,席勒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媒介帝国主义”的概念,但他对“传播优势”问题的最初阐释,蕴涵了许多批判西方(主要是美国)传媒的思想.席勒认为,美国的传播势力凌驾全球,是与美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结合的产物,美国的大众传播就是美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延伸.②而媒介帝国主义这一概念的最先提出者鲍依巴瑞认为,媒介帝国主义即指“任何国家媒介的所有权、结构、发行或传播内容,单独或总体地受制于他国媒介利益的强大压力,而未有相当比例的相对影响力.”  相似文献   

2.
保罗·莱文森(Paul Levinson)是美国著名的媒介理论家,被誉为“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后麦克卢汉第一人”。保罗·莱文森以“媒介进化论”为核心的媒介理论而成为北美第三代媒介环境学派的代表人物,也成为当代纽约学派的领军人物。  相似文献   

3.
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涵化理论”角度分析了全球化进程中的媒介与民众意识形态关系。文章从媒介文化的传播形式、经济和技术背景分析了产生涵化功能的物质前提条件。同时借助拉康精神分析理论与阿尔都塞的“主体召唤”理论系统分析了媒介影响意识形态生成与认同的机理。作者认为 ,文化他者侵入是以“球土化”的形式进行的 ,受众日益加深的对媒介长时间的依赖是文化“他者”对本土民众意识形态涵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杨继英 《传媒》2021,(2):57-59
媒介教育是新媒体时代衍生的全新概念,强调的是人、媒介和社会之间和谐关系的生成,而这与媒介生态学存在本质共通.就现状来讲,我国从信息生产、媒介形态到媒介使用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都反映了我国媒介教育缺位的现实情况.媒介生态学则为媒介教育提供了全新视角和支撑,主张在理解把握媒介特性的基础上,通过人文教育和批判性思维,促使人、媒介和社会达成和谐共同体.美国作为媒介生态学的发源地,在媒介教育方面也进行了成功探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重点对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美国媒介教育进行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5.
哈罗德·英尼斯研究了美国《权利法案》保障下的“出版自由”,指出印刷媒介的空间偏向促进了美国获取空间霸权的倾向,提出了对媒介帝国主义的批判,并启示人们对印刷媒介的局限保持清醒认识。  相似文献   

6.
徐靖德 《青年记者》2017,(11):10-11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媒介进化论”,他将技术媒介的演化分为“玩具-镜子-艺术”三个阶段.他认为,这三个阶段并不是媒介技术演进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有些技术的演进仅停留在玩具阶段,有些技术发展到镜子阶段就停滞不前,只有少数技术能实现艺术阶段的飞跃.  相似文献   

7.
马修·福勒是英国媒介理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以艺术、媒介、文化研究等交叉学科的视野研究媒介生态学。他认为,“生态”一词本身就蕴含“媒介”或“中介”的意涵。在他看来,获取制作媒介所需原材料的采矿行为常导致污染的发生,并以智能手机为例,提出媒介自身的设计构造也是污染成因之一。他对“媒介”、“生态”、“污染”三者之间关系的阐释,为我们理解媒介开辟了“整体性”、“生态性”的视角。与波兹曼等人将媒介生态视为一种环境保护主义取径不同,福勒从美学和政治敏感维度加以考量。他在尼采“权力意志”的基础上,提出“媒介权力意志”概念,同时还从加塔利、德勒兹等哲学思想中汲取研究媒介生态学的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8.
由于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联系日紧 ,媒介作为民主论坛和监督力量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不好。美国大公司和政府藉由媒介将他们商业文化和思想大量灌输给美国人民以及全世界人民 ,以维护国内社会现状和充当世界领导者。受商业利益驱使 ,媒介纷纷合并集中 ,走向垄断。媒介所自我标榜的“个人选择自由”、“客观中立”、“内容多元化”、“社会无冲突性”、“人性不变”等是神话。新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不了媒介受大公司和政府控制的特性。在新技术时代 ,由于媒介权力大小悬殊 ,信息分配还是“贫富不均” ,甚至“二极分化”更厉害。席勒对美利坚帝国文化和媒介的批判与唯物主义有内容的相似。  相似文献   

9.
美国媒介的战争卖点及人文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波  肖珺 《现代传播》2003,(3):14-18
媒介的卖点是指媒介所表达出来的,并与受众需求达成一致的新闻点。本文分析了美国媒介在这次伊拉克战争前期和战时阶段的主要表现,认为媒介制造的战争卖点经历了从“反恐战争”、“倒萨战争”到“爱国、英雄、解放、自由”多元卖点的三次变化;美国媒介在这次战争报道中既生产了美国意识形态,表现出多元归一的特点,又生产了受众需求,呈现着资本效益最大化的逻辑。与此同时,本文对这些现象进行了反思,认为商业利益特别是对“象征性经济”的追寻,是媒介积极从事战争报道,而且声音趋同的根本原因;媒介卖点趋同的精神原因是人类对舆论暴政的屈服。  相似文献   

10.
“媒介偏向”是伊尼斯用来回答“媒介如何影响社会”之问的关键概念,凝结了媒介环境学的世界观、哲学观和媒介观。“偏向论”认为,媒介的力量源于媒介自身的偏向。该理论因而具有媒介存在论的色彩。但是“偏向论”对媒介的理解,体现出实体主义本体论的反生成性和追求静态平衡的特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崛起呼唤“媒介动力学”的提出,媒介不再是社会有机体稳定不变的组成部分,而是非线性的复杂动力系统,充满不可预测性,人与媒介的关系也从可把握的观察对象和难以觉察的背景,转变为不断变化和相互适应的“调试模式”。  相似文献   

11.
国际媒介     
国际媒介栏目的编译文章一直是由“美国媒介”唱主角。编者也有心找一些别国的资料,但无奈那些用英文讨论俄罗斯、日本直至南非媒介的作者,竟多是戴着“美式”眼镜。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是二十世纪人类最重要的技术发明之一。中国互联网三十年发展对于传播研究的启示可概括为:发现媒介。本文以“连接“”计算“”生成”为关键词,阐发了互联网逻辑与思维对于传播研究重塑媒介意涵的可能与价值,并提出在计算机网络时代基于本土化经验,创建中国媒介学。  相似文献   

13.
在媒介地理学的视野下,"中心"与"边缘"、主流与"他者"、异托邦等呈现出丰富的媒介文化层理.此外,政治图景与性别、族群等社会空间也借助媒介与物质地理被构建起来,媒介还可以视为社会群体为争夺地理空间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全球化背景下,媒介地理学不可避免地成为文化意义生成与解读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14.
苏蕾 《当代传播》2013,(1):39-40,67
学界普遍认为媒介无法通过话语生成验明社会真实的“正身”,因此有价值的思考在于媒介应运用何种规则生成话语,建构媒介真实.危机事件所造成的危害性、突发性、应急性语境,对媒介话语客观性、全面性、公共性的诉求,均使媒介话语生成规则的思考更有意义.本文认为在以“客观性”为底线的媒介话语选择模式中,媒介危机话语生成应重视三个关键概念,即新闻格局、主题和言语反应.本文针对危机的特征、性质、影响,对新闻格局的完整性,主题的设置与选择,言语反应功能等问题给予探讨,以促使媒介实践更具理性的话语行为,塑造具有公共性的媒介真实,增强媒介社会真实的建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媒介奇观视角下的电视相亲节目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晶 《青年记者》2016,(17):61-62
媒介奇观理论概述 “媒介奇观”理论是美国媒介文化研究专家道格拉斯·凯尔纳首次提出的.但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法国思想家德波尔在其代表作《景观社会》中提出的“景观”概念,其所谓“景观”是指“被展现出的可视的景观和景色,也可以指一种有意识的、主体性的作秀或者表演”.道格拉斯·凯尔纳以美国当代文化现象和德波尔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媒介奇观”概念,具体的含义是“包括媒介制造的政治事件、豪华场面、体育比赛在内的,能够充分体现现今社会基本价值观的,将当代社会中的冲突和解决方式戏剧化的,能够引导人们适应现代生活方式的媒介文化现象”.在其“媒体文化三部曲”之一的《媒介奇观》一书中,凯尔纳细致地分析了耐克、麦当劳、乔丹、辛普森等案例代表的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各种奇观,这种奇观逻辑被当代电视采用,通过各种传播的手段,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千奇百怪的节目样式.  相似文献   

16.
李粟  周诗妮 《新闻传播》2009,(8):103-103
“媒介审判”是媒介监督和法治原则的中突.其实质是:以新闻自由干预司法独立.以道德评判取代司法审判,以媒介的“话语强权”代替舆论监督。舆论监督是客观存在的公众的意见。而媒介审判就不能不带有媒介本身的主观意图,以及媒介背后政治、经济势力对其的操纵。在对案件新闻进行报道时.媒介自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的舆论监督可促进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7.
求助既是常态化的社会行为,也是非常态化的个体行动,呈现了弱势一方的他者与外界的多重联系,而在这一交往情境中,媒介形塑力与主体性之间呈现着怎样的互动?研究采用参与式观察与文本分析相结合的质性研究方法,并借助Nvivo12工具进行编码与词频统计分析。研究发现:求助媒介的演化与新生既是技术自主性的体现,又是外界行动者经协商互动后保护他者以维系整体生存与发展态势的客观结果。一方面,求助行为因媒介而变,经历了“在世存有”“乱象割裂”与“整合再生”的三重变迁。另一方面,求助媒介也因求助实践而延展,一是存在着反向进化的趋势,二是物质性层面的“创造-召唤-生成”过程,三是从媒介应用的“最初理解”出现了反思性修正。  相似文献   

18.
媒介化理论是21世纪的新兴课题,以北欧和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媒介研究学者开始从“媒介研究”转向“媒介化研究”,形成了“媒介化学派”.媒介化研究最早出现在政治领域,媒介化一词第一次出现在瑞典媒介学家Asp (1996)对瑞典选举中媒介权力与影响的研究中.当前学界更多将mediatization翻译为“媒介化”,而mediation则翻译为“中介”或“中介化”.  相似文献   

19.
异化理论与媒介批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与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出发 ,对媒介批判的内容与目的进行了反思 ,提出媒介批判的内容应涉及“媒介产品的异化”、“媒介活动本身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媒介从业者的异化”、“媒介组织与其他参照物之间的异化”等诸多层面 ,媒介批判的目的就是从当今社会媒介的异化现象出发 ,找寻媒介“扬弃异化”的方法与途径 ,在批判与超越中使人们逐渐摆脱被自己创造物“奴役”的状况 ,从而实现社会个体与社会整体的自由发展与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20.
美国的媒介自认为是独立于美国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权力之外的第四权力、是美国社会的“无冕之王”,俨然自己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是“对手关系”。本文认为,对于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既应看到美国政府给与美国媒介的新闻自由,也应看到美国政府对美国媒介软硬两方面的严格控制;另一方面,我们既应看到美国媒介监督美国政府的举措,也应看到美国媒介对美国政府的更多迎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