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风险社会”理论视野下,以食品安全问题为切入点,分析大众传媒食品安全报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社会、公众风险共识的建构、认知和化解应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传播学研究的成果告诉我们,大众传媒对社会现实日复一日的描述,影响着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媒体通过选择新闻事实形成媒介议题,使某些事实从无数客观事实中凸现出来,从而参与“社会现实的建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于现实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美国传播学者恩特曼(Entman)认为,如果受众对某议题或事件缺乏丰富的直接经验,那么他们对议题或事件的理解就极大地依赖于新闻媒体,依赖于新闻叙述的性质。  相似文献   

3.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其著名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中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等信息传播活动会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从而影响着人们对各种事件重要性的判断。关于议程设置的研究,实际上涵盖了两个交互作用的过程:自上而下的“议程设置”和自下而上的“议程建构”。议程设置过程是指大众传媒向公众传播各种议题的相对重要性,并影响其判断的过程,关注的是传媒议程如何影响了公众的议程;议程建构过程,指政治精英的政策议程受到各种因素(主要包括传媒议程和公众议程)影…  相似文献   

4.
随着科技风险对现代社会的日益渗透,促成有效的科技风险沟通成为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重要体现.但是,由于科技风险属性与新闻运作规律之间存在冲突,导致在科技风险沟通的过程中,大众传媒新闻报道陷入困境,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新闻真实性与科学准确性之间的差距,二是科学风险的不确定性与戏剧性报道,三是消息来源的多元性与平衡报道.面对这种困境,大众传媒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应对,一是提高报道能力,二是以“公众理解科学”作为指导理念强化自身的社会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舆论”的实质,是社会成员对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表达意见的一种形式。大众传媒的出现改变了社会成员的时空观,使大规模舆论的产生成为现实。大众传媒将人们无法亲历的各种变动呈现在公众面前,使人们可以间接地认识世界。各种事件和话题源源不断地出现,使人们置身于意见的海洋,从而需要引导。于是,大众传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各种事件的看法,左右社会舆论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和恩格斯把报纸视为“广泛的无名的社会舆论机关”,并形象地指出“报纸是作为社会舆论的纸币流通的”。从这个意义上看,所谓的舆论引导能力,实际上…  相似文献   

6.
肖伟 《新闻界》2012,(2):7-10,14
本文通过对“小悦悦事件”新闻报道的框架透视,思考大众传媒在道德共识建构中承担的角色.通过对广东五家日报的实证分析发现,媒体设置的“冷漠”框架与社会深层框架共振,唤起公众对道德议题的普遍关注;媒体通过多维框架设置、多元主体参与及多种显意手法表达,初步在新闻话语中建构起社会成员一定的道德共识;与“天涯社区”民间发贴的框架对比显示,媒介与民众对道德议题存在认知差异,媒体应予重视并通过长期互动来弥合分岐.  相似文献   

7.
大众传媒以其特有的议程设置功能,其传播内容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产生了广泛深入的影响,甚至建构着人类社会.随着科技进步与社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公众对媒介的依赖程度日益加剧,传媒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日益显要.  相似文献   

8.
文慧  聂祎 《新闻前哨》2011,(9):49-51
大众传媒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传媒在建构风险、影响公众与政府决策行为的同时,受到政治权力、商业逻辑、新闻成规等诸多因素乃至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本文对《人民日报》2011年有关日本核泄漏事故的报道加以分析后发现,通过对议题内容的安排,对报道语言的使用,以及对消息来源有倾向性的选择、呈现与运用等,《人民日报》建构出一幅独特的、具有弱化未来核风险特色的风险图景。  相似文献   

9.
李瑞芳 《青年记者》2017,(27):41-42
网络谣言常常伴随健康危机和风险事件而生.网络谣言容易产生强大的社会冲击力,导致健康风险被人为地放大.风险的社会放大(social amplification of risk)是指“相对小的风险有时却引发大规模的公众关注和重大社会影响.甚至经由‘涟漪效应’的作用,波及不同的时间、空间和社会制度”.①由放大驱动的影响常常不再局限于直接的受害者范围、最初的地域空间甚至历史空间范围,这种风险波及现象就是“涟漪效应”.在风险的社会放大理论看来,存在许多风险放大机制,包括信息机制、社会站机制、反应机制等.网络谣言是一种放大健康风险的信息机制,给健康风险沟通带来了很大的挑战.本研究主要以H7N9谣言为例,分析网络谣言如何通过戏剧化(叙事结构和象征含义)和重复的信息手段而放大健康风险,甚至造成风险传播的涟漪效应.  相似文献   

10.
《新闻采编》2005,(3):9-9
学界对大众传媒的认知历来存在分歧。例如有人认为大众传媒缔造了一种不需要通过面对面对话,就能感知“我们”集体性的公众。也有人认为,传媒产生的主要是“假象公众”和“即逝公众”。前者以各种“迷”最具代表性,如“歌迷”、“影迷”、“球迷”等;后者关心的事件虽有一定的严肃性,可是缺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孙明君 《新闻世界》2013,(6):246-248
当下,“中国梦”正成为社会与媒体的关键热词。大众传媒关于“中国梦”的积极建构,影响着受众对其认知、认同与践行。本文旨在通过内容分析法,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刍议“中国梦”的大众传媒建构现状,并透过“认同理论”的视角,提出建构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及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公众是构成社会的主体。在危机事件中,公众的积极力量是强大的。学者谢晓非和郑蕊在《风险沟通与公众理性》一文中指出,所谓公众理性,就是公众能够对风险事件进行客观的解读,了解事件的本质,不轻易被无关因素所干扰,从而对风险事件做出相对准确的判断,并能够有效地采取适当行为以应对和处理风险事件所引发的后果。①在这里,公众理性的概念是相对于风险事件提出来的,两位学者从心理学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具有学理性。笔者认为公众理性简单来说就是:公众在面对危机事件时能够在心理上做出正确的判断,在行为上采取适当举动。  相似文献   

13.
在大众传媒时代,媒体积极寻求专家话语的“权威”象征意义,同时专家也在寻求媒体来传播其观点,两者的合作构成了当代中国大众传媒中的“专家”景观。但从现实看来,“专家”却日益丧失其权威性,在公众心中的“信任度”也迅速降低。本文主要试图探析这一状况的原因,研究的核心在于回答这一问题:哪些原因造成了“专家”信任度的迅速降低?本文从体制权力、媒体对专家的主观选择、专家的自我身份认同、公众的主观判断等多方面来回答这一问题。最后认为公众对“专家”的不信任,是来自于广泛意义上的对“权力”的不信任。  相似文献   

14.
近期的一些社会热点事件如罗彩霞事件、"70码"杭州飙车案等都遵循着这样的发展路径:个体事件→网络事件→公共舆论事件.其中,大众传媒的民生视角是重要的助推器,在对这些看似偶然的个体事件的深层追问中,引向关乎公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成了媒体的焦点.这些焦点展示了大众传媒关注此类事件的民生视角.现实语境下,这种民生利益的表达和诉求,正悄悄地培养着代表着社会主体的公民意识.与此同时,为政府的公信力建设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社会中,社交媒体作为公众重要的信息来源,是传播风险信息和影响公众对风险事件感知的重要渠道,成为我国高速转型期社会风险聚集的关键空间,尤其是社交机器人等技术广泛应用到新闻信息生产和扩散环节后,社交网络舆论空间越发复杂。通过以“风险竞技场”为理论框架,结合社交媒体“人机共存”的生态特征,探讨风险传播过程中普通大众、官方媒体、自媒体、相关机构、政府部门在风险话语争夺和风险情景建构中如何进行社会资源动员影响决策结果。基于“人机”多元传播主体、“块茎式”叙事形态、“洞穴式”情绪共振、封闭反馈机制四个环节提出社交媒体风险沟通的负面机理。政府部门应该从争取公众信任、构建多维沟通渠道、多元协同共商、提升数据治理能力等维度出发完善社交媒体中的风险沟通机制,降低社会运行的交易成本,共创融洽稳定的风险沟通场域。  相似文献   

16.
"9·11"事件以来,暴力恐怖风险在全球范围内广泛蔓延。世界风险社会语境下,媒介是现代风险的主要建构场域,也是公众获取风险信息的主要来源,对于形塑公众风险感知、推进社会风险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风险社会理论和框架理论,对《人民日报》15年来关于暴力恐怖事件的报道进行内容分析,研究主流媒介如何报道暴恐事件以及建构暴恐风险景观。  相似文献   

17.
尹瑛 《青年记者》2016,(5):24-25
近年来,高发的环境群体性事件体现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公众高涨的权利意识和不健全的权利实践渠道间的冲突.伴随移动互联网的兴起,各类新媒体为公众提供了更多开放自主的表达空间,受到传播学者普遍关注,被视为具有“底层赋权”效用的媒介力量.①但事实上,借助新媒体成功建构传统媒体报道议程的议题多具备显著性、冲突性等可见要素,同时又关联到转型社会中公众具有共识性认知的社会问题,易于引发网友的共鸣和参与.而环境风险决策后果的不可预测性、隐匿性,决策影响的地域局限性等常限定了此类议题在新媒体上的舆论号召力,传统媒体在此类议题的民意表达中仍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应对公共危机事件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辰辰 《记者摇篮》2008,(11):39-40
公共危机事件是指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或重大影响或可能产生重大后果事件。近年来,我们屡屡出现公共危机事件:非典、禽流感、“马加爵”事件、重大矿难等等,或引起社会恐慌,或引起高度关注。大众传媒在这方面的表现从开始的角色缺失到逐渐成熟应对,表现出了某种程度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议程设置”是政府通过传媒进行宣传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其中心思想是:大众传媒经过连续的新闻选择与发布,影响着公众对什么是当前重要问题或事件的感觉;在媒体的议程和公众的议程之间,存在着一种因果关系,即经过一段时间,媒介的优先议题将成为公众的优先议题。而各级政府往往通过引导各级媒体,进行信息发布和宣传,来实现对人民群众的议程设置。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当前主要的国家发展方略,其提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深刻的现实意义。新闻媒体作为当代主要的大众传播工具,在构建和谐社会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人类社会的发展与媒体的发展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构建和谐社会为大众传媒提供了良好机遇和平台;同时,大众传媒作为一种传播工具,其发展也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重要力量。当然,随着社会的剧烈变化大众传媒的发展也面临着现实的困境。这时,科学、合理的媒体角色的建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媒体角色的建构需要政府、公众、媒体自身以及整个社会的推动和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