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设计了恒压式实验装置.用该实验装置探究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互滴反应的过程,解析了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稀盐酸至过量发生分步反应的实验教学难点问题,有助于在教学中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  相似文献   

2.
为形象直观地向学生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分两步进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只有一步,笔者设计了一套实验装置,并介绍了利用该装置,在课堂中展示碳酸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探究过程。实践表明,该实验活动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领悟相关的化学反应原理,提升了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实验对提升学生核心素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针对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现有实验装置不足以及教学中存在的误区,研究提出利用简易的创新实验装置定量比较二者与盐酸反应生成CO2的快慢,并结合手持技术的应用从微观层面解释碳酸钠与稀盐酸分步反应的机理,厘清教学思路,避免教学误区。此外,针对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的反应提出了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应用建议,可作为教师进行相关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盐酸与碳酸钠溶液反应的现象与"怎么加"和"加多少"有关,但初学者往往对此很疑惑,那么在教学中该实验就有了探究的必要。向碳酸钠溶液中滴加盐酸,由于开始时并无明显现象,导致学生不易接受该反应事实。为了让学生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从而认识到盐酸与碳酸钠反应是分两步进行的,并通过对宏观现象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通常用稀盐酸来鉴别两者。新课程苏教版化学1教材中设计了简单实验用于探究碳酸钠与碳酸氢钠性质的差异。但是,笔者认为该实验有以下缺点:①装置气密性不易检查,可能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②没有明确试剂碳酸钠溶液以及碳酸氢钠溶液的浓度,因此实验的现象及结论受到研究者质疑;③浓盐酸易于挥发,且浪费原料;④不易做到同时将两胶头滴管中稀盐酸挤入试管。  相似文献   

6.
对文献中"碳酸钠溶液与盐酸反应原理探究"实验装置改进的四个主要部分:滴加装置、反应装置、产物检验装置和定量分析装置进行梳理,发现单一的、缺乏整体思考的改进往往是有缺陷的.本实验再次进行改进,借鉴前人实验创新的优势部分,从整体出发作多元化思考,并添加一定的新元素,设计出更安全、更合理、更便捷的新实验方案.  相似文献   

7.
1.指示剂与中和反应在中和反应的溶液中加入指示剂,是指示中和反应进行程度的常用方法.往滴有酚酞溶液的NaOH溶液中滴加稀盐酸时,应边滴加边振荡,当溶液刚好由红色变为无色时,即为该反应的终点.例1在实验室用15 mL NaOH溶液和稀盐酸进行中和反应实验.  相似文献   

8.
对Na2CO3、NaHCO3与稀盐酸反应实验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文林 《化学教学》2005,(1):127-128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32页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气球膨胀的情况,得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得多。不知教材编写者安排此实验的真实目的何在,却使得很多化学老师理解为比较两个反应的速率,从该理解目的出发,  相似文献   

9.
潘阳 《教学月刊》2003,(8):52-52
改进的目的 :高中化学新教材 (第一册 )第二章碱金属中碳酸钠、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比较试验中 ,采用的气球较软 ,一个人同时操作较困难 ,固体粉末难以完全倒入试管中。并且 ,气球膨胀后体积不同而产生的压力也不一样 ,对反应速率有影响 ,效果不是很好。因此 ,有必要对教材中的实验装置加以改进、完善。改进装置 :如图1所示。操作步骤 :1.如图1所示 ,安装两套相同装置 ,其中一个支管中装入碳酸钠粉末 ,另一个装入盐酸溶液 ;另一套支管中装入相同质量的碳酸氢钠与相同量的盐酸溶液。2.两套装置放在同一高度水平面 ,左、右手同时倾斜…  相似文献   

10.
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是钠的重要化合物,其性质研究是中学化学教学中的一个重点。碳酸钠与碳酸氢钠作为钠的碳酸盐,都能与盐酸等强酸反应,但是如何比较他们与盐酸反应的化学反应速率一直都是实验研究的难点。苏教版化学2中设置的实验方案"取两支试管,分别加入5ml0.1mol/LNa2CO3溶液、NaHCO3溶液,再各加入3ml0.1mol/L稀盐酸,观察  相似文献   

11.
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及反应物用量,对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和向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容器中注入饱和碳酸钠溶液分别作了实验探究。结果发现,在盛有二氧化碳气体的矿泉水瓶中注入适量的饱和碳酸钠溶液,易析出碳酸氢钠晶体。作为课堂演示实验,能让学生深刻领悟其反应原理及碳酸氢钠溶解度比碳酸钠小的物理性质,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且耗时短,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谢雕  唐娅 《化学教学》2016,(12):64-66
在乙酸乙酯制备演示实验中,向饱和碳酸钠溶液中滴入酚酞,观察分层及振荡褪色现象,酚酞褪色的原因多被解释为碳酸钠溶液被蒸出的乙酸中和.为此,进行了一系列实验和理论探究,发现酯化实验过程中蒸出的乙酸量较少,不足以中和碳酸钠溶液,碳酸钠溶液褪色的原因是酚酞被乙酸乙酯萃取到了酯层中;以多元恒沸混合物的理论数据为依据,进一步改进了酯化反应的实验装置,证明了实验过程中乙酸不会被大量蒸出.  相似文献   

13.
1 问题的来源 高一化学教材(人教版)136页关于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是这样设计的,通过稀硫酸、硫酸钠、碳酸钠三种溶液分别与氯化钡溶液作用,均能生成白色沉淀,然后再分别滴加稀盐酸或稀硝酸,其中最后一个试管中的白色沉淀(即碳酸钠和氯化钡生成的)溶解。由此得出硫酸根离子的检验方法:检验溶液中是否有SO4^2-,可通过在被检测溶液中滴加稀硝酸或稀盐酸酸化,再滴加氯化钡或硝酸钡的方法进行确定。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第五单元中,安排了四个实验来探究质量守恒定律,其中一个是碳酸钠固体和稀盐酸反应,装置如图1所示,在烧杯中加入无水碳酸钠固体,在试管中加人浓度为1:1的盐酸,把试管放入烧杯中,放在天平上称量,然后将盐酸倒入  相似文献   

15.
魏钊  林丹 《化学教学》2009,(8):46-47
设计一组实验,观察苯酚晶体或苯酚乳浊液在加入滴加了两滴酚酞的饱和碳酸钠溶液和不同浓度的稀碳酸钠溶液中的反应现象.通过平衡常数的计算并从理论上进行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6.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6月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必修,第一册)32页有碳酸钠和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该实验通过观察气球膨胀的情况,得出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比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剧烈得多。不知教材编写者安排此实验的真实目的何在,却使得很多化学老师理解为比较两个反应的速率,从该理解目的出发,写就了许多对该实验的改进文章。其实老师们的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下面通过分析、计算来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7.
<正>一、实验目的1.因为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没有明显现象,学生在学习这个性质时认识模糊,很容易出错,并且这个性质往往成为各种考试的热点,增补一个现象明显让人印象深刻的实验是很有必要的。2.增补后的实验能达到以下要求:现象明显、操作简便、药品节约、没有污染。3.要防止氢氧化钠溶液中溶剂水对此反应的干扰,同时通过控制变量做了水与二氧化碳作用的对照实验。4.化学反应的本质是由新物质碳酸钠生成,通过滴加稀盐酸  相似文献   

18.
在酸和碱反应的实验中,浙教版《科学》九上教材中是分两次来学习完成的。第一次在书本第8页,学习稀盐酸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2滴紫色石蕊试液,溶液呈----色;再逐滴滴入盐酸,溶液颜色有什么变化?要求学生用紫色石蕊试液来寻找中和反应变化的证据。第二次出现在书本第14页,在学习碱有哪些性质的过程中,以活动形式编排:在2支分别盛有3ml氢氧化钠稀溶液的试管里,各滴加1滴酚酞试液,再分别向2支试管里逐滴加入稀盐酸和稀硫酸,边滴边振荡,直到红色刚好褪去。要求用酚酞试液来显示中和反应的变化证据。选用紫色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9.
<正>中和反应的探究实验是初中化学重要的探究内容之一,是酸碱盐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纽带,同时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应用。下面将该实验常考查的类型题归纳如下。题型1:酸碱指示剂的选择例1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将稀盐酸滴加到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现象(氢氧化钠未变质),小组同学对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了兴趣,他们做了如下实验。  相似文献   

20.
向过量的醋酸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会看到有大量气泡产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_2CO_3 2CH_3COOH→2CH_3COONa H_2O CO_2↑,但是向过量的碳酸钠溶液中滴加醋酸溶液并振荡,却观察不到明显现象,原因是反应所生成的二氧化碳与过量的碳酸钠反应,生成了难电离的碳酸氢根离子,有关的离子方程式为CO_2 H_2O CO_3~(2-)=2HCO_3~-。从该实验说明了醋酸的电离能力大于碳酸的第一步电离(醋酸电离常数Ka=1.75×10~(-5),碳酸的第一步电离常数Ka_1=4.30×10_(-7)。将含苯酚量适当大于其溶解度的混浊的含水苯酚滴入碳酸钠溶液中,溶液变澄清,但滴至过量,并无气泡产生,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OH Na_2CO_3→(?)—ONa NaHCO_3,而取苯酚在氢氧化钠中的饱和溶液通入二氧化碳,溶液变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