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谢瑾 《传媒》2019,(17):59-60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好中国形象、传播好中国价值。电影作为一种载体,可以传播我国的民族文化,展现国家形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电影具有的虚拟化、影像化特征对受众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背景下,中国电影的“走出去”也就成为必然,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也就承载了提升中国“文化自信”和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职责和使命。《长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影,该片以中美合作拍摄为模式,位居“2013-2018年中国电影海外传播影响力”排行榜首位,获得了国外受众的好感,进一步分析其成功经验可为我国电影文化的海外传播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文化“走出去”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塑造良好国家形象的有效途径.本文以作为一国文化最主要载体的图书产品为例,借助科学计量学的研究方法,通过分析近十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产业的相关文献,揭示该领域的关注焦点及我国图书出版产业“走出去”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基于文化认同视角的图书出版产业“走出去”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如何走出去,如何得到国际公众的欢迎和认可,这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研究课题。纪录片作为一种富有真实性、丰富性以及人文含量的传播方式和载体,理应承担起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重任,这就要求纪录片要用国际化的表现手法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4.
冯李华  马梅 《新闻世界》2014,(4):225-228
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中国形象”的塑造和传播,在新时期“中国形象”视域下的公益慈善传播应更加注重塑造友爱中国、和谐社会的形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进去,在此基础上解决公益慈善传播中出现的相关问题。本文以央视《共同关注》栏目为例,就“中国形象”视域下公益慈善传播应注意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电影作为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构国家形象的目的是承担在国际上从正面或侧面的宣传中国的正确形象,与此同时展现了中国当下的实力以及发展水平,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大众传媒是重要的传播途径,进而也是国家形象的主要载体,而电影是其重要的途径之一。中国国产电影作为一种传播"国家形象"的媒介方式,同时也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正在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6.
中国媒体近年来广泛开展国际合作,旨在提升国际传播力和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合作效果不仅取决于合作产品,社交媒体时代受众也直接参与了国家形象的塑造。纪录片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中俄合拍纪录片《这里是中国》第二季和YouTube网评为研究对象,以互文性理论为依据,分析两者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共同建构。《这里是中国》系列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积极正面,同时展现国家实力形象和国家意图形象的单集纪录片更受欢迎。YouTube网评对纪录片建构的中国国家形象进行了回应、延展和补充,互文的语境更为宏大,体现了国际受众“前理解”的显著影响。由于意识形态和文化视野的差异,网评中也存在误读现象。本文认为中国国际传播“借船出海”落地取得实效,但也面临一定阻力。  相似文献   

7.
晏彦 《传媒》2023,(16):58-60
地方主流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平台小、资源少,如何能突破自身局限“走出去”,在国际舞台上更好地塑造国家和地方形象?本文以广西日报社为例,分析其近年来发挥地域优势,依托海外华文媒体建设广西云·东盟国际传播联络站,推进区域国际传播的实践探索,供地方主流媒体参考。  相似文献   

8.
颜雄 《新闻世界》2012,(11):131-132
大学生是媒体关注的群体,大学生的形象往往来自于媒体报道。从一定意义上说,媒体“塑造”了大学生的基本形象。目前,学术界关于大学生形象的媒体关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女大学生的媒体形象,以及大学生媒体形象的塑造与传播。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9.
<正>【学者简介】曾一果,文学博士,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主要研究领域为媒介文化、城市传播、数字传播和影视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数字媒介时代的文艺批评研究”(19ZDA269)、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都市文化生产的媒介实践研究”(19FXWA002)、国家社科基金后期一般项目“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14FXW008)等。出版有《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研究》《中国传媒文化百年史》《媒介文化论》《中国新时期小说的城市想象》等多部专著。在《文学评论》《新闻与传播研究》《文艺研究》《现代传播》《国际新闻界》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  相似文献   

10.
万立良 《青年记者》2020,(11):31-32
随着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杭州亚运会等国际盛会即将举办,中国将再次成为焦点国家,这是中国再塑国家形象的良机.面对新的传播契机,国家要加强传播平台建设,提升话语权;要创新对外传播的策略,做到有效传播;要借助国际热点,塑造良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1.
冯军伟  高菁 《新闻前哨》2021,(3):98-100
新媒体环境下要塑造好戚继光形象,获得高效的传播,需要凝练“核心形象”,守正“传播理念”;关注“传播对象”,构建以“人”为核心、以受众需求为导向的传播机制;开拓“传播渠道”,发挥矩阵内外联动的全媒体传播形式;策划“传播内容”,聚焦“个性文化”的内容传播策略。  相似文献   

12.
钟坤靓 《今传媒》2023,(1):14-17
全球热门应用榜单显示,TikTok已经超越Instagram升至下载榜第一名,收入也稳居全球第一。TikTok作为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出海”的代表性作品,它全球领先的下载量为塑造中国国家形象起到了良好的推动作用。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分析了TikTok平台上“china”“chinese”标签下200个视频塑造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与方式。研究发现,用户对“他者”视角呈现的“人文类视频”接受度更高,TikTok平台上中国相关的视频主要由个人账号生产,中国国家形象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基于此,希望通过研究TikTok所塑造的中国国家形象的特点,为更好地在海外社交媒体平台塑造中国形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以CNKI数据库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分别以“阅读推广”和“阅读”为主题词,对CNKI中收录的阅读推广领域研究论文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从研究重点和研究人员的分布两个方面分析当前我国阅读推广研究的进展情况;并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数据库中的阅读推广相关项目进行了统计与分析.通过该研究,作者发现国内对于阅读推广实践性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是基础理论研究尚有待发力;研究人员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图书馆行业,研究较为活跃的地域为上海、北京、浙江、江苏、广东等.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十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实施五年以来,中国图书对外输出成果显著.中国图书的海外传播在一定程度上承载着中国文化形象的塑造功能,提供了跨文化传播语境中重要的文化交流渠道.该研究基于对图书版权输出数据、商品图书出口数据的分析,对2006-2015年十年间中国图书“走出去”的体量规模、地缘特征以及主题类型进行阶段性总结和分析,结合地缘文化理论、跨文化传播理论、经济学理论对中国图书在“走出去”战略执行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展开讨论,进而为我国图书的海外传播战略提出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亓元 《新闻战线》2015,(7):118-119
旅游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元素之一,伴随着国家的发展而逐渐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旅游形象不仅代表了地方城市的风土人情、文化风貌,还代表了中国强大的文化底蕴。地方旅游形象对于地方城市的发展、经济的带动无疑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变得十分重要。在地方旅游形象的塑造过程中,大众媒体以其自身传播范围广、生动形象等特点成为地方旅游形象塑造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6.
李蕾 《中国记者》2023,(1):105-107
<正>一、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可爱中国形象的资源是立体、丰富、多元的,需要系统梳理,加以创新应用[1]。当前对于可爱中国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其一注重于“可爱中国”本身,主要是宏观视角下的,从共情传播和修辞学角度进行“可爱中国”蕴含的价值意蕴、传播意义及其实践路径分析;其二从较为微观的视角,以个案分析为主,对当前所进行的“可爱中国”形象建构的实践进行分析,比如以奥运会吉祥物和云南野生象群迁移事件为主要内容的路径塑造分析。静态的吉祥物和偶然成为网红的“云南野象”只是塑造可爱中国形象路径中的冰山一角,而动漫、  相似文献   

17.
气候新地缘政治之国家形象基本维度创新点是“合作”和“能力”,对立面是威胁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气候灾难。这一新维度改变了旧有地缘政治中我国国家形象与西方主要国家形象的两极化、对抗式格局,使得我国对外传播处于较有利的国际环境中。在气候政治对外传播中,国家形象维度以气候“合作”化解传统地缘政治中的对抗;在气候经济领域,以“能力”来消解竞争;在气候文化上,以风险叙事讲好美丽中国故事以淡化宣传痕迹。气候新地缘政治的国家形象理论为打造和融通中外新概念、讲好中国故事提供了新机遇。  相似文献   

18.
张举玺  高上 《传媒》2023,(2):65-68
媒体是塑造与传播国家形象的重要支点。本文基于对俄传播的必要性和意义,观察俄文杂志《中国》在俄罗斯社交媒体平台VK上开设的账号“中国”,分析其塑造中国形象的优势,从主题倾向、信息发布形式、受众反馈等方面研究其对俄传播现状以及对中国形象呈现特点,考察其对俄传播中国形象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政府形象塑造是建设现代政府的重要内容,良好的形象是政府所拥有的特殊资源。传播政府形象是政府形象塑造的重要环节,在政府形象传播的诸多手段和方法中,大众传媒对于政府形象的塑造和推广是不言而喻的。微博是一种新媒体,其功能强大,具有比传统媒体更为便捷和高效的特点,它的出现和发展对政府形象的传播构成了严峻的挑战,如何运用微博科学传播政府形象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政府要用更加智慧的方式开发和利用微博,为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添砖加瓦:开通微博,塑造亲民形象;关注热点,塑造高效形象;即时更新,修复受损形象;付诸实践,树立负责形象。  相似文献   

20.
罗兵 《当代传播》2013,(2):55-58
俄罗斯和中亚等俄语国家是中国对外传播的重要地域,加强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对外传播,需要对俄语受众进行科学系统地研究。Google关键词指数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各语种受众的兴趣指向,以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关注为例,运用这一工具,可以发现俄语受众对中国的关注热点和信息需求。经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在10个世界主要大国中,中国是俄语网民最为关注的国家,成龙、李小龙、李连杰、巩俐等巨星备受俄语网民喜爱,武术、风水和道家思想在俄语世界广受热捧。中国俄语媒体应该针对俄语受众的兴趣调整传播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