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详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三僧助唐"是历史真实,但其中既无"武术",也无"武僧"与"棍法"."十三棍僧救唐王"是一个夸大了的文学故事和民间传说.前者为后者的出现,提供了可供发挥的最好的蓝本和素材.但"十三僧助唐"毕竟是"武事",因此也不能说它和后来的少林武术、少林武僧毫无关系.它为少林寺参予政治与军事开创了传统,并成为少林武术、武僧追述历史的必然方向.  相似文献   

2.
少林武术作为文化品牌,在文化强国战略中具有特殊意义,对少林武术的历史进行挖掘,能够丰富其内涵,提升其品质.《清稗类钞》有6个类别的35个条目记述有少林武术.采用文献资料法和历史场景分析法,对这些条目进行研究,在认识清代少林武术方面可补正史之不足.《清稗类钞》关于少林派和少林宗派的使用频次说明有清一代“武术派别”广被接受,少林作为拳术流派之一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吸附力.从概念的使用上看,“少林拳棒”“少林拳法”和“少林寺拳法”是就整个少林派而言,属于集合概念,“少林拳”则仅仅是少林派诸多拳法中的一种.在《清稗类钞》的记载中,少林派功夫无论养生还是技击,都有较强的实用性.《清稗类钞》所栽习练少林武术者,遍布大江南北,囊括各个阶层,充分体现出天下功夫出少林的社会情景.从习练少林武术的时间看,最短百日能运气,十年方可尽得其秘.  相似文献   

3.
在系统、全面、客观地分析诸多"起源说"的基础上,认为少林武术起源是以"禅武结合"第一人僧稠入少林寺时间为界限的,即北魏宣武帝延昌年间.同时,少林武术是在军事实践与汲取民间武术精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武僧集体智慧结晶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在阅读相关献及史料的基础上,进行实地考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客观分析了邺下稠禅师与少林寺和少林武术起源的关联,较准确地揭开少林武术起源“谜案”的神秘面纱,为进一步考查和评价少林武术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少林武术在起源与发展中受到了佛教思想文化的影响.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对其进行研究,佛教思想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少林武术的武德方面.2)少林武术的拳术、招式命名.3)少林武术的内功修炼方面.4)佛教修行对少林武术的影响.佛教思想与武术的结合,特别是禅与武术的紧密相连,是少林武术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被称为“拳禅合一”的武术.  相似文献   

6.
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福建少林寺”长期来在海内外(尤其是习武群落中)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已成为一种具有强烈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它是史学界讨论天地套起源时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也是研究有关中国武术史和少林武术的重要内容,尤其对于我们认识多样式的少林武术文化构成,提供了一个详实的样本。作为一个由武术文化与会党文化长期共同氤氲催生的文化概念,其中既烙有明季的历史文化印痕,也有清代天地会出于纠众结盟的需要,更反映了人们在当时少林武术文化辐射下的多元价值诉求。由于这一语境中的福建南少林不是一个具有确切地址的实指寺院,故而囿于了实证主义方法中的“南少林诸说”在一些关键问题上往往难以自圆其说,其根本原因也在于此。  相似文献   

7.
试论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依据较早的少林武术古典文献资料,对少林武术技术体系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较完整的少林武术体系的形成作了考证与探讨。指出少林武术体系中最先发展成熟者为器械武艺,其中又以棍术为先,大致形成于明代中叶。明代已有少林拳法,但据明代多家兵书及《少林衣钵》等少林古典文献所记,少林拳法发展成熟并形成体系为清朝初年。少林武术体系中的内功亦形成于清初。《少林衣钵图谱》第四卷《绘象罗汉行功全谱》成书于清乾隆年间,此谱十八段六十九势为少林佛门多年创造积累的功法,经过百余年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至清中叶发展成熟,形成一套完整而详尽的内练功法。本文依据大量历史文献,对近代武术史家唐豪的研究作了某些发展与修正。对少林武术珍贵文献《少林衣钵真传》的器械、拳术及内功,结合研究,作了系统的介绍与评价。  相似文献   

8.
纵观世界宗教,除某些原始自然宗教外,大多数神学宗教是不能涵容强烈攻击行为的。佛教更是如此。但在中国佛教中却出现了有名的少林武术,这种现象是极其特殊的,这是由于,出于种种历史机缘和个人因素,中国佛教同武术文化之间发生了一种粘附性的双边关系:其一,创寺者跋陀及其弟子个人嗜武因素;其二,当时的阶级冲突因素;其三,少林僧助唐事件;其四,少林寺作为中国佛教禅宗发源地所提供的特殊宗教宽容因素。正是因为以上因索的整合作用和合力,导致了明清时期武术同佛教共同创造出了少林武术,形成了以少林拳和少林棍为核心的武术拳械技术体系。但是,中国武术同佛教理论还没有发展为日本武道那样的禅武内涵性融合,这是今后中国少林武术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和方向。  相似文献   

9.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利用营销学和传播学的理论,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的建设背景进行了梳理,并对少林武术文化品牌培育的阶段进行了阐述,最后对中国武术文化品牌的传播内容和途径进行了深入剖析。研究认为:少林武术通过利用媒体、结合自身多元性的文化内涵、借助商业化的运作模式以及面向世界等传播途径,成为中国武术文化品牌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品牌,实现了从"国家品牌"到"国际品牌"、从"技艺品牌"到"文化品牌"的转型。  相似文献   

10.
在武术史上,少林武艺占有重要的地位。但它的起源问题至今仍然隐藏在历史迷雾之中。很长时期内,人们一直认为少林习武开始于初唐少林僧人昙宗。明人王士性《嵩游记》就说:“自唐太宗以退王世充故赐昙宗官,僧各习武,武艺俱绝。”认为自昙宗封官以后才有“僧各习武”的局面出现。明徐学谟《少林杂诗》中也说:“怪道僧徒偏好武,昙宗曾拜大  相似文献   

11.
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少林寺“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的史料分析,还原了隋末唐初、明代少林寺僧参与政治与军事文化的历史事实。“十三棍僧救唐王”与“明代僧兵抗倭”一定程度上强化了人们对少林武术文化的历史记忆,进一步丰富了少林武术文化“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内涵;二者文化价值取向趋同,一致指向“匡扶正义、维护国家与民族利益”的精神层面。“十三棍僧救唐王”培育了“明代僧兵抗倭”的精神规范与价值取向,而“明代僧兵抗倭”演义了“十三棍僧救唐王”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12.
少林寺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少林功夫更是我国传统武术的瑰宝。以少林功夫为核心的少林文化历经千年沧桑后,在新的求和平共发展的社会历史时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向纵深化发展的时期,本着“扬弃”的发展观,本着体现少林功夫本身所具有的东方性、系统性、独特性的文化特性为宗旨,兼收并蓄完善自己,在西方世界引起巨大反响,被世界各国文化界所肯定,被广大信徒和武术爱好者所青睐。当今,少林文化以少林功夫为传播载体,以传播佛教信仰为精神核心向全世界人展示着她独特的“禅武”文化魅力。  相似文献   

13.
姚庆 《职大学报》2014,(4):59-63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研究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重要内容,主要涉及到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表现形式、特征以及影响四个方面。我们在认识“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这一专题时,要充分考虑到它的两面性,它的发展既促进了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对传统的社会生活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它与明清时期封建的专制统治制度是相适应的,局限于封建经济发展模式的制约,在曲折中发展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4.
“白沙细乐”是纳西古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对明清时期“白沙细乐”记载尚有三则史料。从文献记载来看“白沙细乐”在明清两朝传承与变迁中差异显著,其背后受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风俗变革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15.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明清镖局的产生、发展、分类、管理、业务与生存空间进行研究,探讨明清镖局与武术传承的关系。结果认为:镖局是为商人的人身及财产等提供安全保障的商业机构,起源于明末清初个体行为的"镖户走镖",发展完善于清代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培养武艺人才,以武术为基本营业手段,武术技术是镖局外在的生存基本手段;武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是镖局内在的生存之道。其中师徒关系武术传承下的道德约束,是镖局商业成功运营之本质——信托责任的内在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6.
明清词调音乐是重要的词乐历史形态,承载着唐宋词独特的声辞之美,也呈现出明清词人融前代遗声与当代声乐的博雅趣味。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主要集中在乐律宫调理论、文学与音乐的关系、乐谱校订与翻译三大方面。依托传统音乐史和乐律理论,论者就词调音乐发展流变和乐律学研究之成果尚称丰富;以明清词调音乐乐例阐释词的文辞、声情与音乐关系的相关论述仍显得片面,不少地方甚至是主观臆断;以现代简谱、五线谱重新解读和翻译明清词调音乐也因译谱方式的不同而存在争议及偏失。反思百年来明清词调音乐研究的思路、方法以及依此取得的成就与不足,并以唐宋流行词调《木兰花》为例,阐明明清词调研究展现出的学术空间和张力,是推进明清词调音乐研究走向深入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历史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以及演绎与推理法研究了少林武术的开创和发展与北方地区邺下寺院尚武传统关系,结果表明:稠禅师是我国武术史上有文献可考的少林寺最早武僧,但稠禅师幼年习武与嵩山少林寺无关。少林寺初祖跋陀从未传教稠禅师武功,健身自卫是稠禅师发愤习武的主要动因,北朝时期的稠禅师幼年习武是在邺下(今河南安阳一带)寺院,他是带着一身武艺到的嵩山少林寺。  相似文献   

18.
张杰  姚远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3):221-224,237
为研究武术社会变迁及调适理论,运用文献资料、历史分析和逻辑分析法,对武术变迁的机制进行论证,得出以下结论:武术脱胎于生产劳动,发展于军事,成熟在明清时期;武术是在脱离军事并且具有体育属性后才形成独立的形态;武术变迁表现为"武"、武术表现形式、武术道德方面的变迁;社会和自然因素是武术社会变迁的动因;武术文化调适有整合和分化2种方式;武术文化调适的结果让武术走向多元化。所以,武术成为现在的形态,其深层次原因表现为武术变迁与文化调适的共同作用,这对认识武术和传承武术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战争等暴力因素也是导致明清大批节烈妇女出现的重要原因。除了战乱以外,地方豪强强娶、流氓凌辱等暴力因素也可能导致妇女的殉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