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潇 《新闻世界》2010,(8):45-46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我国政府继电子政务公开后对政府议程设置的又一次积极探索,适应了时代和社会变化发展的需要,对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提高政府治理水平;推进政治民主化进程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亦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深入发展,网络新闻发言人成为近年我国政府电子政务发展的新形式。网络新闻发言人能够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对于服务型政府的形象塑造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将以南京市网络问政平台为例,具体分析网络新闻发言人如何塑造服务型政府的新形象。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传媒业日新月异的今天,诞生于二十多年前的政府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制,其所依存的媒介生态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新闻发言人需要在新的环境下调整角色,重新定位,以不断适应媒介市场的发展变化和更好地履行政府新闻发布工作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网络新闻发言人的缘起与发展,是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网络舆论表达与政府社会治理的现实要求,是一种政府推动、媒介联合、民众参与的三方互动模式。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赢效因素在于主动性、及时性以及官民交流沟通的顺畅。目前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存在着网络平台有待完善,权威性与职业素养有待培育,网络发言的实效性有待保证等局限。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前景取决于各级政府的执政理念与官民沟通的诚意,以及制度化、规范化,有约束力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5.
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一系列网络事件的发生,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进入"试水"阶段.继广东省工商局首次设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后,昆明市、成都市、贵阳市、陕西省等一些地方政府相继设立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从现实运作来看,首批设立网络发言人的单位初步形成了与网友经常性、制度化的网上沟通机制.但是,各地设立的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作用、职责各异,不利于促进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走向制度化、规范化.本文从网络信息、网络舆论、网络矛盾的产生规律、特点等方面,来探讨研究政府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6.
《信息系统工程》2010,(7):13-13
电子政务一向是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龙头。电子政务建设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初始阶段,仍然存在重建设轻应用、分散建设各成一体、系统之间不能互联互通、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信息不能共享等问题。为此,加强统筹规划、建立标准体系、促进互联互通,向整合要效益,是建设电子政务、打造高效政府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7.
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建设的内容包括:确定网络发言人角色,明确网络发言人职责;确立并遵循第一时间原则和公开透明原则,及时、准确、客观地回应网络公众的提问与质询;实行网络首问责任制,快速或限时解决网络公众提出的问题,确保网络发言人制度的认可度和公信力。组建一支政治可靠、知识丰富、技术能力强、数量充足并熟悉网络语言特点和规律的网络发言人队伍,是地方民族高校网络发言人制度产生效果和影响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在网络问政逐渐成为政府转型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中,政府需要自己的网络传播代言人与广大网民进行及时有效的互动沟通,政府网络发言人便在传统的新闻发言人的基础上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中,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公民越来越希望实现自己的权利,参政议政,为国家建言献策.媒介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实现公民权利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公民要求政府公开信息,政府在这个特殊的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的关键时期满足公民意愿,实现政务公开适应国家发展的总趋势.起着桥梁作用的新闻发言人作用凸显,建立健全适应时代要求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成为当务之急.本文在传统新闻发言人与网络新闻发言人的比较中挖掘网络新闻发言人的发展特点,提出了完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10.
基于电子政务要求的政府信息安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子政务是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及办公自动化技术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方式。这种新的管理方式,将会增加政府管理工作的透明度,促进政府治理与社会、民众的互动,提高政府系统的反应、决策和沟通能力,实现政府管理从传统的管制管理到服务管理的转变。为了适应国际形势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我国一直致力于电子政务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璇 《今传媒》2011,(12):121-122
政府设立新闻发言人,不仅表明政府对媒体的重视和合作,更体现政府对于公众知情权、表达权等民主权利的尊重。权威信息的缺失是流言和小道消息诞生的根源,政府向公众发布明晰度较高的信息,从而使政府处于新闻"第一定义者"的优势地位,对舆论进行引导。网络普及下单媒介新环境给我国政府新闻执政带来了挑战。网络新闻发言人和传统媒体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也面临新考验。本文旨在用实例对当前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现实合理性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2.
厉国刚 《新闻世界》2013,(8):170-171
当传谣和辟谣两种力量在微博空间博弈时,网络发言人应当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网络发言人需要扮演好信息发布者、谣言监控者、危机公关者、舆论引导者等多种角色。与此同时,应该从多个方面着手构建有效的网络发言人制度,使其发挥积极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朱虹 《声屏世界》2010,(6):19-22
新闻发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直接结果,其根本目的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和使政府的活动更加易于被普通民众理解和接受,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新闻发言人是一种传播现象,是一种传播形式,更是一种传播制度。作者作为广播电视管理机构的新闻发言人,以自己的实践,阐述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定位和职责。读完该文,广播电视媒体工作者不仅可以理解新闻发言人角色意义,还可以从中领悟出如何利用新闻发言人来完善自己的新闻报道。  相似文献   

14.
关于实施网络发言人制度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佟霏  杨欣 《今传媒》2010,(3):49-51
一、网络问政制度的关键:建立有效的身份识别系统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建立有效容易识别的身份系统是网络发言人制度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所在。在现实社会中,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强等特点,新闻媒体可以根据政府新闻发言人发布的相关信息制作新闻作品。  相似文献   

15.
电子政务环境下电子文件中心归属及角色定位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政务借助电子政务系统强大的功能优势,通过网络数据交换平台高效率地实现对电子文件信息的在线采集和开放利用,既辅助了政务活动的开展,又实现了面向社会的政务信息公开,从而实现办公现代化、信息网络化。电子政务催生了新的档案载体成员——电子文件,一种新的电子文件管理模式——电子文件中心(电子文件管理机构)悄然兴起。电子文件中心的兴起,促使人们对电子文件中心的归属及其在电子政务中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思考和研究,从而更好地发挥电子文件中心在电子政务中的作用,使电子政务朝着健康发展的轨道前进。电子政务系统是一种利用网络计…  相似文献   

16.
李剑桥 《新闻世界》2012,(5):165-166
网络新闻发言人自2009年出现以来,全国各级政府纷纷开始探索建立这一制度。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是政府顺应时代趋势、提高执政能力的举措,也是加强政府网络舆论部门的有效方法。对于这一制度,许多专家学者都做了深入研究。本文对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的相关的研究进行梳理,希望能对这一制度的完善起到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论网络新闻发言人与网络舆论引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晓辉  汪君 《新闻世界》2010,(12):141-142
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在网络媒体迅速发展的环境下,为普通民众和政府部门进行政策和民意沟通而搭建的新通道。网络新闻发言人的设立,有利于政府机构及时进行信息发布,同时也能使民意得到充分表达,更好地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而在信息化体系建设中,政府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伴随信息化建设的日趋成熟,电子政务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从目前情况看,  相似文献   

19.
石奇亭 《青年记者》2009,(17):72-72
最近,广东省职能部门设立“网络发言人”,对网民的质疑进行一一回应。 网络发言人的创举,最大的意义在于敞开信息的大门,简单地将其看作执政方式的华丽转身还不够,网络发言人背后,是亿万网民对政府信息公开的期盼。令人高兴的是,网络发言人使得民众与政府沟通更方便。但令人担忧的是,没有真正的信息公开,网络发言人能在虚拟的世界存活多久。  相似文献   

20.
电子政务专用网当前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管理者怎样把握政务的发展规律;网络面临的安全问题;工作人员是否已具备现代化办公素质;开发商能否正确理解电子政务;开发商有无集成复杂系统的能力;系统能否保证高度的可靠安全性;服务对象能否适应新的政府办公方式;开发商设计的方案能不能满足不断提高的政府办公需要;开发商开发的电子商务应用系统是否具备较高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是否容易维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