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终其一生都在为国家独立,人民解放事业而不懈奋斗.孙中山拯救国家、振兴中华的思想,概括起来就是著名的"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以及民生主义.其中"对外打不平"的民族主义包括了孙中山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平等和进步的反帝爱国思想.孙中山的反帝爱国思想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本文主要阐述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对帝国主义的认识发展,以及反对帝国主义的思想,并对其反帝思想局限性产生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在其《同盟会宣言》、《三民主义与中国前途》等文章里提出的早期“三民主义”学说与理论,尤其是其“民族主义”的阐述,竞把当时反帝反封建的伟大斗争割裂开来,只提“反满”,不提“反帝”,不能不说这存在着严重的历史局限性,但这是有其所处时代、阶级、本人认识偏差等多种历史原因的。后来孙中山发现了自己早期民族主义理论的局限,则坚决地予以纠正,并为后来新三民主义反帝纲领的提出做好了准备。  相似文献   

3.
民族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主要内容之一,它既有反满的内容又有反帝的深意,经历了从反满兴汉、反对满洲贵族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到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口号的过程。孙中山思想演变的原因.有认识上的原因,又是一种策略考虑,同时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也是孙中山反帝口号最终提出的一个重要因素。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民族主义提出的社会根源,是中华民族灾难日甚一日,清朝政治腐败不堪,和流传会党中的“反清复明”的民族意识。文章不同意孙中山民族主义源于太平天国的反清思想,或源于现实满汉民族矛盾的见解。孙中山前期(辛亥革命前)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驱满”,一是反清。“驱满”是“夷夏之辨”传统观念影响的表现,反清是前期民族主义的精粹。孙中山愈来愈突出强调反清,表明种族主义的偏见没有局限他革命斗争的精神,这是伟大革命家与种族主义者根本的区别。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民族主义的涵义,一是国内民族平等,一是反对帝国主义侵略。长期以来孙中山为此而进行斗争,但没有明倡民族主义。在五四反帝爱国运动高潮中,孙中山重新明确强调包括民族主义在内的三民主义。从孙中山重新强调民族主义的历史背景和对帝国主义认识的变化来考察,反对帝国主义侵略是后期民族主义的中心或灵魂。  相似文献   

5.
1934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民族武装自卫委员会筹备会的名义,提出了《中国人民对日作战的基本纲领》。"纲领"的提出,标志着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向前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文章从"纲领"的内容、实践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出,"纲领"在反帝态度上,并非如不少论者所认为的改变了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态度,而是仍然坚持了反对一切帝国主义的立场,从而呈现出其自身的局限。  相似文献   

6.
1924年1月,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形成之后,我党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纲领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标志的反帝运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展开。1924年7月成立的北京反帝国主义运动大联盟(以下简称:反帝大联盟)在这场斗争中起了积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前党史界有一利观点认为:党的“二大”纲领,不能称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理由是:第一,纲领虽然提出了“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的革命口号,但是没有明确提出反对整个地主阶级,坚决实行土地革命的主张,这是在革命对象和任务上还没有完全彻底的表现。第二,纲领没有提出工人农民的政权要求,它所主张建立的“真正民主共和国”,实际上,不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而是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性质。我认为,这些的确是“二大”的不足之处;但不  相似文献   

8.
关于孙中山的反帝思想是一个存在较多争议的话题。1924年孙中山在日本发表了“大亚洲主义”的演讲,引发了对他后期反帝思想认识上的歧义。根据这个演讲内容,并结合在此前后他对帝国主义认识的深化程度,以及对帝国主义的态度来考察,孙中山已经具有明确坚定的反帝思想和立场。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在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首次提出了党的最低纲领—民主革命纲领。无庸置疑,这个纲领在中国近代史上、中国革命史上以及中共党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并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但是,长期以来,史学界在评价中国共产党的“二大”历史功绩时,有一种传统的说法即“二大”已经提出了一个“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笔者认为,这种评价是否确切,是值得商榷的。因为从党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展过程来看,把党在“二大”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冠以“彻底”一词,依据似嫌不足,缺乏充分的说服力。可从以下几方面得到证明。  相似文献   

10.
中国共产党早期反帝目标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目标。从党的文件和党的领导人的阐述来看,在1927年以前,反帝目标的内涵是废除不平等条约。在每次反帝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也总是将斗争的目标引向废除不平等条约。对于国民革命反帝内涵的界定,也是限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范围。在这个时期,党侧重于反对经济方面,尤其是关税方面的条约特权。中国共产党的废约反帝主张,对孙中山国民党产生了直接影响,使得大革命具有了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基本内容的反帝内涵。  相似文献   

11.
赵国材 《集宁师专学报》2005,27(2):36-39,46
20世纪20年代,国际帝国主义对华压迫日甚一日,封建军阀混战愈演愈烈,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分裂局面进一步明朗化。在苏俄影响下,外蒙古先中国革命而胜利。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国家的统一,中国共产党提出民主革命纲领的同时,提出了中华联邦共和国的主张。  相似文献   

12.
郭沫若在“五四”前对帝国主义的入侵感到愤恨,但他并没有把反对的矛头直接对准帝国主义,其反帝爱国思想笼统抽象。“五四”以后,郭沫若的反帝爱国思想迅速发展,明确、直接地提出了反帝主张,并投身于中共领导的大革命中。  相似文献   

13.
孙中山没能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革命纲领的原因在于:一是孙中山本人对反对帝国主义斗争失败历史的认识;二是基于当时革命实践中在海外建立革命根据地的现实需要;三是基于他为寻求西方援助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国际统一战线的需要。它启示我们应怎样根据变化了的客观实际来制定政策与纲领。  相似文献   

14.
蔡元培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置于压倒一切的首要地位,强调把国家的独立作为终极目的。他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主张以武力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废除一切不平等条约,坚持并参加了群众性的反侵略斗争,努力将自己的反帝主张付诸实践。  相似文献   

15.
潘先林 《历史教学》2007,2(14):39-43
信仰马克思主义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大多受到过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李大钊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较新的高度.除李大钊外,他们对民族问题缺乏研究和讨论,对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边疆地区缺乏感性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们视苏俄为师范,照搬其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主张.这些,均直接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尤其影响了各种有关少数民族政策的"关键性文献"的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16.
信仰马克思主义前,早期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大多受到过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影响.李大钊对国内民族问题的认识,达到了一个较新的高度.除李大钊外,他们对民族问题缺乏研究和讨论,对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边疆地区缺乏感性认识.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后,他们视苏俄为师范,照搬其民族自决和联邦制主张.这些,均直接影响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纲领和政策,尤其影响了各种有关少数民族政策的"关键性文献"的文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2003年6月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必修)上册第123页有这么一句话:“新三民主义与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纲领的若干基本原则是一致的,这是国共两党合作的政治基础。”在学习这一段时,总有学生要问,“若干基本原则”是指哪些基本原则?教学中讲清这一点很有必要。我们不妨作如下比较:就民族主义而言,驱逐帝国主义在华侵略势力,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和独立,是国共两党的共同需要,即反帝是基本原则之一;就民权主义而言,民权不再为资产阶级所私有,各革命阶级共同享有民主权利成为共识,即实现民主政治是基本原则之一;就民生主义而言,废除地主土地所有…  相似文献   

18.
什么是民族主义呢?民族主义是资产阶级对于民族的看法及其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民族运动中,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运动中,民族主义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经历了新旧民主革命的两个时期,在旧民主革命时期孙中山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有着一定的认识,但他没有提出反帝的口号;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孙中山却提出了反帝的口号.对于这一变化,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用阶级分析方法来对待.我们从历史对孙中山的影响、革命根据地的转移、向西方求援对象的变化等三个角度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五四青年节     
五四青年节是为了纪念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而设立的。1919年5月4日,北京数千名爱国学生在天安门前集会并举行示威游行,反对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提出的辱华条约。他们呼吁各界人士行动起来,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保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