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多个视角对北京奥运会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运动的互动发展进行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使双方持续互动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认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互动发展在北京奥运会后还将继续下去,从而实现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2008年北京奥运会促进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北京奥运会带动了文化产业结构的升级;第二,北京奥运会拉动了中国文化产品的生产;第三,北京奥运会促进了文化设施的建设.这些积极影响为繁荣与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特别是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运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论述了北京奥运会是两种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人文奥运"的理念下,通过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吉祥文化、印章文化、玉文化等文化元素,让世界人民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世人看到一个拥有优秀传统文化而富有文化包容性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从文化、多元文化和体育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奥运会的特点:1)奥运会的平等性;2)奥运会的差异性;3)奥运会的内聚性;4)奥运会的交往性。并且描述了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融下的北京奥运会和奥运会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5.
对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分析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精髓与奥林匹克人文精神之契合的探讨,揭示了中国承办奥运会的深远意义.在此基础上,指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将推动北京以及全国的经济和文化建设,树立中国在国际上的新形象,借奥运之契机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必将在21世纪重新崛起.  相似文献   

6.
通过访谈和问卷的方法,对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观看2008北京奥运会的潜在游客进行调查,旨在找出北京奥运会对美澳游客的真正吸引力和可能妨碍他们旅行到北京观看奥运会的限制因素,为对此感兴趣的组织和个人提供一定的信息,意识到从游客的角度来说北京奥运会的优势和可能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市场宣传策略,从而创造一种和谐和适宜的人文环境,鼓励更多的游客前来观看北京奥运会.调查结果显示出大部分美澳游客对北京奥运会怀有好感,并认为"体验中国文化"和"现场观看奥运会"构成了北京奥运会的最主要吸引力,而限制因素中美澳游客最关心的是语言障碍、交通旅行困难和高花费问题,其次是对中国和北京缺乏了解、文化误解和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7.
“人文奥运”以人为本,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三大理念中的核心和灵魂。以举办奥运会为主线,以全国人民的广泛参与为基础,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让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融人奥林匹克精神,让世人了解到世界体育文化不仅包括以西方竞技运动为主流的现代奥林匹克文化,也包括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内的各国体育文化,进而促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升华以及世界文化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全球化是时代的特点,也是当代民族传统体育生存的大环境.在探讨民族传统体育在全球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的基础上,指出了要加强民族传统体育创新、保持自身内在文化特质、借北京奥运会推广等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9.
中华体育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与北京奥运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奥运会的意义及价值本身就蕴涵着丰富的精神因素,这种精神因素与中华体育精神互为映衬,成为了北京奥运会展示给世人的重要的文化精神大餐.在此基础上,北京奥运会又借助其自身组织结构弘扬志愿者文化精神、组织各种大型文化主题活动、推动文明市民活动、树立祖国意识和强化民族认同感、践行奥林匹克精神等方式提升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10.
后奥运时期北京奥运精神的传承与发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物质和精神遗产。相对于有形的物质遗产,无形的精神遗产更为持久和珍贵。北京奥运会的精神遗产通过改善我们的精神面貌与价值观念推动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弘扬中华悠久的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同时也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新的活力。后奥运时期,有必要广泛开展奥林匹克教育,将奥林匹克精神内化为国人的思想与行为理念,利用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与国际社会的交流与合作,最大程度的传承与发扬北京奥运会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主要是以多样的产品体现冰雪运动项目文化,并将中华体育精神要素融入其中,使其成为传播奥林匹克精神与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载体。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等,分析“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的内涵、“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内涵与文化价值,以及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开发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路径:促进“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品牌化;充分开发北京2022年冬奥会文化衍生的无形产品;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融入2022年北京冬奥会会展,扩大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影响力;加强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间的关联性,形成产业链。以期从理论层面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开发路径研究方面有所突破,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2.
2008年北京奥运,把奥运精神与中国文化相结合,对其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和创新,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和人文奥运”的理念以及“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的口号,这是北京奥运对于奥运精神的进一步彰显,使奥运精神的内容更加丰富,这种精神以其特有的功能对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和谐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2008年北京奥运会是一场全世界的体育盛会,也是一场人文艺术盛会。奥林匹克运动会从诞生起就和文化设计联系在一起,2008奥运奖牌设计将中国的文化带到奥运设计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的充分融合,同时也是奥运奖牌设计的一种突破。  相似文献   

14.
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向世界展示了和谐共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精神,为世界体育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通过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和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底蕴的对比分析,认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天人合一"的理念,追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与未来社会人类对体育文化的需求理念一脉相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必将成为世界主流体育文化,这对于发展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文化融合视角看北京奥运会中中西文化之融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0多年以来,作为古希腊人献给人类的一种宝贵精神文化财富,奥林匹克的内涵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体育竞技的范畴,她已经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化遗产。但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奥林匹克运动遇到了众多困惑和忧虑的问题,危及了奥林匹克的理想甚至玷污了奥林匹克的精神。2008北京奥运提出了"人文奥运,绿色奥运,科技奥运",给予我们启示:中国的传统文化将推动现代奥林匹克的发展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升华。  相似文献   

16.
北京"人文奥运"的理解与定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人文奥运"虽然可以从"人文的"、"人本的"和"文化的"等角度加以理解和诠释,但是从体现"人文奥运"的"新"、缓解当今奥运的人文危机和让世人清楚中国、北京的贡献等角度来看,我们认为,从"人文的"角度理解和诠释"人文奥运"最为妥当.当然,为使北京"人文奥运"成为可持续利用的奥运新模式,我们的工作需要以宣扬中西文化人文精神为核心,展示中国文化厚重和魅力为重点,并注意吸收传统人本主义的思想精髓,发挥上述三种理解和诠释的综合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分析法,从中西文化优劣互补的角度对奥林匹克文化中因素进行了阐释,并对中国国民性消极成分进行了剖析,初步探讨了奥林匹克文化对中国国民性的正面影响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对奥运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8.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和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北京冬奥背景下冰上舞龙的呈现以及推广策略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冰上舞龙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及多彩绚烂的展示形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有效路径。提出了借助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影响,加大冰上舞龙的展示、宣传力度;依托冬奥平台,奠定冰上舞龙的群众基础;发挥竞赛的杠杆作用,推动冰上舞龙赛事化、国际化发展等推广策略。通过研究,以期为冰上舞龙运动的普及与发展提供具有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相比,北京2022冬奥会面临更为复杂的国际局势和国内形势。但作为重大的国际赛事,两者在筹办、举办、赛后遗产利用方面有其共性。中国成功举办北京冬奥会,可借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经验,为其提供可复制、可信赖的中国经验与中国智慧。为此,分析北京冬奥会与北京夏奥会的区别,从宏观和中观的视角,运用、变通、创造性转换北京夏奥会成功举办的重要经验,力求北京冬奥会重现北京夏奥会辉煌,进而为中国崛起再添新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