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主要是让学生产生学习平均数的需求,然后经历平均数的产生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教学目标:经历平均数产生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概念,了解平均数的特点和作用,掌握求简单平均数的方法;读懂简单的统计图表,并根据统计图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分析、综合、估算和说理的能力;渗透统计思想。  相似文献   

2.
平均数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和广泛应用,教学应紧扣学生生活实际,引导他们参与求平均数的实践活动,亲自感知,从生活实例中发现数学问题,经过分析、思考,逐步抽象、找到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并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认识求平均数应用题的特征,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基本方法。一、实物演示,形成表象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已知几个数,在总量不变的情况下,移多补少,使它们成为相等的几份,求一份是多少。要让学生明白这个要让学生明白这个概念有别于除法中的等分。例题教学,要从生活实例入手,通过实物演示,直观感…  相似文献   

3.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是描述统计数据集中程度的一个统计量."平均数"教学历来是受专家、名师和普通教师们关注的一个经典内容,新教材把平均数放在"统计与概率"里进行教学,给广大的教师和学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教材通过求一个小组四个学生收集废旧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量和比较两支球队的身高情况,使学生结合对统计数据的分析来理解平均数的概念和计算,并着重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可以反映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和区别不同组数据的总体情况这一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第一次课堂实践采取了"揭示概念--感知特征--拓展应用"的模式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教学目标:1.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了解平均数的实际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使学生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求出平均数。3.能读懂简单统计图,并能根据简单统计图表去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4.使学生愿意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5.通过引导学生在生活实例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形成热爱数学的情感。教学重、难点:1.了解平均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平均数的必要性。2.初步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简单的平均数。3.用统计图表解决问题。4.探索计…  相似文献   

5.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理解求平均数的方法,掌握"移多补少"以及"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数学方法,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感受平均数的特点:一组数据的平均数比数据中最大数小,比最小数大,并在现实生活中寻找实例,感受数学源于生活。  相似文献   

6.
<正>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西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P126-P127。教学目标:1.通过猜想、探究,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会求平均数。2.经历探索求平均数的过程,培养操作、观察、归纳、概括和自主探究的能力。3.通过对平均数极值的讨论,使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点,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90~91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学会求平均数的方法。2.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培育数据分析素养。3.感受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据分析的乐趣。教学重点: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  相似文献   

9.
教学目的: 1.初步建立平均数的基本思想(即统计的初步思想),理解平均数的概念。 2.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规律: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10.
教学目标1.在生活化背景下感受中位数的含义,理解中位数在统计中的意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2.在现实的素材中,感受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联系和区别,体会平均数和中位数的特  相似文献   

11.
传统的教学偏向于平均数的算术意义,忽视平均数的统计学意义。通过选取梁绍君教授平均数理解"四水平"中的前三个水平,即以平均数的"本义性理解水平""特异性理解水平""加权性理解水平"为维度,论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华应龙老师是一位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富有智慧的数学老师,前不久在苏州听了他的一节《整数背景下的平均数》练习课,更确信了这一点。整节课以三个活动为主线。首先以"比较全班8个小组的口算名次"为真实情境,让学生经历统计过程,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统计意义;接着通过一个小故事,让学生体会平均数其实是一个接近实际的"真实数",巩固"移多补少"求平均数的方法;最后以一个有趣的题目,让学生深刻体会"极端数  相似文献   

13.
"平均数"的教学重在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特征。教师要注重平均数与生活的联系,借助统计图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明晰概念,进而掌握核心知识。  相似文献   

14.
平均数是统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或集中趋势,能反映数据分布的基本情况,是统计学中很重要的统计量。往往我们在进行平均数教学时,把重点放在求平均数的方法,继而过渡到用求平均数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显然,这些做法无疑掩盖了"平均数能较好地反映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这个统计学本质。经过反复地磨课、反思,使我对平均数教学又有了新的认识:平均数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平均数的意义,不仅要关注平均数的概念及算法意义,更要关注其统计意义。  相似文献   

15.
“求平均数”是小学数学的重要教学内容之一。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将这一内容分别安排在四五两个年级进行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到:教学“求平均数”时,除了引导学生掌握求平均数的解题思路和求平均数的方法,还应做到“四要”。一、引导学生理解平均数意义“平均数”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数学概念,对于小学生来说较难理解和接受,他们往往会把求出的平均数与通常意义下实际生活生产中的数量相混淆,当求出诸如“平均每户有2.5人”,“平均每人植树3.5棵”等答案的时候,往往会对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产生怀疑,在确认计算结果是正确无误的情况下,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使学生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2.通过操作和思考,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3.使学生体验探究、运用已学的统计知识解决问题的乐趣,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相似文献   

17.
刘晓萍 《江苏教育》2022,(81):59-63
“平均数”的教学应立足平均数的统计意义,让学生充分体会平均数不是算术意义上的平均分,而是反映整体水平的代表量,并以此帮助学生去比较、推断,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如此,让学生在真实问题中,通过分析数据感受数据需要依托背景,启蒙统计思维不同于算术思维的学习价值。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P92~94页。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丰富的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并通过进一步的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计算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2.在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积累分析和处理数据的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相似文献   

19.
【教学内容】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44耀46页。【教学思考】"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学习和掌握连加运算基础上教学的。乘法的本质是特殊的加法,乘法知识的生长点是求几个相同数连加的和。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经历乘法的产生过程、感受乘法的本质意义尤为重要。本课教学中,我们力求把乘法概念的建构置于学生动手拼图、操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 1.在具体问题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数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需要,通过操作和思考体会平均数的意义,学会并能灵活运用方法求简单数据的平均数(结果是整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