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以古琴文化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孕育和发展的联系为线索,以传统音乐美学中"礼乐"思想及"和"的美学观为理论基础,论述了在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古琴艺术和以儒、道、释音乐美学思想为主体的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交融性。  相似文献   

2.
试论先秦儒家音乐美学“乐和”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是先秦儒家音乐美学的基本思想,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精髓的提炼。先秦儒家主张"和"而"不同",强调音乐艺术的特征是和谐,推崇中正平和之音,强调音乐艺术的平和与适度,主张"乐与政通""乐通伦理",强调音乐的教化力量,音乐艺术与社会政治息息相关。儒家美学思想的主要内涵具体体现在孔子儒家美学的核心、审美标准、评价标准这三个方面。其中,"仁"的理论是儒家美学的核心,"美善合一"是儒家美学的评价标准,"和"是儒家美学的审美标准。先秦儒家美学观倡导的"乐和"观,是儒家"乐与政通,乐通伦理"为宗旨的音乐美学思想在现代社会的进一步普遍化、合理化、系统化。  相似文献   

3.
《吕氏春秋》的思想体系属于以道为主的杂家,“杂”中包汇有儒家思想,这种以道纳儒的汇合,造成了《吕氏春秋》在道家乐生于“道”、适性、适心、自然和比的观点上,吸收了儒家的乐以风德、移风易俗、心感成乐的思想,达到了音乐美学思想上发生论、功能论和创作论中的道与德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适"是《吕氏春秋》中所蕴含的一个推陈出新的美学概念,它的存在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中"中和之美"的内涵,更是由此激发了审美活动中对于生命本体的重视。《吕氏春秋》中的"适"具有三个层面的内涵意义,首先是体现于音乐美学中的"音适"与"心适"的和谐统一;其次是融合于"重生"思想之中表现对生命本体自然本真的追求;再者是熔铸理性的自然人性美上升为家国一体的人文情怀。由此不断探索和挖掘出"适"这一美学思想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独特的生命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音乐美学非主流化警示的自我分析和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784年,德国著名诗人、作曲家和音乐学者舒巴特在其《论音乐美学思想》(1806年出版)中,首次将音乐和美学这两个毫无关联的术语结合在一起使用,从而宣告了"音乐美学"的诞生。"音乐美学"自开始产生至发展到现在,一路走过来伴随着许多争论和疑惑,现如今,音乐美学的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人们对音乐的欣赏和追求,同时更是受到新兴的哲学美学狂潮的冲击,而面临着知识改革、系统更新的困境,由此引发了音乐美学的边缘危机,产生了音乐美学非主流化的趋势。本文以音乐美学的源流概析为出发点,通过分析音乐美学的基本概况,如内涵、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等,力图找出音乐美学非主流化的原因,为如何更好的遏制音乐美学非主流化提出合理化建议,为音乐美学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略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6.
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渗透于华夏儿女的衣食住行中,可谓中国传统文化的铁三角,且三家的音乐文化鲜明体现着其思想主张与内涵。但20世纪以来,西方哲学思想对人类的发展进步也产生了影响,以"主体间性"为代表的哲学理论为人类认识、改造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因此,为了清楚且深刻探究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本文将以三家的传统音乐为例、运用西方的"主体间性"哲学理论以点带面论述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间性"。  相似文献   

7.
中国唐代的音乐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以其异彩纷呈、姿态繁盛而著称于世。唐代统治者实行儒、道、佛三教并重的思想文化政策,儒家、道家和佛教各家思想渗透于唐乐之中,并发展成各自独特的音乐体系,进而形成了儒、道、佛互补或合流的音乐美学格局。唐代美学思想的多元特征,是促进唐乐兴盛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8.
嵇康的艺术思维是其自身禀赋以及时代造就的产物。他的音乐美学思想融合了道、儒、玄学三者。无论是其丰富的音乐实践还是在音乐理论上的探究,都充分体现了“自然”与“和”的哲学美学思想。在他的几部关于音乐的诗赋中以其朴素的辩证唯物主义和“自律论”观点在魏晋时代独树一帜;他的音乐美学思想是充分艺术实践与深厚文学哲学造诣完美融合的产物,将中国古代的“琴道“展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在中国古典艺术基础渐隐瓦解的时代,以崇高美学为先导,能否通过音乐美学这个途径去解剖现实关系,成为对中国当代音乐美学发展有意义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中华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的指导下,积淀了丰厚的美学内涵。本文从中华武术美学的发展历史为研究起点,总结出了武术的美学内涵,即武术之美包括"意"、"象"、"象外之象"三个组成部分,并进行了概括性的分析。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传统道家美学中,老子将"至美"和"大美"归结为"道",践行并追求"至虚极,守静篤"的所谓本源的、绝对的大美。他提出"道分气象"且"有无相生"。在音乐美学方面《老子》提出了"大音"与"五音"这一对立范畴。"留白"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绘画者借以营造意境和表达情感的绘画技法。笔者认为,绘画中的"留白"与老子说提出的"大音"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本文借"留白"这一传统绘画技法,以比较的方式,谈中国传统音乐中休止所蕴含的意境之美,兼谈音乐中"留白"的艺术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中国传统音乐美学思想"以和为美"为中心,对古筝三首作品《月儿高》《崖山哀》《四段锦》中所表现的不同"美"之意象、文化背景及美学形态,来探析和阐述美学特征在古筝传统乐曲中的渗透和体现,揭示乐曲深刻的意境表现及笔者对音乐美学思想的追求和感悟。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其中蕴涵着丰富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老子的和谐思想以道论为其理论基础,"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道的基本特征就是和谐。老子的"和谐"的生态美学思想主要包括"道法自然"的自然和谐之美、"自然无为"的社会生态和谐之美、"万物齐一"与平等共生的和谐之美。和谐是老子美学追求的最终价值和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13.
"美是主客观统一"是朱光潜先生晚年的美学主张,魏晋美学的文学品评、音乐理论、美学范畴"趣"都体现了"美是主客观统一"。  相似文献   

14.
美学自从1750年鲍姆嘉登创立以后,迅速发展。我国的古典美学知识相当丰富,新中国成立之后,更是大放异彩。新中国的美学发展可分为两阶段,建国以后至文化大革命为第一阶段,围绕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展开讨论形成四派观点。第一派主张美是主观的,以吕荧和高尔泰为代表;第二派主张美是客观的,以蔡仪为代表;第三派是主张主客观统一,以朱光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15.
道家的美学思想中老子、庄子关于文艺否定论思想一直受后人关注。这种观点基于道家“道”的观点。道家主张“道”是宇宙世界的本真,它是看不见和摸不着的。人们认识的只不过是它的虚幻的现象而已,从而推出人的感官对它是无能为力的。道家从否定人开始提出了文艺否定论的观点。文艺否定论主张反对文化学术、言辞辩说以及一切审美活动。但是道家也不是一概否定美,他们只是否定感性的具体现实美,也就是用来刺激人的感官的世俗艺术。他们主张的是自然之美,也就是道之美。道家的美学思想对后代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苏格拉底的美学思想主要见之于色诺芬的著作和柏拉图的早期对话。传统观点认为在《回忆苏格拉底》中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在效用"的美学观点,并以此作为其美学思想的元点。但是这种概括没有把握住苏格拉底美学思想的精髓,"美在合目的性"才是其美学思想的要义所在。它涉及合乎人的目的性和合乎神的目的性两个层面。"美在合目的性"这一观点的提出是对古希腊美学"和谐说"的改造和扬弃,同时也构成了柏拉图"美在理式说"的滥觞。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源远流长,是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华夏民族独特的审美意识与审美情趣。从儒教与道教对我国古代音乐美学发展的影响以及儒、道两家对音乐美学思想影响的异同入手,探讨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天人合一"在我国哲学领域一直是探讨之根本性命题,由这一思想发源而来的"天人合一"哲学思维模式不仅在哲学上占有重要作用,且与中国传统音乐美学艺术精神具有若干通性。儒、道两家乐论美学思想里不乏"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不仅成为主客体音乐审美品评之间的一种主导境界,更传达出本体存在的人生境界和一种行而上之审美韵味。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中,"和"是其中最为重要、最核心的思想观念,"和"的生成背景,是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前3世纪,也就是自春秋末年至战国末年(史称先秦时期)。我们所要阐述的"和"的音乐美学思想不仅在于音乐本身之"和",而且蕴涵在当时不同的政治、经济以及民族关系之中。通过对重要人物及著作论述进行阐释,我们可以感受到"和"的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整个传统美学发展中所具有的重大意义。我们发现从现已出土的有关西周时期出土的编钟乐器,从先秦时期的孔子、荀子等诸位儒学思想家及其相关的美学著作和史书记载中都无不浸润着"和"的音乐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20.
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一对范畴,"技"与"道"对洞明当今教育面临的困境具有很大的理论意义.本文在揭示了"技"与"道"关系的教育心理学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调适失范的教育心理学根由,并提出了实现两者调适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