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湘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三单元《音乐与民族》之《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授课年级:高中一年级教材分析:本章节以中国少数民族的民歌和民乐为切入点,在音乐鉴赏和探究活动中,不但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我国不同民族、民间音乐的风格特点和韵味,而且能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初步的研究,树立平等、多元的文化价值观。本节课通过对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三大少数民族民歌的鉴赏,体验、归纳其音乐风格特点,探究民歌的风格特点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民族文化、语言  相似文献   

2.
2006年艺术教育新政规定“音乐鉴赏”列入普通高校必修课。“中国音乐鉴赏”作为“音乐鉴赏”课的一部分,随着“欧洲文化中心论”观念的打破和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愈益受到广泛关注。为使大学生更好地学习了解中国经典的民族音乐,笔者对重庆长江师范学院部分系院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希望以点见面,透视当代普通高校大学生中国民族音乐素养现状及需求。  相似文献   

3.
较高的音乐鉴赏能力在音乐艺术上有较大的作用,音乐鉴赏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要想提高音乐鉴赏能力必须掌握好其相关知识。民族音乐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受到了教育系统的重视,我国民族音乐教学也因此在近年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民族音乐,高校应该多开展音乐鉴赏课,让学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4.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承载着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流行音乐在大学生几乎成了大学生音乐欣赏的主旋律,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却往往知之甚少。本文从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对少数民族音乐与大学生音乐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进而根据高校音乐教育发展目标,探究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5.
素质教育的推行使得高校越来越重视音乐教学,目前高校音乐教学还在改革阶段,少数民族音乐文化逐步运用起来。高校音乐教学中运用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还比较少,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性,实现高校音乐教学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统一。因此,要根据高校音乐教学改革现状进行探索,加强高校音乐教学中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入。  相似文献   

6.
中国民歌鉴赏教学是让学生认识、传承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当下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高中学生听到的、嘴里哼唱着的几乎都是流行歌曲、情歌和摇滚,对传统民歌的学习与鉴赏不是很感兴趣,觉得传统民歌"土气",更谈不上喜欢和热爱,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高中民歌鉴赏课教学中,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和演唱传统民歌、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7.
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教育是透过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学习,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开拓音乐视野,深入了解民族音乐文化,从而实现音乐文化价值,其目的是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本文通过对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的评述,论述了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学科特色、模式特色、生源选拔特色和教学特色,说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在中央民族大学发展的同时,其音乐价值观也随之植入学生的内心并得以确立。此案例可为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一份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音乐是整个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普通高校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有利于传承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文章阐述了普通高校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现状,重点论述了少数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并对在高校中弘扬少数民族音乐的途径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9.
广西拥有11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民歌,如何把广西的少数民族音乐引入大学生的课堂,让大学生了解自己本土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不仅能弘扬广西各族民间音乐的优秀传统,同时也为活跃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做出应有的贡献。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1.应当树立起广西少数民族音乐在教学中的地位。2.根据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特点,积极编写适合广西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教材。3.注重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在教学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0.
旨在探究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与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据对云南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粗略调查结果显示,目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方案仍采用传统的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且未及时地将地方传统民间音乐文化的资源及挖掘整理的成果吸收转换到教学中。针对此现状,从云南高师院校音乐教育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面入手,谈及云南高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从而探究少数民族地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与区域性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云南被称之为少数民族音乐天堂,世代居住着众多少数民族。产生了许多优秀文化,且形式多样,在音乐世界里,存在着不同风格的民间音乐。其中傣族和白族曲艺音乐特色鲜明,具有各自地区的独特风格。白族大本曲内容丰富,种类较多。傣族章哈语言韵律独具特色。本文将从二者的历史渊源、音乐特征、曲调文本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音乐作为我国民族的瑰宝,对我国音乐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时间的不断流逝,许多少数民族音乐逐渐消亡,高校音乐教育作为音乐的传播者,有责任发扬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本文首先对少数民族音乐在我国高校音乐教育中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阐明少数民族音乐对高校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实际,提出开展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在高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鉴赏课属于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传统的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及枯燥,学生们失去了对音乐鉴赏课的学习兴趣,导致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有效地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显得尤为重要,提高学生们的综合音乐素养,促进学生主动融入其中并开展相应的学习与探究。本文主要针对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进行了分析及探究。  相似文献   

14.
少数民族音乐是一个独有的音乐形式,代表着各个民族独有的文化印记,音乐中也融合了各个民族不同的民族文化信仰、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是我国文化中不可缺少的宝贵财富。但是现在世界文化交流越加频繁,音乐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使得一部分民族音乐在失传的边缘徘徊。因而,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本文对介绍了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现状,也说明了少数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对于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有哪些发展途径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入新的其他民族尤其是汉族音乐元素,不同的音乐文化相互影响、借鉴和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风格。滇东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风格与色彩,正是彝族与汉民族之间民间音乐长期演变过程中相互影响、借鉴与融合的历史印证。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文章对1979年至目前中国学术期刊网的有关藏族音乐及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文献进行梳理,从文化认同的视角对目前国内关于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研究进行分析,以期为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跨文化研究提供理论的支持。  相似文献   

17.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省份,拥有宝贵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资源,长期以来因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速度制约,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保存相对完整,在贵州少数民族音乐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收集整理、传承和理论研究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近年来在经济发展的冲击下,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该如何发展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从贵州民族音乐传承和发展现状、贵州民族音乐的发展方向两个方面进行阐述,提出大力发展民族音乐创作,使其成为具有可流通"世界性"的贵州民族音乐的思想。  相似文献   

18.
孙红 《儿童音乐》2010,(10):64-67
民族音乐就是产自于民间的、流传在民间的、表现民间生活生产的歌曲或乐曲。中国民族音乐分为: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民间器乐、民间说唱音乐和民间戏曲音乐。我国五十六个民族拥有数以万计的色彩独特的民族音乐。我国的民族音乐集中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凝聚着民族艺术的精华,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上溯源最久远而又长流不绝的东方古老音乐文化的代表。  相似文献   

19.
世界文化需要传袭和继承。民族化的文化不仅仅属于国家,更属于全世界。中国音乐的主流应以民族音乐为主,而民族音乐的重点应是民间音乐。民族民间音乐随着世界各国音乐的融入,获得了持续发展和创新。专业的音乐创作需扎根于民族音乐的沃土,在传承民族音乐的特点的基础上,民间音乐才能得到长远的发展和创新。本文将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种类分类,然后分析其对音乐创作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中国民族音乐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发展至今,已经形成了一个包含民间歌曲、民族器乐音乐、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等五种艺术形式在内的民族音乐体系。这些优秀的民族音乐是我们进行音乐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主要针对视唱中关于中国民族音乐这部分内容的教学进行探讨和研究,提出从学习民族五声调式和七声调式入手,展开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视唱教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