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中,实践性与应用性的缺失影响了人才的适应性。为凸显高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本文提出"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探讨了"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特征。在此基础上,试图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教材三个方面构建"双段双循环"人才培养体系。  相似文献   

2.
三年级(下册·苏教版)单元习作二【习作要求】为别人画一张开篇对爸爸的外貌进行描写,文字不多,却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走火入魔"、"和数学符号结婚"等描写让人忍俊不禁,同时也凸显爸爸对数学的热爱。  相似文献   

3.
"VP"作为谓词性成分,包括动词性成分和形容词性成分。一种是"VP"为言说类动词或动词词组,一种是双音节形容词或形容词词组。后者常常用来表示说话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态度标记。表态度评价的"不是我VP′"经常出现在互动性的对话语境中,针对交谈中涉及的某一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其语用功能为导引话题组织话语、提供态度评价依据,凸显言者情感倾向、调节听者关注矢量。  相似文献   

4.
"双减"之下,课堂练习对学生运用所学进行问题探究、思维训练,实现当堂反馈的重要性凸显。教师应围绕教学目标,有效提升课堂练习质量,助推教学提质增效。  相似文献   

5.
课堂教学中的"边缘人"指游离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心之外的学生。本文旨在基于生命价值观视野探析课堂教学中"边缘人"具有的丰富内涵,凸显"边缘人"多面、流动、主体的生命价值观,揭示"边缘人"生命价值观与教学价值观的错位,重构肯认差异、凸显生成、追求游牧的教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6.
在现代汉语中,"家家"仅用于构词,可表多重感性义,构词能力不强,表名词词性,视为后缀更为合适。"家家"并非是音足调实的双音节形式,它与双音节名词搭配并未违背韵律词对音节的限定,又由于其叠音形式,"家家"倾向于选择表年龄小、偏女性语义的名词来搭配。"X家家"在句中可作主语、谓语,也可加"的"自成小句,搭配出现的"的"与"一个"均可发挥凸显感性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高校作为一个生态环境,各方面的融洽度,无不体现在师生这两个主体人格的敬重上。孔子作为大教育家,把人视为教育目的,他看到了"敬人"、"敬己"双敬"的完美功效,理想教育的人格魅力。就我国高校的教育现状看,我们需要树立起"双敬"敬育观,即对学生和对教师自身都要体现人格化的敬重。这种"双敬",展现于同一教育过程中,忽略一方或者偏重一方都不能很好地建构良好的育人环境。  相似文献   

8.
在先秦时期,动词"得"和连词"以"分别虚化,经过动宾前置、"之"字脱落凝固成词。关联化、凸显等语用因素及双音节韵律是词汇化的主要动因,紧邻凝固、成分并入是词汇化的机制。"得以"是一个固化结构,是"动词—形式动词—情态动词—副词"连续统的过渡形式。  相似文献   

9.
量词"条"和"根",语义相近,义界模糊,然而本质差异明显",条"凸显二维平面性特点,本质上具有动态性特征",根"凸显三维立体性特点,本质上具有静态性特征。因此"条"主要用于动态范畴、动物范畴、抽象事物范畴",根"主要用于静态范畴、植物范畴。  相似文献   

10.
中国的"比象"思维是一种直接性的思维方式,非常注重以直观的方式来把握天地万物,并且将人事与自然相关联,力图寻求天地万物对人的意义。同时"比象"不脱离具象,就在对自然万物的观照中体认事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比象"思维在汉字的产生、原始艺术、先民四方四时观念等方面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些都是远古先民在直观天地万物的基础上依类象形创造出来的,是"比天"的产物。在原始巫术阶段,天是作为超自然的力量被崇拜的,比天更多地体现为"以天统人"模式下的"比神"。殷周之际,随着人性意识的觉醒,天逐渐祛魅化,演变成为自然之天或者形而上之天,其典型特质被概括为"道",此时的比天就体现为"以人合天"模式下的"比道",不再是简单地比天之形,而是对天的运行规律及其形而上特性的认识。因此,比象源于比天,却不限于比天,而是从对天和道的认识出发,由原始巫术的比神发展为礼乐文明的比道,最终发展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1.
我校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重大课题,广泛开展志愿活动,探索出以"服务学生成长成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志愿"双服务"素质教育新模式。本文着重对志愿"双服务"工程体系与特征进行探究,为进一步深入有效地实施志愿"双服务"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双一流"建设提出以来,高校人才竞争日益激烈,"挖人"实例时有耳闻。从新制度主义理论中的"合法性"机制来看,高校"挖人"是在制度环境的迫使或诱导下,为了寻求外部"合法性"而做出的行为。在强意义层面上,受国家政策、大学分类格局、观念性力量的多重制约,高校被动地"挖人";在弱意义层面上,高校"挖人"是利益驱动下的有意识选择,通过强迫性机制、模仿机制和社会规范机制而发挥作用。探究"双一流"建设下高校"挖人"的制度性动因,能为高校人才的合理流动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文性是历史学科的特征之一,同时"人"也是历史课堂中的重要因素,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学生和课本中的历史人物。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激活历史中的"人",活跃课堂中的"人",有利于提升历史课堂的活力,凸显历史学科的人文特性。  相似文献   

14.
"985工程"与"双一流"建设均以创建世界一流大学为宗旨。以"985工程"和"双一流"政策文本为基础,利用文本分析法对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进行的比较研究发现: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政策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为国家发展,政策阶段性目标呈高度稳定状态,人才培养、师资建设等7个领域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着力点,权威工具则是最常用的政策工具。相较于"985工程"政策,"双一流"政策更凸显了为教育发展的价值取向,强调学科建设的基础性作用,重视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机制构建,采用的政策工具箱也更为丰富。面对新形势,"双一流"建设仍存在重点建设身份固化、弱势学科边缘化、建设成效评价标准异化等风险,政府应通过赋予高校办学自主权,分离评估结果与资源配置关系,构建参照性评价标准等途径促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相似文献   

15.
"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校工会要在目标内容上有力促进和推动"双一流"建设,在行动理念上坚持以人为本、凸显"双一流"建设核心要义,在角色定位上既是"大学校"又是"代言人"。通过对四川大学的实践考察,发现学校工会在融入"双一流"建设理念与行动方面,存在思维转换滞后、思想引领不足、紧贴实际不够等问题;在有效服务"双一流"建设能力方面,存在自身建设缺乏内涵、普惠服务体系运行不畅、主动参与学校治理不够等问题;在职能地位方面存在桥梁和纽带作用发挥有限、职能设置交叉重叠导致职权虚化无效以及地位弱化等问题。在"双一流"建设视阈下,高校工会应主动适应新形势,通过加强对教职工思想引领,深化"双一流"建设理念认同,坚持以人为本,践行"娘家人"公约,全面提升工会工作"软实力"和"硬实力",有效激发工会工作生产力,优化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拓展有效参与治理格局,真正提升工会参与"双一流"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最多。如何让形形色色的人在文中活起来,使读者读文如见其人?下面为同学们介绍一些最基本方法。一、精雕心行言色,给人绘"形"为文添"彩"根据文章内容表达需要,对人物进行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神态描写,既能使人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清晰起来,又能使文章内容变得丰满。1、外貌描写。对人物外貌描写最顾忌眉毛鼻子一起抓,如"一双不大不小的眼睛,两个像3字的耳朵,一张  相似文献   

17.
团队已不是企业的专有构成形式,其在高校教师教学、研究工作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本文提出组建教学团队的必要性,以武汉工商学院为例,探讨了校企共建物流管理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构成、目标、机制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8.
管子传承史伯的"和实生物"说,认为人之生、人心之和谐、人之长寿,以及天地之美等皆由和而生。"和生"具有普适性。在"天时""地利""人和"中凸显"人和"。管子通过上下不和、大臣不和、万民不和的危害性,明确提出"不和不生"的观点;又明确提出"和则能久"的"久生"的观点;强调"察和之道"之不易,都是对史伯"和生学"的发展。管子"和生"思想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汉语中的语气副词"总算""终于"和时间副词"到底"在语义上具有共同特征,都能表示经过较长过程后出现了某种结果,但是三者在具体用法上存在着一定差别。语义方面,"总算"后的命题一般是说话人预期的结果,"终于"和"到底"后的命题既可表说话人希望发生的结果,也可表说话人不希望发生的结果;"总算"和"终于"侧重于强调事件的时间性,"到底"既强调事件的时间性,也能强调事件过程的曲折性。句法方面,探讨了三者在句子中的位置分布,阐述了它们述谓性、主观性的特点。语用方面,分析了各自的评价功能和凸显焦点功能。  相似文献   

20.
作者意识重在明确"我是谁",凸显作者立场;读者精神强调清楚"为谁写",体现读者需求。如果将二者集于一身,通过人文相生,确认自我的存在,主客交融,体悟他者的情思,推敲调适,优化过程的品质,四面开花,通向更多的可能,就能实现文章写作与接受(生产与消费)两端的有效互动、和谐对接,提升写作水平和阅读体验,促成"个体的人的自我实现"和"人与世界的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