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大数据技术、舆情分析理论和信息传播理论为基础,分析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和运行机制,深入探讨在高校舆情信息生成和演化过程中,网络主体和学生主体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大数据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高校舆情导向机制进行研究。通过研究,揭示大数据时代高校舆情信息传播的内在运行规律,对大数据环境下高校舆情的正确导向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有利于高校的稳定发展。高校管理干部对校园网络舆情的认知与应对情况,决定着高校对校园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引导水平。本研究以高校管理干部为研究对象,使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调查了解当前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现状,分析探索加强高校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的必要性和相关策略。  相似文献   

3.
新社交媒体环境下,高校突发事件越来越容易演变成网络舆情,对师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高校突发事件涉及人员、新社交媒体传播特点、高校学生心理特征和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机制等四个方面简述了目前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的特点。同时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工作,从加强高校师生心理健康建设,提供法律援助和使用研究生指导委员会的监督作用做到事前预防,事后采用基于大数据的舆情平台的舆情监测功能及时发现舆情,加强舆论引导,为网络舆情管理提供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高校如何应对网络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新问题,如何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及时监测分析、有效引导,以及对网络舆情危机的积极化解,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要全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各项机制,以求有效化解高校各种舆情危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5.
网络舆论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构成,高校作为筑牢思想意识形态防线的前沿阵地,引导大学生网络舆论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任务。阐述了新时代建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建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面临的现实困境,提出了建构高校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有效策略,以此应对时代发展的巨大挑战,为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工作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6.
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是高校引导舆情导向、治理网络空间、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领域。大数据时代的到来,赋予了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新的环境,同时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梳理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的基本特征及加强网络舆情治理机制建设的必要性,阐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从管理、监控、应急和总结等方面提出加强大数据时代高校网络舆情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新媒体传播的“草根性”“碎片化”“裂变式”的特点增加了高校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的难度,直接影响高校网络舆情形势的安全稳定和高校的长远发展。文章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面临的挑战及研究生网络舆情应对的现状,提出“观念引导、阵地管理、队伍培育、机制保障”的“四位一体”研究生网络舆情管理的安全建设新模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网络移动终端的快速普及,高校网络环境特别是舆情环境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高校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便会在网络上迅速传播,甚至助推突发事件发展,产生不可预测的危害性后果。而高校本身又具有主体的特殊性和敏感性,因此对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预警机制研究迫在眉睫。本文主要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的信息监测机制、信息研判机制、决策应对机制和善后总结机制,探索构建突发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突发网络舆情预警象限、应对预案措施和信息库资源积累等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预警策略。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置为视角,对网络舆情的特点、网络舆情应对的误区、网络舆情应对方法的改进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提出了如下观点:网络舆情的特征为对事件反应迅速、传播方式快捷、信息交互性强、传播主体隐蔽、传播内容复杂、影响广泛、控制难度大。目前网络舆情的应对误区主要有两个:一是政府部门对民众意见置之不理或态度暧昧,二是政府部门采取强制手段对网络舆情进行压制。网络舆情应对方式改革的思路为:认真研究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育成熟社会心理;发挥主流媒体作用,搭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笔者最后指出,在网络舆情应对过程中,政府的行政决策必须始终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  相似文献   

10.
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作为社会公共危机管理的一部分,对高校发展意义重大。本文阐述了高校网络舆情在自媒体时代的特点,指出自媒体时代我国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存在网络舆情研判不够准确、信息沟通不顺畅、舆论引导被动滞后、应对舆情危机方式单一的问题,应从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预警、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及完善危机消散后的恢复机制三方面来提升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管理的能力,旨在维护高校的形象、声誉及稳定。  相似文献   

11.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不时发生,尤其舆情信息经过网络媒介多种途径的传播和扩散后呈现出更为复杂的特征,这为高校群体性事件网络舆情的引导与管理工作带来了多重挑战。因此,必须要站在战略的高度,从制度规范上构建系统应对体系,打通网络舆情场的传播途径,创新引导与治理的载体和方式,准确地把控网络舆情向着良性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化解高校群体性事件的矛盾,维护社会安全与稳定。  相似文献   

12.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校园网络舆情状况越来越复杂,为解决校园舆情的新挑战,通过分析校园网络舆情的现状,预测了新媒体校园网络舆情发展趋势,并基于此分析,提出了校园网络舆情搜集、引导、分析、管理及应急机制于一体的应对策略,为建设理性、和谐、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高校网络舆情的管控尚处于探索阶段,机制未完善,多通过较为空泛的规章制度对大学生网上言论进行约束。在提出管控方案时,多侧重政治效果,突出行政部门的教化功能。针对舆情的形成发展,初步构建了事前预防部署、事中干预应对和事后分析引导的理论模型,对一般性和突发性高校网络舆情提出了解决方案;相应的技术与系统构建研究,在监测和控制高校网络舆情上提出硬件与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引导不到位的问题日益凸显,迫切需要构建切实有效的舆情引导路径。文章通过对高校突发事件中网络舆情生命周期和传播规律的研究,为高校提供了网络舆情引导紧急方案、网络舆情修复方案及常态化管理方案,为高校探索出适合本校的网络舆情引导路径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15.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表达意见、态度与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凸显,加大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刻不容缓。通过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16.
伴随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社会逐渐走入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群体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广泛知识面、先进思想活动的新一代主力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如何进行网络舆情引导,是当前高校最应关注的热点问题。高校应从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内在因素着手,全面了解突发事件的特征,以意识形态教育为核心,维护校园和谐稳定为抓手,明确高校突发事件网络舆情引导的必要性,提高对网络舆情引导的重视程度,建立规范的网络舆情管理的监督预警机制,完善网络舆情引导的应急处理机制,推动网络舆情引导的“V团体”队伍建设,积极建立网络舆情处理的反馈引导机制,切实做好高校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网络舆情对高校维护校园安定至关重要。为增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维护校园安全稳定、构建和谐平安校园,分析目前高校网络舆情的现状,总结高校网络舆情的社会心理分析,梳理高校在大学生网络舆情方面开展的工作,提出通过树立权威有效的网络威信来创新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和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1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SNA)研究信息在突发事件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整体结构和结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及相互关系,探究舆情网络传播结构对信息的传播路径、传播速度和传播范围的影响。以突发事件"11·16"校车事故为实证研究对象,生成"11·16"舆情传播网络拓扑图,基于邻接矩阵数据对信息传播网络进行了整体网络结构、内部子结构和个体位置结构测度,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网络舆情引导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自媒体时代的快速发展,拓宽了信息传播范围,为公众发表意见、表达态度与宣泄情绪提供了平台,但也为涉警网络舆情的治理增添了难度。涉警事件发生之后,负面涉警网络舆情会大规模爆发,舆情对立的局面更加突显,加大了公安机关的引导难度。在此背景之下,公安机关原有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方案已趋于落后,更新舆情应对机制已刻不容缓。分析自媒体时代涉警网络舆情的特征,总结公安机关应对涉警网络舆情的现状,旨在为公安机关引导与治理涉警网络舆情提供相应借鉴。  相似文献   

20.
刘洋 《大学教育》2024,(1):8-13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网络舆情成为一种新兴的信息情感表达方式。高校师生作为网络媒介使用的重要群体,关注和引导其在网络舆情中的情感诉求与表达,在高校管理和思政教育中尤为重要。文章通过解释高校网络舆情的定义内涵,重点分析了高校网络舆情生成机理及舆情主体(高校师生)在网络中的聚合方式,厘清了高校网络舆情传播过程节点和传播特征。分析表明,高校舆情发展受空间因素和舆情主体情感因素影响,舆情主体通过链式、圈式聚集情感联系,在此过程中情感倾向易出现“群体极化”效应,而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在舆情传播中发挥的效力更大。因此,高校舆情监管应加强舆情主体主流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构建健康的高校网络舆情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