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在审判实践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学界长期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然而,把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任一方面作为案件审理的惟一依据都是失之偏颇的。因为,客观真实是源、是本质、是决定因素,法律真实是流、是现象、是被决定因素;客观真实是法官追寻的终极目标,而法律真实是法官追寻终极目标的桥梁。就此而言,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即要反对只重视法律真实的证据化倾向,又要反对只要视客观真实而忽视法律真实的客观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是我国一项基本的法律原则,我们用以审判的"事实"究竟是绝对事实(客观真实),还是相对事实(法律真实)?在司法实践中,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发生冲突时不能把两者对立看待,应在联系的观点下全面看待这两种真实。  相似文献   

3.
我国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在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种种弊端.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现才真正符合诉讼法的规律,并体现中国诉论模式改革的基本方向。因而,法律真实理当取代客观真实成为中国刑事证明的标准。  相似文献   

4.
真实性作为公证的重要标准,贯穿于公证制度的始末,但真实性毕竟过于宏观、抽象。客观真实是早期真实性的主流观点,并为我国《公证法》所采纳,客观真实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着诸多缺陷。法律真实以其自身的优越性,逐渐被学者和实务人员所认同。法律真实需要在公证整个过程中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5.
民间借贷纠纷案件数量的激增以及该类案件背后潜在的错综复杂关系,使得商事审判风险较以往倍增。有效规避商事审判风险,既需要厘清商事审判中法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分野,同时,实现二者在公平公正与效率秩序之间的有效平衡,也是问题的关键,这一方面急需制度层面的完善,另一方面理念层面的更新也是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6.
彭丹 《培训与研究》2004,21(1):55-57
目前刑事诉讼法学界在证明标准问题上存在着“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的争论。本文从认识论、价值取向与现实分析三个角度对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问题进行论述,认为“客观真实”观存在诸多的不合理之处,而“法律真实”观既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又符合我国当前主流诉讼价值观的要求。因此应提倡以“法律真实”作为我国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相似文献   

7.
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科学地界定什么是客观真实,指出诉讼证明标准——客观真实。客观真实是指:主观上裁判者依法据以裁判的、形式上符合法律要求的、客观上与案件有关的并能再现案件的客观存在的事实,分析了客观真实在神示证据制度、自由心证制度和法定证据制度中,始终是诉讼证明追求的基本理念和终极目标,并在现实三种证明模式之批判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诉讼证明追求的理念和目标应是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8.
有关“法律真实”和“客观真实”的讨论一直很激烈,到目前为止,法律真实作为诉讼中的证明任务已被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本文从法理学的角度出发,对“法律真实”进行了语义分析、历史分析及价值分析,以求对“法律真实”本身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证据制度的完善是有效实现法律真实模式的制度基础。法律真实理念的确立及适用应考虑我国证据制度的历史传统、法官队伍现状、重实体、轻程序的传统等因素,先进的司法理念引进后还要与本土的司法实践结合以符合本土国情,即把法律真实作为民事司法裁判的最低标准,把客观真实作为民事诉讼证明活动的终极目标和理想。这是符合当前民事审判规律,符合诉讼效率和公正要求的明智做法。  相似文献   

10.
片面的客观真实论反映了传统证据理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原理理解上的不足并以我国刑事司法造成严重影响。诉讼证明活动的四个特点决定了作为其结果的法律真实不可能总是达到绝对的客观真实,我们应当在科学的诉讼机构下通过精密司法尽力追求客观真实。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his is an exploratory study that describes the process and outcomes of a Midwestern US community's approach to case management of child sexual abuse. METHOD: Data were abstracted from 323 criminal court files. Specific information gathered included child and suspect demographic data, law enforcement and CPS involvement, child disclosure patterns and caretaker responses, offender confession, offender plea, trial and child testimony information, and sentences received by offenders. Both case process and outcome variables were examined. RESULTS: In this community, criminal court records reflect a sex offense confession rate of 64% and a sex offense plea rate of 70%. Only 15 cases went to trial and in six the offender was convicted. CONCLUSION: Communities can achieve successful outcomes when criminal prosecution of sexual abuse is sought, but the child's testimony is not necessarily the centerpiece of a successful case. In this study, desired outcomes were a consequence of the collaborative efforts of law enforcement, CPS, and the prosecutor's office, which resulted in a high confession and plea rate.  相似文献   

12.
与此前的立法与司法解释相比,证据新《规定》有了较大的发展,我们的民事证据理念也应当有相应的转变。树立法律真实、私法自治的理念,全面正确理解举证责任的含义和实质。引入高度盖然性原理与法官心证原则,采用直接、言词证人证言方式。  相似文献   

13.
学理上和立法上,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较多分歧;该类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确定,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整合的角度认识;表见证明是该类事故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表见证明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应符合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4.
学理上和立法上,无民事行为能力学生人身伤害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存在较多分歧;该类事故中的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确定,应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整合的角度认识;表见证明是该类事故举证责任分配原则的适用规则,表见证明规则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应符合其适用条件。  相似文献   

15.
证人证言制度对规范民事诉讼具有重要作用。但随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实践的深入,也暴露出了许多不足之处。在审判实践中,克服这些不足和缺点,进一步完善证人证言制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贿赂犯罪案件本身不易留下能够直接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物证或者书证。因此证人证言等言词证据在案件立案、侦查、审判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类案件中的证人证言因主观和客观方面原因,具有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在司法实践中,需要拟定一系列采信规则,当证人翻证导致当庭陈述与过去陈述相矛盾时,对证人庭审之前的证言视情况决定如何采信。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证人拒证现象的普遍存在,不仅严重妨碍审判活动的正常进行,而且对我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也产生了极为消极的影响。从法治信用缺失的角度分析证人拒证的原因,提出通过重建法治信用解决证人拒证问题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8.
法律概念的冲突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诉讼法领域内,关于诉讼证明究竟是满足客观真实还是法律真实的要求,争议很大。两种观点分别用认识论加以证明,但矛盾依旧。作以系统哲学的观点把两个水火不相容的矛盾概念,整合于一个体系之中,解决了其冲突。  相似文献   

19.
直接、言词原则成为现代法制社会刑事诉讼中通行的原则,主要是因其在保障法庭审理的对抗性的同时,既能体现诉讼程序的合理性又能保障案件事实真相之发现.我国修改后的刑诉法确立了具有明显对抗色彩的“抗辩式”庭审方式,但立法上却没有确保这一庭审方式有效运作的直接言词原则,甚至立法和有关司法解释中有些内容还严重背离了直接言词原则的要求,不能满足司法实践中保障被告人质证权和发现案件事实真相的双重需要.因此,确立直接言词原则并对有关刑事诉讼法条文进行修改和补充,将对我国刑事诉讼的民主进程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构建我国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现行立法规定了证人的作证义务,但在司法实践中证人不作证、不出庭的现象严重。观古今中外立法例,从历史发展和基本人性角度出发,赋予特定公民以证人作证特免权,有利于改变证人拒绝作证的现状,维护特定的社会关系。因此,构建我国的证人作证特免权制度,应制定好适用的原则与范围,并完善相应配套机制,以有效解决实践问题,实现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