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几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动儿童由于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是成为校园欺凌的高发群体。本文分析了校园欺凌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造成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关防范对策,以期促进流动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留守儿童校园欺凌事件频频发生,因校园欺凌而造成的惨案触目惊心,社会各界对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校园欺凌的关注日益增多。加强校园欺凌治理迫在眉睫,以往的研究多从国家、社会、学校、家庭等原因探究校园欺凌发生的影响因素,其中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教育场所,理应放在首要位置来思考,分析家庭对校园欺凌的影响对治理校园欺凌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3.
当前,校园欺凌是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为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研究者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对校园欺凌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把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置于家校社共育视域下进行研究,从学校层面、家庭层面以及家校社联动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4.
校园欺凌的频发和凸显有其深刻的发生机制:主智主义的盛行致使家庭德育功能弱化;社会化、资本与身份对欺凌行为有多重影响;被规训和惩罚的学校生活对欺凌行为的诱导。然而,当前学校在校园安全管理、学校文化、管教方式三个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职、失范,这不仅不利于校园欺凌现象的治理,还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欺凌行为。有效治理校园欺凌现象,必须切实重塑学校文化职能、教育职能及管理职能。  相似文献   

5.
目前,校园欺凌情况依然严重。少数民族的留守儿童往往由于长时间缺乏父母的照顾和关爱以及有效的管教出现心理问题,在校园中出现欺凌与被欺凌的现象。因此学校要联合各界,多渠道、多模式的治理,还给学生安心的学校生活。  相似文献   

6.
采用欺负行为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中职院校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中职生校园欺凌检出率较高,在欺凌类型中排在首位的是言语辱骂,其次是直接的身体攻击;教室和寝室是发生校园欺凌比例最高的场所;绝大多数中职生不曾主动制止身边发生的校园欺凌,且对正在遭受校园欺凌的同学表现出冷漠的态度;老师、父母对校园欺凌的关注与干预较小;中职生校园欺凌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相关关系,欺凌者在对人焦虑与过敏倾向两个因子中显著高于被欺凌者与未卷入者。应针对这些特点,国家应树立法治思维加强立法工作,学校主要聚焦在教育预防、批评惩罚和事后援助三个方面,家庭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多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学生自身应加强校园欺凌防范意识和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学校氛围对西部农村留守儿童校园欺凌的影响,本研究以我国西部农村地区的3569名留守儿童为样本进行问卷调查,考察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学校氛围与留守儿童的校园欺凌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在学校氛围与学生校园欺凌之间发挥着部分中介作用。为此,学校管理者应从改善学校中的物理环境、学习环境、同伴关系以及外部环境四个方面着手,营造支持性的学校氛围,以此提高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降低他们遭受校园欺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破坏学校的育人环境。学校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场所,也是校园欺凌事件的高发场所。从学校角度来看,校园文化建设被忽视、校园欺凌防治和惩戒机制不完善、生命教育和法治教育缺位、与家庭和社会反欺凌资源合作不充分等是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成因。本文就学校在中小学校园欺凌预防和治理中提出了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佐治亚州是美国第一个颁布反校园欺凌法案的州.该法案经历了多次修正,对欺凌的定义不断细化和完善,从可见的身体伤害到隐性的精神伤害,再到网络欺凌.法案明确规定了各相关主体在反校园欺凌中的具体责任,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指导责任,学校的预防与惩治责任,家庭的预防与教育责任,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校园欺凌干预体系.该法案在默里县学区泰勒自杀案中得到应用,法院以默里县学区及学校严格遵守了佐治亚州反欺凌法案的相关规定,免除了学区及学校的责任,明确了学校在反校园欺凌中的责任边界.法院的判决对学校制定反校园欺凌的政策和程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校园欺凌是儿童青少年中反复出现的、存心的、实力不均的一类特殊性攻击行为.在校园欺凌行为之下,大量校园受欺凌现象随之出现.校园受欺凌是指在校园场所内频繁受到某个或多个欺凌者有意的言语羞辱、敲诈勒索、殴打、谣言、诽谤等负面行为,感受到明显的伤害、不舒服等体验.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的身心健康遭到了严重损害,其学习、生活、人际交往都受到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对受欺凌群体的心理干预,可以降低干预对象的抑郁情绪和受影响程度,提高干预对象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儿童青少年校园受欺凌群体有显著的保护性作用.这对干预策略实效性的推广有着重要启示,能为学校开展儿童青少年受欺凌的早期预防和后期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校园欺凌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身体、行为上欺凌,言语、情感欺凌,间接的欺凌,甚至投毒下药、致伤致命等,校园欺凌产生的原因有家庭、社会、学校以及学生个体等原因,遏制校园欺凌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也离不开社会、家庭等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12.
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的身心发展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同时也影响到欺凌者的人格发展走向。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产生校园欺凌现象既与欺凌者的同情心缺失、基本需求匮乏有关,也与家庭监管缺失、社会不良环境影响和惩罚机制不完善有关。应从加强学生道德教育、满足儿童需求、纠正公众认知偏差、增加欺凌者的违规成本等着手。  相似文献   

13.
据调查,校园欺凌严重制约被欺凌者和欺凌者的身心健康,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对学校的教学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都会产生消极影响。笔者结合教学实践,首先对本校欺凌现状进行了调查,其次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四方面分析了成因,然后从个人、家庭、学校、政府四个层面提出了对策与措施,以期能够预防并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校园欺凌一直是学校安全教育的重点内容。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多发,不仅给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而且给广大师生的人身安全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在校园欺凌中,被欺凌者通常处于弱势地位。在受到欺凌后,被欺凌者若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问题,甚至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本文着重从被欺凌者的角度分析了欺凌行为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影响和危害,并从个体、家庭、校园、社会等方面分析了被欺凌者易遭欺凌的影响因素。从被欺凌者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角度提出预防和干预的对策,以期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借鉴,预防和减少校园暴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校园欺凌行为屡禁不止,严重破坏了校园秩序,对学生身心产生了严重影响,也冲击着社会道德底线。校园欺凌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其形成因素具有复杂性,涉及学生个体、学校及家庭等方面。解决校园欺凌问题,需要政府、社会、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协同共治、综合发力,共同做好校园欺凌的教育引导和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校园欺凌是当前青少年成长存在的重大问题之一,其容易使学生养成堕化的行为习惯,扭曲学生的道德观念,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因学校忽视德育教学,家长未尽到家庭教育的责任,学校对于欺凌事件的处理力度不够,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因此,教师应从学生层面、学校层面以及家庭和社会层面来进行预防,杜绝校园欺凌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校园欺凌是中小学常见的行为问题,引发校园欺凌事件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既有个体因素,也有家庭、学校和社会因素.在校园欺凌中,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会受到负面影响.目前,我国中小学校园欺凌事件频发,需要引起学校工作者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8.
校园欺凌是发生在校园及周边强势学生持续对弱势学生的身体和心理进行的持续性故意侵害行为.欺凌易导致被欺凌学生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学业适应困难及出现社会化障碍等问题,也会导致欺凌者形成不良人格和攻击倾向.校园欺凌事件的频繁发生,不仅对学生的身体和心理产生消极的影响,而且不利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通过对校园欺凌的现状、含义、类型、特征、结构的描述,及对校园欺凌主体的心理特征、角色及心理成因的分析,试图探求以校园为核心的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心理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19.
关怀理论认为,校园欺凌是指欺凌者对被欺凌者实施攻击行为,最终造成被欺凌者身体、心理等方面受到伤害的一种行为。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和同龄群体关怀缺乏是导致校园欺凌频发的主要原因。从关怀理论视角出发,提出在家庭方面,应推崇自由对话的家庭教育方式,引导孩子学会如何面对校园欺凌问题;在学校方面,可大力推行感化教育,补足校园欺凌治理的短板;在教师方面,要鼓励学生同龄群体间积极交往,共同抵制校园欺凌等防治校园欺凌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发生率呈上升趋势。被欺凌者作为校园欺凌中组成的一部分,他们是受害者也是属于弱势的一方,更应被人们所关注。校园欺凌中的被欺凌者存在着性格内向、不善与人沟通、自我认同感低等特征,校园欺凌行为对受欺凌者学习、心理、身体等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家庭和社会都应采取相应举措,如学校加大重视程度、引起家长重视、提升受欺凌者应对能力等,降低校园欺凌对被欺凌者造成的危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