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文化的发展对城市意义重大,因此,大学要与城市公共文化融合并促进城市诸多方面的发展。大学文化空间不仅包括物质实体要素及其特色,还包括教育和精神层面的内容。大学文化的精髓要反映大学的核心价值观。认识大学的历史文化脉络对促进师生形成认同和归属感有重要意义,所以大学文化空间的重塑是物质实体要素与城市公共文化、人文精神特质、历史文化内涵的高度整合。  相似文献   

2.
在近代欧洲史上,无论科学还是大学,更多得益于城邦经济繁荣与城市文化开明.在很大程度上,中心城市或较大城市以其富有的有闲阶层赞助科学,整个欧洲城市之间的交流网络推动了科学文化的散播;大学因得益于宗教与王室等的扶持以及城市所具备的食宿资源条件而得以存续,科学与大学因都寄生于城市而相互之间虽有互动,但无依赖关系.19世纪尤其20世纪之后,科学进驻大学并因其巨大的功用价值而为城市所青睐,形成大学与城市之间越来越明显的共生共荣关系.即使如此,大学发展及其内部科学技术的创新活力依旧取决于城市经济繁荣、社会文明的开放和包容,这种历史逻辑并没有走出历史.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城市和大学的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扩大,大学与城市发展同步,大学大城市化和区域化明显。大学在城际间不断流动,大学城不断涌现。城市是大学产生的基础,大学产生之后全方位促进城市功能提升,并促进城市文化、创造力及国际化发展。大学与城市在土地、资金、周边环境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矛盾。  相似文献   

4.
大学,尤其是知名大学,不仅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而且能够为所在城市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断提供能量并注入新的活力,已然成为城市的名片。而大学所在城市也为大学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支撑。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以及国家间相互依存关系的不断加深,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避免的大趋势。如何实现城市国际化和大学国际化,并成功地实现两者间的良性互动,是当前中国城市与大学面临的共同课题。  相似文献   

5.
大学因传播文化而生,也因创造文化而在。在文化传播与创造的交互中,大学作为"生长着的个体",孕育出各具特色的文化品格,具有一种内在的力量。在当前社会转型与发展中,大学对文化品格的坚守和重塑,体现在"校园人"身上,所采取的举措更应是鼓励性的而非限制性的,这不仅有利于繁荣校园文化,促进校园文化身份认同和办学特色优势的形成,还有利于促进新文化的生成,具有引领社会文化进步的力量。本文基于在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一项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调查,试着从大学品格构建的角度展开分析,力求对当前的大学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城市要发展,就必须融合当地特色文化,创当地特色城市品牌。城市文化事业和旅游业是城市发展的两个动力,实现两者良好融合,使其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发挥积极影响,促进两者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可有效提升城市品牌底蕴。文化事业因旅游的融合而变得更加繁荣,旅游业也因扎根于文化的沃土而变得富有灵气,促经济,共繁荣。基于此理论基点,分析临沂孝文化与旅游业相融合的经济前景,简述两者在临沂当地融合过程的现状及融合过程中的不足,并提出临沂市走城市品牌营销策略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7.
大学是城市重要的构成要素,对于推动城市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学与城市的动态关系,提出城市规划作为城市和大学共同发展的桥梁,不能仅关注大学对于城市经济的促进,而应着眼长远,从大学本身的需求出发,以期实现大学与城市发展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8.
吉林师范大学是吉林省重点大学,坐落于英雄城四平。多年来,吉林师范大学发挥自身文化优势,从牢牢抓住发展先进文化的主旋律,促进城市文化建设;校地互动,大力促进城市高校的发展;着力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持续城市创新动力;丰富公共教育资源,高校文化资源共享;提升高校专业化水平,培养优质专业人才;着力加强城市文化研究,发展新型四平文化等六个方面引领四平城市文化建设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创新型大学可以为所在城市培育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促进科技创新;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又可提供高效的基础服务,吸引创新型产业集群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型大学拓展发展空间,提供创新实践基地。结合芝加哥大学与芝加哥市之间的互动关系,探讨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机制,对于我国创新型大学与创新型城市的互动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大学之所以为大学,不在于大学是作为一个组织机构而存在,更重要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的存在。大学精神文化是大学的核心与灵魂,是大学发展的根本精神力量。大学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管理者,同时也是一所大学的精神领袖。一所大学的校长应当主动推进其大学精神文化的蕴育,促进大学精神文化的主动建构,形成自身的办学特色。大学校长要明确和提炼学校的办学理念,体现大学的特色与使命;密切与师生交流,促进建设大学精神文化的向心力;积极创新文化,更新大学精神文化血液。大学校长根据自身的特殊性建设具有特色的大学精神文化,对促进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正>城市孕育了大学,大学反哺着城市。城市与大学的联姻已历经千百年的历史变迁、风雨洗礼、岁月磨合,"大学因城市而兴,城市因大学而盛"业已成为新时代大学管理者和城市建设者们的高度共识。作为大连市唯一一所市属综合性大学,大连大学始终秉承着"地方大学服务地方、城市大学服务城市"  相似文献   

12.
在欧洲和美国,伴随着大学与城市之间关系的历史发展,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也经历了联结与冲突、融合与共生等多个阶段,通过学习和借鉴他们文化发展道路中的经验,可对我国大学文化与城市文化关系发展作出展望,并据此为寻找我国建设文化强国之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家口城市文化定位主要取决于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地域特色文化、人们的心理认同以及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的民间传统文化已经内化为张家口人的性格和心理,并成为张家口城市发展着力打造的文化"名片",使张家口城市文化如何定位问题愈发清晰起来。但在张家口城市文化定位问题上,还应站在传承历史、展望未来的角度去深思,一则要审慎处理好文化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二则要坚持走文化内涵式发展道路,这样既可预防文化定位因本土文化资源的流失而失去依托发生变异,又能更好地把握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可持续性地展示富有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4.
文化功能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大学因传承文化而生,因创新文化而发展;大学在本质上是文化组织,文化是大学的DNA;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功能,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大学文化功能的历史总结,意在推动大学文化传承创新由自发提升到自觉;大学的文化功能包括文化启蒙、文化守护、文化批判、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创建特色大学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实抉择.大学文化的为特色大学的创建和持续发展提供了生存沃土和发展动力,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功能.在特色大学创建过程中,可基于文化管理的视角深刻把握特色大学创建的多层次框架,理解特色大学如何通过文化管理模式促进大学特色文化发展以支撑特色大学的创建和可持续发展,这是创建特色大学必须面对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公共图书馆是收集、整理、传播信息及人类知识的集散场所,公共图书馆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一个现代化城市人文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城市的整体形象。如何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使图书馆事业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发展是一个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17.
一般来说,存在大学也就会存在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而大学校园建筑群落的出现又总会派生出相应的大学校园建筑文化。在现时代,大学校园建筑文化的内涵意蕴是什么?基本构因及功能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依据大学的总体发展来精心构建或优化发展大学校园建筑文化?这些,显然也  相似文献   

18.
从“文化深圳”建设的视角考察城市文化建设与开放大学建设的关系,认为深圳在培育城市人文精神、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创新用人机制、深化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为深圳开放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经验.针对广播电视大学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建设深圳开放大学,应该从培育开放大学精神、构建开放大学管理制度、形成开放大学文化符号、铸就开放大学文化品牌、丰富开放大学文化媒介、引领城市文化发展方向等方面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9.
地方大学区与城市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淄博师专学报》2007,(3):25-30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各地大学由过去的单所构建,逐渐发展为多所聚集在一起,从而形成大学区或大学城。在这些大学区的不断发展过程中带来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何处理大学与城市之间的关系问题日渐凸显。通过对古今中外历史事实及众多有关大学和城市发展理论研究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我们提出了实现新兴大学区与城市之间的良性互动应注意在政治、经济、文化各领域施行的一系列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20.
大学是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一支重要组织力量,人文和科学是推动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车之两轮,大学不应该因大众化时代的到来而丧失其对人文品格和精神的追求。只有将科学与人文、文化与功用融合并举.大学才能真正承担起它对和谐社会应负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