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全英文课程建设是我国近年来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随着我国学术国际化的深入,越来越多的论文走出国门,发表在国际有影响力的学术期刊上;同时,有越来越多的学生毕业后面向全球的外企应聘,或者参加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然而,相比于传统的课程建设,国内一些高校往往把全英文课程理解为英语专业课,忽视了专业学术的课程发展。该文以海洋地球物理课程为例,探讨关于这一全英文课程的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2.
艺术的感知、思维、记忆特征影响着人们的创新能力。重视大学生的艺术教育,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也有助于对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开展高校大学生艺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文章总结了高校艺术教育课程开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为高校艺术类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提供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是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ESP课程的实施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有效途径之一。对比分析闽台地区具有较高办学水平高校的ESP课程设置、实施情况与全英文课程开展情况,借鉴其有效做法,对祖国大陆高校ESP课程的推进和培养国际化人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国际化审计人才是能够在国际资本市场发挥充分作用、能够开展国际审计业务或跨国审计业务的国际型审计人才.高校可以通过扩充现有课程中的国际性内容,引进国际职业资格考试,努力实现师资队伍的国际化,建设体现国际化的实践教学基地,输出学生接受国际审计人才教育等方式,培养高层次、高素质、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审计人才.  相似文献   

5.
区域高校构建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新世纪以来,伴随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竞争日趋激烈。如何适应高等教育国际化竞争,培养出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这就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而传统的相对封闭的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已不能与之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与课程创新应运而生,为区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6.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高校必须开展国际合作.加强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青岛科技大学顺应时代要求.与德国帕德博恩大学合作成立了中德科技学院.充分利用国际化的教育资源.积极借鉴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通过引进、融合和创新等措施.构筑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7.
艺术院校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是教学活动的命脉,我们不仅要对本国的课程设置情况充分了解,还应该具有国际化的视野,这样才能达到"以我为主、博采众长"的目的。根据中国发展与建设的需要提高我们的设计教育水平,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学习先进的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学模式,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资源融到国内大学的本科教育教学中,使学生得到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培养,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议题。  相似文献   

8.
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化进程的加快要求中国高校尽快培养出国际化的创新型人才。基于此我校加快了国际合作步伐,采取了和美国高校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合作模式。本文将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角度出发,讨论联合培养学生的课程设置、学分分配,双导师制和联合培养质量评价机制等问题,以期帮助双方学校联合培养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临沂师范学院作为一所区域性高校,多年来不断进行办学思想和理论创新的探索与实践。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目前学校实现新一轮跨越的"一号工程"。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有其充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创新课程建设突出了先进性、科学性、实用性和国际化四个鲜明的特点。实施创新课程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以课程要素建设为基础,颠覆性改革授课模式,进一步完善课程结构体系,灵活变换考试考核方式。惟有如此,才能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具有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在创新人才的培养中,政府要着力于建造一个市场化的人才培育与配置机制,鼓励自由探索与思想创新。高校要积极引进大师级的人才,搭建国际学术平台,以学科建设为核心,加强创新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11.
A new study in Melbourne, Australia, has investigated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against the background of literature on curriculum change in education in general. Amongst its several findings, it was ascertained that clear information and theoretical understanding about a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is just as important as it is in any other field of study. In the absence of such information and understanding the leaders who were responsible for implementing the curriculum change in religious education made certain curriculum accommodations, and emphasised particula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ctivities for teachers that were not in keeping with the theoretical underpinning of the change. The implications for ‘top down’ curriculum change, such as those mandated by Church authorities or state authorities, are significant.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文献调研、归纳综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校本体育课程开发形式从其内涵、特征以及具体的运用步骤方面进行剖析,以期为我国中小学推行校本体育课程开发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3.
课程改革中隐性课程的作用不容忽视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作为整个课程的一种表现形态和组成部分,隐性课程日益受到了教育界的重视,但重视程度不够。本文从隐性课程的性质、作用以及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的相互关系入手,探讨了隐性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不容忽视的特殊功能,以及改革、完善显性课程,探索、重视隐性课程、发挥隐性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根据课程理论对物理学重点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  相似文献   

15.
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规格的落实,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引起高职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的高度重视。本文首先对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现状进行梳理,通过对课程改革、课程资源整合、课程开发以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学理性分析,进一步阐述了高职课程建设的必要性和课程构建的途径与措施。  相似文献   

16.
课程研究的问题展示了不同历史阶段课程研究者所面临的紧张状态。在课程时空存在的历史中,课程从计划性维度走向非计划性维度。在计划的视野下,课程研制者将流淌的时间简化为空间的平面。随着课程参与者的不断争取,每一个课程参与者都在不同的时空里实现了课程研制,从而构造出一幅分形存在的计划。同时,这种努力将问题领域拉到非计划维度,研究者开始关注课程实施,关注超越时空的空白课程。课程评价领域也发生着同样的价值转向:从目标核准的评价到动态生成的评定。而所谓的课程存在的时间化历程正是人的优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
课程代价是从课程本体出发把握代价与课程发展的关系,为课程设置提供一种理性的新视野,促进课程可持续发展。课程代价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滞后性和可控性,课程代价是以课程进步为前提的代价,评估课程代价应采用要素投入的二重性方法。课程代价的观点,对课程设置健康有序地发展有启示。  相似文献   

18.
和预设课程相比较.生成课程由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而设计,目标在活动中形成.课程内容也更富有弹性.课程评价也更趋向于多元化。生成课程需要教师适时的对孩子进行引导,提升孩子的思维.促进孩子的个性发展。在目前中国的教育实践中.对教师来说,该做的是如何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课程群建设的内涵入手,阐述了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和原则,并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课程理论与课程实践的关系不是简单的"我是你非"、"我主你从"、"有用无用"的关系。由于研究者价值取向的差异,其所关注问题的不同和研究中所运用方法的不同,形成了抽象层次不同的课程理论,它们从多个方面丰富了教育思想的宝库,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但就其应用而言,则不可一概而论,不同形式的课程理论蕴含着不同的实践观,对课程实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