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今年“两会”报道佳作纷呈,3月8日新华社对外部播发的《中国“弱势群体”感受政府关爱》一稿,立意高远,主题鲜明,是新华社播发的一篇独家新闻,更是一篇难得的对外报道精品。精读,脍炙人口;细品,余味无穷。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2012,(9):4-5
8月16日,中国广播联盟伦敦奥运会前方报道组人员在圆满完成前方报道任务后返回北京。伦敦奥运会期间,中央电台与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联合组建的前方报道组累计采制播发录音报道536篇,  相似文献   

3.
今年的“两会”宣传报道,中国军网主动走出编辑部,首次进入解放军代表团驻地,在京西宾馆建起网络直播室,先后组织了20次嘉宾访谈,邀请了33位军队人大代表走进中国军网“两会会客厅”。“两会”期间,中国军网实时滚动发布新闻,总发稿量达到4597篇。其中发布文字稿3156篇,发布图片报道1400组,发布视频报道41条。网络新闻专题变以往只制作一个综合专题为以综合专题为主、多个短平快专题紧密配合,先后推出了6个中英文网络新闻专题。  相似文献   

4.
邓涛  强月新 《新闻前哨》2002,(11):18-19
一、创新经济报道模式要做好“入世”后的经济报道,需要不断深入学习,认真研究,及时转变报道观念,同时注意做好思想性、服务性、引导性三方面文章,创新经济报道模式。思想性是经济报道的深浅标记。“入世”后,新的经济报道题材层出不穷,思想性成为贯穿于报道主题的命脉。《文汇报》上的一篇题为《中国土豆为何不敌美国马铃薯》的报道,着实发人深思。其文意如下:土豆在我国的菜市场上,历来是低价值的。但中国土豆,是从土地到菜篮子,美国马铃薯却“千锤百炼”身价增;中国土豆,风吹雨打不穿“衣”,美国马铃薯,离开土地“孵空调…  相似文献   

5.
重大突发事件的报道.对任何媒体来说都是一个巨大考验。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发生后.解放军报社旗下的中国军网第一时间全力投入抗震救灾报道.从4月20日至30日.共发布抗震救灾稿件7861篇.其中自采文字稿1046篇、图片676组(幅)、视频63条,推出“芦山大救援”大型网络专题、“子弟兵驰援芦山”视频专题、“四川芦山4.20强烈地震”图片专题和“地震灾后防病防疫工作”知识性专题.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进一步彰显了军队网络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报道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6.
刘宏 《青年记者》2008,(6):9-10
当研究中国的政治报道时,最容易引起我关注的一个问题就是,中国的政治报道与政治文明是什么关系?换句话说,中国的政治报道究竟有多大的影响?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中国的政治?反过来说,是否只有等到中国的政治文明建立了,中国的政治报道才能获得巨大的进步?一句话,就是谁影响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2018年11月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西班牙、葡萄牙,这是中共十九大之后国家领导人首次访欧,意义重大。为此新华社发表两篇专题报道,使用大量图片记录习主席的西班牙、葡萄牙之行。本研究主要是以图片的视觉语法理论为基础,从多模态话语视角分析新闻报道中典型代表图片的意义、图文交互及报道如何构建积极的中国国家形象。研究表明两篇报道图片意义显著,运用图文交互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并对以后的图文报道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李新建  郭璇 《中国广播》2011,(9):2-F0002
中国广播联盟组建“大运全国广播联盟”,组织20家成员台100多名记者,整合采编资源,共享报道平台,共发出文字消息261篇、录音报道293条、评论163篇。深圳广播电台等中国广播联盟成员台全程转播了中央电台开闭幕式直播信号。《大运联盟秀》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通过中国广播网和中国时刻网进行视频直播与点播。延展了宣传平台,为中国广播联盟大运会报道增添了一道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9.
石坚 《新闻知识》2006,(8):72-74
一篇优秀的新闻作品,其魅力主要在于事实本身。而一篇成功的解释性新闻报道,其魅力主要在于它的观点和见解。如果为解释性报道下一个定义,我会这样描述它:解释性报道是对新闻事件的生成原因、影响范围、发展趋向和深层意义进行解释的报道。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刊登的《中国会成为日本吗?》,应该说是一篇报道内容比较客观,作者见解独到的解释性新闻。在中美贸易摩擦不断加剧、中石油收购美国优尼科石油公司未果的大背景下,美国国内关于“中国威胁论”的叫嚣又有所抬头之际,这篇解释性报道以其鲜明的观点、新颖的见解,表明中国“构成的威…  相似文献   

10.
胡弋 《新闻前哨》2005,(9):51-51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与保护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环境问题已由过去的边缘性话题,上升为主要新闻源。环境报道在大众传媒日常报道中占有的分量越来越重。采写一篇环境报道并不难,但如何让读者产生强烈共鸣,新闻报道能“落地有声”?笔者以为,这需要引入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环境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只有从以人为本的视角去启发报道思路,去分析、把握新闻事件,关注新闻事件对人的影响,关注人群的利益诉求,环境报道才能产生实际的效果,而且使问题的解决变得较为容易。  相似文献   

11.
客观报道,是新闻报道的主要手法之一。外国新闻报道有三种手法,即客观报道、解释性报道,调查性报道。其中历史最悠久、被几代人最常用的手法还是客观报道手法。这种手法,自然也被引入中国,成为中国新闻工作者最常用的一种报道手法。  相似文献   

12.
孙岩  海洋 《新闻传播》2001,(1):36-36
开展舆论监督报道,最大的问题是后续报道难一篇报道一旦在社会上产生较大的影响,那些被批语的单位或个人,有的就会产生抵触情绪,不配合记者后续采访报道,甚至暗中搞一些小动作,给报道工作制造各种各样的障碍,因此,在当前舆论监督难的环境下,如何使报道按照事件的发展及记者预期的目的有序地进行,就给从事舆论监督报道的记者提出了一个亟需研究的课题,笔者认为,舆论监督报道的前瞻及策划应是一篇报道成功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3.
张永明  张亮 《新闻界》2000,(3):54-54
深度报道这一新闻文体在中国的各媒体上雄踞了多年 ,至今仍是各大媒体迎合受众的最好“看点”和具有经济效益的最好“卖点” ,也是受众最喜爱的“受点”。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稍加分析和总结就不难发现 ,深度报道在中国各大媒体雄踞多年不衰的原因 ,主要是我们各大媒体都善于不断完善和丰富这一文体的内涵 ,同时不断拓展它的外延。既然有它的“内涵”和“外延” ,那么 ,深度报道肯定是由诸多不同体式所组成集合的 ,笔者拙认为有以下些类型 :一、独篇类所谓独篇就是由消息型新闻构成的一个单篇 ,篇幅比一般消息较长 ,信息的容量较大。独篇深度…  相似文献   

14.
秦正长 《新闻实践》2005,(10):53-54
房地产业,是近年来新的报道领域。如今,中国房地产报道已形成了自己的行业报道特色。其中,深度报道,逐渐占据了房地产报道的主要阵地。新的产业特性决定报道主流上世纪九十年代前后,国内的房地产报道开始起步,但各家媒体的房地产报道仅仅是经济新闻的拾遗补阙,报道以信息类报道为主,反映的是房地产市场极为表象的市情变化。房地产报道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还缺乏  相似文献   

15.
对于成就类的新闻报道来说,细节是具体事例,是切入点,是最有特点、最细小的情节。"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一篇成功的成就报道或深度报道离不开细节成就完美。”一篇成功的成就报道或深度报道离不开细节。可以这样说,细节,决定新闻报道的成败。  相似文献   

16.
2006年4月13日,中国记者网转载了一篇《〈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报道失实,兰州两记者被开除》的文章,文章说:为了严肃新闻宣传纪律,杜绝新闻宣传中的虚假新闻,兰州晨报对采写失实报道《垃圾场惊现儿童残肢》的两名记者予以开除,并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文章指出该报道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弄清事实的情况下,凭道听途说,主观猜测,把使用过的医学标本写成被碎尸、被煮熟的儿童残肢进行公开报道,在社会上造成了恶劣影响。  相似文献   

17.
对外报道是中国在国际传播的舞台上展示自己的重要渠道。近年来,中国已经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对外报道体系,中央级的对外报道组织包括两社:新华社和中新社;两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和《中国日报》(《China Daily》);三台:中央4台、9台和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一局:外文出版局,下辖《中国画报》、《中国报道》等多种对外刊物;  相似文献   

18.
第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日前揭晓,276篇作品获奖,聚焦北京成功办奥运、汶川大地震、平息拉萨骚乱等重大事件的报道,无疑是获奖的主力板块,与之同时,近20篇切中时弊的批评性报道榜上有名,涵  相似文献   

19.
韦名 《新闻三昧》2003,(8):31-31
笔者曾几度参加省级“两会”报道,并多次受省人大、省政协表扬。下面,笔者就地方工人报如何参与“两会”报道谈几点体会。善于取舍。地方工人报,由于受人力和版面等的影响,在宣传力度和报道的数量上无疑与地方日报有很大差距。这就要求工人报记者要在众多的“两会”消息中有所取合,有所为有所不为。2000年《南方工报》的“两会”的人大报道只发稿6篇。这6篇报道没有一篇是会议消息,也没报道人代会开幕闭幕,只选择了国企改革、职工、  相似文献   

20.
陈瑶  魏明革 《新闻世界》2009,(12):49-50
由于中西方政治体制、经济制度、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体育新闻报道存在比较大的差异。在报道理念上,中国体育新闻报道注重政治宣传与舆论引导,西方注重新闻报道客观化。在报道内容上,中国关注体育赛事本身,西方则关注赛事内外;中国注重赛事结果,西方注重赛事特点;中国注重表层信息,西方注重深度挖掘。在报道技巧上,中国对数据淡化处理,西方重视并超越数据;中国较少使用引语,西方较多直接引语;中国偏重激情性叙述语言,西方擅长客观性描写语言;中国善于宏观报道,西方则擅长微观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