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综述法、文化比较法、逻辑分析法研究当下传统武术的发展。认为:传统武术作为人类格斗文化中的一员,其本质是带有规则的“技击之术”,对其研究和发展需要基于“技术”和“规则”;当前武术研究的“文化”导向将传统武术发展带入了歧途;传统武术的以“德”为主导的模糊规则让其技术体系停留在混沌之境地。传统武术的有序发展必须建立在系统、科学、逻辑的规则基础上;以技术进行分类,突出主技;以技击对抗为主要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2.
从武术价值功能的演进看武术新分类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文献资料调研,文章对武术由单一技击功能向多元价值功能发展的历程进行了分析探讨。研究结果表明:现今武术已形成技击、健身、艺术三大价值功能鼎立的局面,按武术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将武术分为技击武术、健身武术、艺术武术三大类,以建立完善的学科发展体系。以理论指导实践,有助于理清武术错综复杂的脉胳,解决武术界长期存在着的许多争端,使武术更好地沿着竞技和大众化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3.
武术在其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具体表现为技击属性的淡化与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对技击属性的制约,使得武术从野蛮、血腥的搏杀格斗技术嬗变为一种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形态。武术的技击属性、文化属性和体育属性是对立统一的。技击属性是武术的本质属性,同时它也是武术发展的内核。只有在突出武术技击属性的基础上,才能使武术的多元属性得以表达。而要突出武术的技击属性,与彰显武术的多元属性,保留整体性的武术的特色,则须以拳种方式传习武术。  相似文献   

4.
从20世纪武术的演进历程探讨其发展趋向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杨建营 《体育科学》2005,25(7):53-58,62
20世纪,武术由一门技击术转向体育运动并朝多元化方向演进是其发展的最主要特征。其一,受西方竞技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庞大的武术体系逐渐瓦解,武术的健身价值和竞技价值得到重视,武术逐渐步入体育行列;其二,受特殊历史条件所限,其艺术表现功能曾一度取代技击功能,成为武术发展的主流,这促使了世纪末武术领域多极化格局的形成。武术依其价值功能的主导因素,可以分为攻防技击武术、艺术展现武术、健身养生武术3大类,它们已经形成了不同的技术体系,将成为武术未来发展的3大方向。  相似文献   

5.
从"暴力美学"视域审视武术技击美的心理归因及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暴力美学"的全新视角,对武术进行客观审视.武术的攻防技击美是武术之美的核心,踢、打、摔、拿、击、刺、劈、砍等组成武术攻防的基本要素是原始暴力元素的体现,对人性攻击本能的崇尚和人们的英雄情结是武术彰显攻防技击之美的心理归因;武术技击是"暴力美学"时代武打影视的核心素材;通过对武德的强化、武技的规范、规则的制约、美感的提升等,最大化弱化和消解武术中的"暴力元素",使武术呈现出适度体现"暴力元素"又巧妙消解暴力的二律背反态势;弱化和消解暴力是武术技击美的特质,也是"和谐社会"理念下武术的生存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6.
一、武术内容的合理选择 经过多年实践教学,我们提出"重视套路,提倡对抗(攻防)"的高中武术选项教学内容制定原则.第一,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选择实践检验有实效、少而精的武术套路教材,即武术技术体系中的演练技术.比如,初级长拳,形神拳,简化太极拳(太极剑),初级刀、剑、棍、枪等套路.第二,应将学生十分喜爱的技击实用性较强的散打、跆拳道等武术技术体系中的对抗技术吸收进来,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董逢伟 《精武》2014,(36):213-214
武术是中国古代的技击术,伴随历史的进步而同步发展。军事上的技击价值是它存在的依据,军事的需要主导了武术的发展,使得武术以简单实用的技击技术来满足军事战争的需要,即推动了武术的发展,又限制了武术的发展。明清是武术发展的集大成时期,流派林立,不同风格的拳术、器械都有了空前的发展。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对其兴盛成因进行探究。结果显示:火器的使用与进步促使武术脱离军事技能,民间武术活动得到加强,武术门派逐渐增多,理论著作大量涌现,明清武术迎来了全新的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8.
“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通过规则的导向作用促进“打练结合”实践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分析法,以蔡龙云先生武术技击观为切入点,阐述了中国武术技击与艺术展现之关系。以快为主和注重击打效果是武术技击对抗的恒定规律,以及现代武术技击表现的缺失,认为社会环境的变迁是造成武术运动技击本质流失的根本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析武术技术中的和谐因子,首先构建了武术的分块技术体系,根据发力方式将武术技击技法划分为击打型技法、粘连型技法、混合型技法三大类;然后分别剖析了各类技术的发力机制,并指出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分别是分析击打型技法和粘连性技法的普适原理;最后指出虽然各类技法都具有中国文化特色,但从促进社会和谐的角度,粘连型技法、混合型技法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11.
"打练结合"就是把现代散打技术与武术功力练习、技击组合练习和套路练习结合起来,提高散打运动员对抗能力的训练及实践过程.通过规则的导向作用促进"打练结合"实践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2.
分析学校武术教学新理念"强化套路、突出技击、保质求精、终身受益"提出的背景及其含义。针对当前学校武术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依据"一校一拳、打练并进、术道融合、德艺兼修"的武术教学改革新思路,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构建新的武术教材体系,增设武术技击内容;选用科学、有效的武术教育策略,达到"强身健体、防身自卫、修身养性、立德树人"的武术教育目的。  相似文献   

13.
武术本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辩证思维方法,分析武术的现象与本质.提出武术的共同本质是技击,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武术功法、武术艺术的特殊本质分别是技击含义、技击对抗、技击功力、技击艺术.并对武术本质的成因、作用及原理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对"技击是武术本质特征"的另类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们始终将武术的本质特征定格在"技击"的功用上,常常以武术的"技击价值"来褒扬武术,解释它之所以存在的理由。谈及武术往往要以"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为起点,极力强调武术的"攻防技击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徒手搏击运动规则的共同特征入手,把武术散打新规则的主要变化与国际其它徒手搏击运动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新的散打规则更加完善、简单易行、便于操作,与国际其它徒手对抗搏斗项目相一致;护具“全护式”,符合规则制定的“尊重人的生命,确保安全”的基本原则,将会使比赛更具有安全性、流畅性和观赏性,易于推广和普及;得分标准的修订符合规则制定的“保证技术向高水平发展”的基本原则,将会使比赛更具有技击性,运动员在训练中会更加注重提高全面的技术和强大的实力,在比赛中也会更倾向于主动进攻。  相似文献   

16.
乌托邦:武术技击的理想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当从理想来看待乌托邦时,人们越来越感觉到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态.武术乌托邦,是关于技击的理想和想象,它既体现在对技术方法的尽善尽美的追求上,也表现为价值目标的全面、多元之上.套路的技击乌托邦体现在套路对武术技击的一系列想象性处理和加工,而表现出繁杂化、精细化、全面化等;技击话语的乌托邦表现在人们对套路动作的技击解释和对武术技击行为(如散打)的美学评价之中;以及"泛和谐"价值观对身体运动、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关系、价值取向等的话语和追求之中.这种对武术技击的梦想,正是消费社会供给人们消费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竞技武术套路的技术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竞技武术套路的发展历程,将其分为确立难美化、向传统和技击回归、重新走上难美化的方向等几个阶段.其次提出:只有抓住了其最本质的技术特点--技击特点以及其最主要的文化特色--形神兼备这些个性化特征,并适当处理好这些个性化特征与它所具有的表现难美类项目的共性特征的关系,才能使其更好地发展.最后提出:现代竞技武术套路是传统的武术套路"锦上添花"之作,其发展主要须把握好两方面:即对"锦"的编织加工,对"花"的精雕细琢;及时调整竞赛规则,处理好"锦"与"花"的关系,使套路中的技击特点、文化特色、难关表现性按一定比例协调发展,是竞技武术套路发展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18.
评析技击理论研究现状,认为技击观点主要有原始技击论、狭义技击论和广义技击论三种。研究认为:从技术视角看来,广义技击在技击技术阐释上更为完整规范;从理论上分析,技击是辨别武术现象与非武术现象的唯一标准,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内在规定性;人的社会需要是广义技击论成立的社会基础;文化流动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生成技击形态的多样化和结构变动;以量变质变论证了广义技击论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19.
张华  温搏 《体育与科学》2023,(4):53-59+7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整合武术技术原理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武术技术原理的抽象、意象、具象等三个层次,旨在助力人们对武术技术原理的整体把握,为武术技术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在抽象层面,攻防技击之“道”表征了武术技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指向、“阴阳平衡”的指导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具有主体性推动、统摄引领、“美美与共”等多元作用;在意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意”是指融合在武术技术之中的武术拳家们的主体情意、情感或意蕴,表现为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体系在不同的拳家、地域、领域之间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具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法”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本规范,在“目标-行为-结果”动态过程中以“变”与“合”为需求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平衡发展,以“生生”与“自由”为生命指向,本文以实现人与武术互构的重新表达与叙述为旨归。  相似文献   

20.
从武术的本质特点看中国传统武术的发展策略0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技击是中华武术的本质特征,尽管进入近代以后,武术的技术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技击应该始终是武术发展的价值前提。中国传统武术也应该在体现和保留武术的本质特点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