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是巴特勒十二部小说中的第三部,与众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场景是在过去,而不是未来。对于将这部小说归于科幻小说行列的做法,作者并不赞同,"《家族》并不是科幻小说,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她说。本文就此谈巴特勒和她的《家族》。  相似文献   

2.
《家族》是巴特勒十二部小说中的第三部,与众不同的是,这部小说的场景是在过去,而不是未来。对于将这部小说归于科幻小说行列的做法,作者并不赞同,"《家族》并不是科幻小说,事实上,它只是一种单纯的幻想"她说。本文就此谈巴特勒和她的《家族》。  相似文献   

3.
通过时空隧道,可以回到过去也可以进入未来;穿过时间之门,就可以到达另外一个时空——这些都是在科幻小说和电影中经常看到的情节。然而,有个问题你想过没有,"时间之门""时空隧道"之类的观念,是科幻电影编导们凭空想像杜撰出来的吗?答案是否定的!这  相似文献   

4.
奥威尔的《一九八四》描写了一个未来的虚拟的极权世界,所以人们有时把它归为一部科幻小说。但无论在形式还是内容上看,它更是一部政治小说,只是作者为了更好的达到警示的目的而借用了科幻小说的某些形式。这个虚拟并非凭空设想,而是基于现实的“虚拟”。《一九八四》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科幻小说。  相似文献   

5.
《莫罗博士岛》是威尔斯科幻小说中一部重要的反乌托邦小说,小说中通过戏仿手法颠覆了鸟托邦想象,消解了宗教与科学理性的权威,证明宗教与科学理性所构想的乌托邦都不能解除人类的苦难、实现人类解放,反而因此陷入极权压迫乃至相互仇杀。通过阐释作者对理想未来的批判,认为小说深刻反映了维多利亚晚期因信仰危机而普遍存在的认知危机。  相似文献   

6.
李晨 《英语广场》2020,(36):3-6
赛博朋克小说以赛博空间与现实世界可行连接的设定,成为科幻小说的一个独特流派。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从控制到组合,再到在赛博空间中达到了一种融合。人工智能形象的演变侧面预示了未来人类的身份问题,当人类的思维变成了虚拟空间的一部分,人类还是原本的自己吗?这种忒修斯悖论问题,为当下的科技发展提供了警示意义与思考。  相似文献   

7.
阿明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但能说会道,而且在初中阶段就创作了一部科幻小说。小说中,主人翁鲍利乘着时空机来到百年前的欧洲,发现那里硝烟弥漫,炮火连天。鲍利不知原因,急忙向当地人打听究竟出了什  相似文献   

8.
“革命”在梁启超文学及政治道路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中国未来记》这部未完之作,以科幻小说的形式呈现了文学与革命的辩证关系,恰恰成为梁启超种种革命理念的现代寓言及未来想象。在他的理念预设框架内,小说与革命的重要性不相上下。文章检视了梁启超展开革命话语的路径,以及他之所以将小说视为宣传革命最有力的工具的理由,关注梁启超如何在小说的“将来完成式”中调动起对革命的种种理念,以及种种叙事策略如何构成其革命日程表中的标的物,关注《新中国未来记》所指涉的“未来”,并在当下中国的语境中考量该小说的启示义。  相似文献   

9.
《中文自修》2007,(12):38-40
是小说,也是寓言;是文学,也是科学。科幻小说,这个名词本身就是一个很奇异的组合。在科学与理性的基础之上,有一种梦幻永远令我们心潮澎湃。科幻小说不是为科学家写的,就像鬼怪小说不是为鬼怪写的一样。在人类无边无际的想象之中,科幻文学作品指向的是未来。下一站,未来。让我们走近那些不朽的科幻经典……  相似文献   

10.
玛丽·雪莱(1797-1851)是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弗兰肯斯坦》(Frankenstein,又名《科学怪人》)的作者。小说于1818年发表时,她只有21岁。玛丽·雪莱最初并没有打算写一部科幻小说,因为那时还没有这种小说类型。她只是想写一部恐怖故事,然而这个故事的主角不再是从前的吸血鬼之类的魔怪,而是一个由科学家制造出来的怪物。她的这一改动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小说类型,并使她获得了“科幻小说之母”的美誉。  相似文献   

11.
小昌的小说有很严密的叙事结构,他把人物之间混乱的情感关系编织成叙事的迷宫,并结合叙述人的目光,营造出吊诡的情绪氛围,塑造了一批犹豫的、不确定的人物形象。叙事的迷宫和人物的犹豫,是作家对当下人尤其是青年人精神状态的一种新理解。"人"的复杂性,往往不指向人性的复杂,而是链接着现实时空的复杂。时空分岔之下,"我们"失去了确定性,"我们"有过去、却无未来,这是小昌对当下"人"的精神判断。  相似文献   

12.
赫·乔·威尔斯是英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也是具有世界意义的科幻小说大家。他的许多小说都已成为科幻界不朽经典。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借助他广博的自然科学知识,展开想象的翅膀,驰骋于空间与时间之中,从月球、太空、过去和未来等各个角度来观察生活,通过美人鱼、天使、巨人和外层天体上的生物的眼睛来观察人类;故事紧张,情节离奇。威尔斯用瑰丽的色彩描绘科学发明的巨大威力与贡献;用科学寓言的形式谴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种种荒唐、黑暗和丑恶。威尔斯的科学幻想小说既有娱乐作用,又有讽刺意义;既介绍了科学技术知识,又起到了针砭时弊的效能。威尔斯的科幻作品是现代科幻文学的雏形和模型,他本人也因此而被称为科学幻想小说之父、科幻小说奇才,甚至有人称他为科幻小说界的莎士比亚。威尔斯称他自己的作品则是“科幻传奇”, 是想象的产物,梦里感觉它是真,醒来即知全是  相似文献   

13.
网络教育及其交往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人机教育界面和建构主义学习观的网络教育是一种师生异时空的、虚拟化的教育形式 ;网络教育交往具有场景异时空性、主体交互性、内容开放性、过程非线性、形态隐蔽性等特点。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教育交往各自优点与缺陷的互补性 ,决定了网络教育交往与面授教育交往相整合的未来教育交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科幻小说源自西方,然而幻想小说的萌芽应在中国。中国科幻作家比外国科幻作家更关注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在叙事机制上,西方科幻创作抓住科幻文本迷人之处,它的魅力并非那些“已经得到的知识”,也不是业已形成的“人生观念”或“人文信条”,它的哲学和美学功能远远比这要多得多。中国科幻小说继承了几千年丰厚的文化积淀,融化其中有益的成分,借鉴意识形态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以往的理论认为,科幻小说是“以科学幻想为题材的小说”,其实科幻小说描述的不是一种小说,它是“利用科学的创作方法写未来的作品”。  相似文献   

15.
怀旧通常被理解为对逝去美好时空或事物的怀念,然而现代学者将怀旧客体重新界定为任何可以带来归属感的时空。科幻小说作为构建理想家园的一个重要手段,也在这一重新界定的范畴内。从怀旧视角探讨石黑一雄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首部长篇科幻小说《克拉拉与太阳》,通过分析小说主要人物的怀旧认知图式运作,可以挖掘石黑一雄对人类命运的思考,即鼓励人类重新审视人与人、人与非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石黑一雄通过怀旧这一方式构建理想时空,表达了对后人类社会里人机共同体、生命共同体的想象性建构,对当代也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惠 《读写月报》2023,(13):33-34
<正>2023年春节期间,《满江红》和《流浪地球2》两部电影热映,一部回望过去,表现抗金义士们的顽强抗争和家国情怀;一部展望未来,表现中国英雄们的挺身而出和人类担当。一部把时空浓缩到一个多小时和一个深墙大院,一部把时空扩大到几十年和全宇宙。但毫无疑问,两部电影都打开了我们的时空视域,熨帖了我们的审美神经。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 中国科幻小说 文体简说   科幻小说,顾名思义,既是科学,也是文学。它既要有科学的构思,也要有文学的华彩。科幻小说,是面向未来的小说。它将把人的目光牵向未来,引向宇宙,激发一代又一代人勇于探索,为科学献身。科幻小说,是展示想像力的小说。李约瑟认为:“科幻是科学之母。”   科幻小说中有注重科学设想、向往未来的“硬”科幻,也有富含哲理、蕴警世之意的“软”科幻;有的注重人物形象;有的情节生动,悬念迭起;有的歌颂生命,赞美爱情;有的鞭笞愚顽,颂扬科学;还有机器人、冷冻生命、外星探索、人与自然……题…  相似文献   

18.
教师的胸襟     
英国诗人雪莱的夫人玛丽·雪莱曾经写过一部小说,叫做《弗兰肯斯坦》,此书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科幻小说。小说中的弗兰肯斯坦是位医科研究生,他将一具僵尸制造成了一个有生命的怪物,  相似文献   

19.
艾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可以说是其创作的科幻小说中最著名的一部。阿西莫夫在这部科幻巨著中,通过描述未来宇宙中一个庞大的银河帝国的崩溃和重生来探讨人类及其未来的发展逻辑。这部科幻巨著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书中所表达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书中所包含的深刻的哲学意蕴及其对人生和社会的严肃思考。其现实性与哲理性的特征,对我国科幻小说的发展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第一部科幻小说《时间机器》开始,威尔斯接下来创作的科幻小说在表现的主题上具有清晰且强烈的逻辑性,写作于1897年的《隐身人》探讨的是科学家与普罗大众关系的问题,但小说的深度不仅仅停留于此,最终的文本深入发掘了一个社会中领先于时代的强者如何与自己的时代相处的问题,是对话交流,还是隐身自闭的命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