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民国时期是婚姻习俗逐渐从传统走向现代的重要阶段,从《申报》的大量评论里可以看出当时婚姻习俗的变化:早婚、纳妾、闹新房等旧式婚姻陋俗遭到废除和抵制,婚礼节俭、集团结婚和新式择偶要求出现并得到大众提倡。民国时期的婚俗虽有了一定的发展进步,但有些婚姻陋俗仍然存在,传统婚俗的现代化并未在民国时期完全实现。  相似文献   

2.
晚清时期,由于中西文化的接触,西方婚姻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传统婚俗。于是在光绪宣统之交,一部分青年知识分子带头树立新风,操办具有西方文化色彩的新式婚礼,当时称之为“文明结婚”。新式婚礼首倡于都会商埠,以后内地亦渐渐仿行开来。文明结婚,不再只是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决定婚姻大事,而把男女当事人对婚姻的意见放在了重要位置,父母、媒妁只起监督的作用。其办理程序,一般是先由男女向父母陈说自己的择偶标准,得父母同意,再  相似文献   

3.
张家口婚俗所显现的地方特色,在近代中国又衍生出某些新的特征与形态。特别是清末民初时期,张家口婚俗虽然仍以传统的婚姻价值取向为主,但在近代中国新思潮影响下,出现了不同于旧礼的新式婚姻习俗。这种尚处于初始阶段的新变化反映出某些近代中国内陆婚俗流变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在近代社会革新多元的冲击下,广州婚俗以西化为根本特征,在婚姻观念和行为上变化如下:媒家馆、相睇等趋于社会化公开化的媒介形式出现;主婚权力下移带来自主择偶和择偶形式多样化;离婚现象增多以及女性获得离婚权等。婚姻礼仪上,六礼向三礼、四礼的简化;“阻头”“验贞”“开叹情”等陋俗渐趋势微;婚礼服饰西化等。新式婚俗尚未成为当时婚姻生活的主流,但中西混杂、新旧并存恰恰寓示着广州婚俗正历经革新而逐步开启近代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5.
婚礼是男女双方确立婚姻关系时所举行的被社会承认的仪式。由于地域的不同,婚礼仪式也有所差异。位居河南东北部的濮阳一带的婚礼独具特色,一般要经过婚前准备、迎娶、哭嫁、返程、请新娘、拜堂、入洞房、坐帐、闹洞房、吃席、送汤、回门等一系列过程,从濮阳婚姻习俗中,我们便可领略到中原一带独特的婚俗文化。  相似文献   

6.
《莆田学院学报》2015,(4):64-68
婚俗是传统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汉宗教文化对婚姻观、婚礼地点、仪式的影响,以及英汉审美意象文化对中西婚礼服饰的影响,着重以颜色词意义差异为视角,分析中西婚礼习俗差异的成因,从一个侧面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7.
儒家创始人孔子在《易传》中把婚姻描述为人伦之首,婚姻的缔结被称为人生大事。婚礼作为人类缔结婚姻关系的一种文化现象,其习俗展现出了民族群体的社会生活风貌、审美标准和价值观念。婚俗文化是人类民俗文化的基本组成部分,其中吉祥文化作为一个分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植根于整个婚俗文化之中。吉祥文化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质朴的形式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祝福、希望、颂扬等美好心愿和趋吉心理。本文通过探寻中西不同的婚俗规约,涉猎中西婚礼流程设计,对比中西趋吉做法差异,探析中西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8.
苏春雨 《考试周刊》2014,(48):25-25
自古以来婚姻就是一个神圣的话题,婚俗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习俗,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婚礼的形式、过程及禁忌都蕴含了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通过了解中国传统婚俗文化,人们会用端正的态度看待婚姻,从中深刻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9.
沈琼莎 《考试周刊》2009,(50):40-42
人的婚姻礼俗文化广泛地渗透于人类的方方面面,它包括婚礼仪式、婚礼道具、婚礼习俗等。"十里红妆"(Ten-Mile Red Dowry)不仅是宁波旧婚俗最具震撼力的表现形式,更是宁波地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因此,对传统中式婚礼道具的翻译在中国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特色。  相似文献   

10.
朝鲜族自古以来具有相当丰富而隆重的婚姻习俗。19世纪50年代以前,主要是保持朝鲜半岛的婚姻习俗,采取"半亲迎","亲迎"的婚娶方式,而且婚礼程序和内容非常烦琐。而如今,在多方因素的影响下,只采取"亲迎"的婚娶方式,不仅婚礼程序和内容普遍得到了简化,也产生了很多新婚俗。  相似文献   

11.
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回族的婚姻习俗是一个特殊的现象;它既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又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因此,回族的婚姻习俗在结婚、聘礼、婚礼的意识以及离婚再嫁和一夫一妻制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回汉之间的通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并且一直严格遵循着双方必须是穆斯林的准则.  相似文献   

12.
汉乐府民歌“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具有现实主义传统。《孔雀东南飞》作为乐府诗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它像一面镜子,可以“观风俗,知薄厚”,使我们从中能看到汉代社会的风俗民情。本文主要通过焦母遣归刘兰芝,县令、太守家的求婚以及太守家的迎娶过程来透析汉代社会遣归习俗、再婚观念与迎娶礼仪等婚姻风俗。  相似文献   

13.
萨满教对满族社会风俗习惯产生了甚是广泛的影响,综观满族的人生仪礼、生活习俗、生产习俗、岁时节俗等风俗习惯,其中萨满教对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是最为深刻的,从衣俗、食俗、居俗、行俗四个方面来阐述萨满教对满族生活习俗的影响,有助于加深理解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不落夫家习俗在中国南方许多民族中普遍传承,关于这一习俗的产生原因和性质,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但不落夫家并不是母系制向父系制过渡阶段的产物,而是聘娶婚出现后,聘娶婚与自由择偶婚俗复合所产生的一种特殊习俗,即举行结婚仪式后,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过渡,夫妇由偶尔同居转为共同生活,女子的居住地由娘家完全转移至夫家,婚姻缔结的全部过程才算完成。  相似文献   

15.
塔吉克族有着独特的婚姻习俗,塔吉克族的婚姻规则以及隆重的婚礼仪式都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高原气息。同时婚礼仪式对塔吉克族社会造成的积极影响也是较为显著的。  相似文献   

16.
当前农村婚俗在法律和道德层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同时婚俗议程仪式也发生诸多变化,并直接伤及乡风文明。因此,要革除旧婚俗,树立新风尚,就必须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7.
云南彝族婚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多彩而独特的彝族婚俗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较大。随着云南旅游"二次创业"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彝族婚俗文化转化成文化旅游产品,民族文化资本化成为云南民族地区旅游发展、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通过分析云南彝族婚俗文化的特点及其旅游文化价值、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云南彝族婚俗文化旅游创新开发对策,促进彝族婚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19.
中韩两国对传统节日春节非常重视,本文从祭祀与拜年、饮食及服饰、风俗活动、传统习俗之变化四个方面入手论述了中韩春节的传统习俗,并且探讨了这些传统习俗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迁而变化之必然趋势。通过考察两国春节传统习俗,展现两国人民过去与现在的生活面貌,比较两国春节习俗之差异,同时唤起人们对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的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