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的公民馆制度及其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公民馆是日本社会教育的中心设施,在战后日本社会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从日本公民馆的性质、意义、设施、机构和主要事业等几个方面介绍了日本公民馆制度,并分析了日本公民馆制度具有开放性、社区性、教育性、自治性和综合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公民馆即公民自己的家。”这是被誉为战后日本公民馆之父的社会教育学家寺中作雄的一句名言。寺中认为,普通公民为了获取“公民资格”,而在这些被称之为公民馆的设施中聚集,他们互相交流、修炼作为公民的素养。公民馆,是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  相似文献   

3.
公民馆是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日本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日本国民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及精神教养而展开自主学习及自由学习的重要课堂。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及丰富,都与公民馆的发展、深化及一系列实践改革的活动有关。尤其是进入21世纪,日本社会正处在创建一个未来理想的“学习社会”之际,公民馆的存在与发展,无疑为日本早日实现这一理想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1960年至1970年代东京三多摩地区公民馆的发展可以说是日本探索新型都市型公民馆的最辉煌时期,也是职员、居民、行政及专家等通力合作的时期,在日本公民馆及社会教育的发展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时日本城市化不断进展、大规模人口移动的背景下,"公民馆三层建筑论"和"三多摩宣言"的创出使公民馆的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满足地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的需要,而且在这种活动中形成的人与人及人与地区等之间的新型关系,有助于促使居民通过自身活动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地域社会。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终身教育的视角,对日本社会教育的核心机构——公民馆进行深层次解析。首先,明确了公民馆作为日本社会教育的核心及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然后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公民馆职能以及馆内进行的学习活动的形式及内容,为中国的终身教育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公民馆”是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设施,它不仅是日本居民参加社区活动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日本国民为提高自身化素养及精神教养而展开自主学习及自由学习的重要课堂。战后日本社会教育理念的形成、发展及丰富,都与“公民馆”的发展、深化及一系列实践改革的活动有关。[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便致力于发展继续教育。1949年颁布《社会教育法》,规定国家和地方公共机构应努力创设一种教育环境,以促进全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公民的自我完善。1953年颁布的《青年学级振兴法》,规定为当时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后便直接进入社会的劳动青年提供学习机会、组织学习活动、1971年社会教育委员会出版的《关于高速变化中社会教育的报告》是日本在推进继续教育发展的过程中的一个最重要文件。该报告提出如下建议:(1)拓展社会教育的概念;(2)根据终身教育的观点使社会  相似文献   

8.
完善的服务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教育设施 二战之后,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建立了现代教育制度,包括以青少年为主要对象的学校教育制度和以所有社会成员,特别是成年人为主要对象的社会教育制度。1949年,日本颁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各地方政府负责建立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青年之家等社会教育设施,并在地方的教育委员会中配备专门负责社会教育的管理职位。《社会教育法》的颁布和实施,使日本建立起了体制完备、  相似文献   

9.
消费者教育乃日本社会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同环境教育一样引起市民的极大兴趣。消费者教育既是商品知识教育,也是保卫公民权益的法制教育。日本除了在公民馆等社会教育设施举办消费者教育活动外,近年还出现了消费者中心之类的设施,在那里有信息系统和商品检查设备。消费者中心的宗旨就是保护消费者权益,防止其上当受骗。 消费者中心根据保护消费者基本法和地方保护消费者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以共同体的形式出现。在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共同体的性质和形式是不同的。当代社会共同体是指向个体性的共同体,它以契约为中介把人联系起来,因此是公民共同体。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在性质上与社会共同体具有一致性,属于公民共同体。学校是充满理性和友爱的公民共同体,是师生交往的共同体,是彰显公共性的共同体。但学校共同体还具有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建构学校公民共同体,既要按照公民共同体的要求,追求个人的合理利益,以契约构建政治共同体;又要超越契约,追求共同体的公共性,以道德的关爱构建教育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日本终身教育发展至今已有50年的历程。第五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后,日本的终身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形成了网络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包括以公民馆为中心的社会教育、日趋开放的学校教育、持续发展的职业教育和指导实践的终身教育研究机构。探讨日本终身教育发展的特点,对我国终身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下,各地高校积极投身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其中不乏成功的实践案例和推广经验。近些年,阳光学院持续开展服务乡村振兴的社会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通过对乡村振兴社会实践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二者关系进行梳理分析,指出了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能够对高校专业教学、毕业论文、创新创业教育及课程思政四个方面产生助力,从而驱动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3.
道德教育于20世纪70年代末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和中国同时被重新重视和呈现复兴趋势,虽然表现形式各种各样,但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当代中国道德教育复兴的主要社会动因是社会发展和国际形势发展的需要,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需要。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道德教育复兴的社会动因是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的冲突愈加明显,社会道德问题频发使道德教育面临严重危机,同时人们受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和教育改革内在需要的驱动。我国对道德教育改革应该从现实出发,制定长远计划,将行政权和学术权逐渐分开,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加强道德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道德教育在新时期的发展水平和促进人们道德素质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当前一些省份开启了新一轮的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不少学者对此持批评态度。那么乡村振兴背景下,能否进行乡村学校撤并?对此,有必要从理论上厘清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的关系,为教育实践解脱思想束缚。文章回顾了二十年来乡村学校撤并的历程和学术界的态度,从而提出,乡村振兴不是一刀切,乡村振兴与乡村学校撤并并不矛盾,必要的乡村学校撤并正是乡村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应客观认识乡村教育与乡村振兴的关系,既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也不能夸大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传承的作用;推动部分乡村学校撤并是顺应城镇化发展的正当之举,应树立城乡融合的理念,摆脱狭隘的乡村教育观,推进县域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5.
乡村振兴战略是建设中国特色乡村的重要举措,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提供了机遇。乡村振兴对于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越来越旺盛,区域职业教育对乡村振兴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针对区域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存在的问题,应制定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策略,构建乡村振兴培训体系,建设乡村振兴培训资源,打造乡村振兴培训团队,重构培育模式,提高培育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代女子教育思想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肇端、形成和发展成熟三个阶段。从戊戌时期强国保种的时代需求中萌生的倡兴女学的思想,到辛亥革命时期对培养女子国民教育理想的追求,再到新文化运动时期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考和如何真正获得平等的受教育权的探索。纵观其发展脉络,可以发现,女子教育思想的演变总是与时代的主题紧密相联,是社会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17.
实施乡村地区教师精准培训近年来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地区女教师群体数量和占比越来越大,乡村女教师已经成为我国乡村教育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特殊作用。调查显示,乡村女教师能够接受教育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成为影响她们扎根基层、扎根农村、潜心教学的“心痛”。研究采用实证方式,选取中部脱贫地区A省D县抽样调查了346名乡村女教师,了解她们接受教育培训的实际状况、个人意愿和现实处境等,分析她们参加教育培训的影响因素与存在困难、相互间的关联关系和影响程度等,探索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呼吁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对乡村女教师培训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以期为保障乡村教育的稳定、健康、优质发展,推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8.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精神源泉和根本命脉。然而,乡村文化在当代转型中面临着物质文化美学凋敝、组织制度文化公性衰落以及精神文化内涵贫瘠的问题,给乡村振兴带来文化能量受限与精神支撑不足的障碍。作为重塑乡村文化的重要场域,乡村教育对乡村文化当代转型负有不可推卸的文化责任。因此,通过审美教育提升乡村文化的文化品质、公德教育重塑乡村文化的文化秩序以及精神教育丰富乡村文化的文化内涵,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教育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9.
广西高等教育目前仍属后发展、欠发达,不能完全满足老百姓和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未来十年里,应把"振兴"作为发展主题,振兴的路径是基于广西的实际,扬长补短,特色发展。  相似文献   

20.
在大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切实加强历史文化教育、榜样示范教育、社会责任教育、现实国情教育和民族复兴教育,引领大学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将个人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与报效祖国、振兴民族相结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