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茅盾的神话理论,最富于美学价值的有两个内容:对“想象”与“神”的研究。前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后者是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手段。本文力图从这两个角度的分析,来清理他的神话美学观,以就教于专家学人。 一、神话审美掌握世界的方式:想象 马克思主义美学的一个深刻的观点,在于指出人的心理结构的形成和完善,本身就是主体对客体实践的产物:“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由此追溯到心理积淀远不如今日的原始人,他们作为生产力、认识力极为落后的主体,作为实践能力、实践历史远逊于现代人的主体,正如  相似文献   

2.
神话是什么?茅盾先生认为:“神话是一种流行于上古时代的民间故事,所叙述的是超乎人类能力以上的神们的行事,虽然荒唐无稽,可是古代人民互相传述,都确信以为是真的”.实际上,神话在原始文化中的作用还不止于此.原始人还用它来解释他们无法理解的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以及他们的来源和历史.神话保留了原始人对他们生活轨迹模糊的记忆,在其中蕴涵了哲学、艺术、宗教、风俗习惯及整个价值体系的萌芽,是每个民族历史文化的源泉之一.因此,考察中国远古神话,可以看出中国是怎样从原始社会一步步迈进文明大门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要了解原始人的奥秘,最重要的途径是研究原始人创造的丰富多采的神话。神话—毛南族原始人的科学神话是原始人的科学,是原始人认识世界及支配世界的百科全书。马克思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这种“土壤”,不仅孕育了灿烂的艺术,同时也孕育了众多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4.
陈晶 《文学教育(上)》2008,(13):142-143
列宁说:“恐惧创造了神。”“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了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在史前状态下,人类能够真正认识和把握的已知世界是非常有限的。在他们的现实生活之外是一个无限的未知世界,例如,美洲印第安人把自己不认识或不懂的东西都看作神灵,这便是神话及其神秘性的真正根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在不停地寻求解答地球和自身来源之谜的钥匙,原始人努力的结果便是神话。神话虽然不是文明社会中自觉意识的产物,  相似文献   

5.
吴昊 《天中学刊》2014,(3):68-70
“三身一体”的神话现象,在东西方神话以及作为神话延伸的宗教中普遍存在,它并不是原始人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根植于人类早期哲学观的形成和演化之中。虽然这些神话的基本特征和精神内涵有着极为显著的差别,但无疑都表现出一个共同的意向,即把宇宙人类起源看作是神话所思考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6.
自神话问世以来,一直在世界各民族的文学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对世界各民族后世文学创作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由于神话起源于人类的幼年时期,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的初民意识,各国神话有着很大的相似和差异。本文拟以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为例,分别从神话中系统、主题、情节、语言几方面进行探讨。 神的系统与非系统 希腊神话引起人们注意的,首先是它的系统性。即几乎所有的希腊神话都和万神之主宙斯有关,并形成以其为中心的神的系统。 最早的希腊神话反映了人们对自然力的恐惧和原始人的图腾观念,“牛眼睛的赫拉”。“猫头鹰的雅典娜”都留有图腾崇拜的痕迹。  相似文献   

7.
讲起希腊神话人们首先注意到的是它的系统性,几乎所有的希腊神话都和宙斯有关,并形成一个以宙斯为中心的神话系统。“神国”中秩序井然,分工各异。中国上古神话虽有“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大禹治水”等片断独立的神话,却理不出一个神的网络。神们自有所主,各行其事,显得散慢、零乱。当然,流传至今的我国少数民族神话却另具一格,各民族的神话体系相当完整。  相似文献   

8.
宙斯与女娲——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相似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神话的产生和内容两个方面,论述中国上古神话和希腊神话相似性及其原因。 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阶段的产物,氏族制处于蒙昧时代的中级阶段,初民的生产力和认识水平非常低下,便借助想象解释周围的一切,把自然界神化,即“万物有灵论”。因此神话是想象的产物。这种想象又必然以现实社会为基础,因此神话也是原始氏族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成果。在这个问题上,中西神话是较为相似的。本文进而从“天地开辟”、“人类起源”,“征服自然”、“反抗天神”等方面,分析了中西神话在各方面的相似之处,并对其原因,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大母神原型在志怪小说中的变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母神原型在原始人的神话和仪式中以各种女神、女仙、女妖的形象出现,在文明时代的文学、艺术中也以不同的女性形象现身。分析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大母神原型“并非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的任何具体形象,而是在人类心理中起作用的一种内在意象”。受到原型理论的启发,弗莱提出了原  相似文献   

10.
古代神话是流传在古代人们中间的一种口头文学创作,它是原始时代的产物。神话是古代人类原始思维的产品。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古代神话与传说。 古代神话作为历史的影子,历史学家们不乏研究。他们认为古代神话有的反映古代历史的某些事实,是确有其事的。对于神话的起源与发展学术界也有不少论述。但是,把古代神话作为原始人类的一种思维却研究甚少。古代神话是一种文化,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考察原始人的思维问题,对原始思维进行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11.
“神话原型批评”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模式,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原始文化,其兴起源于对人类原始思维以及心理结构的研究。在剖析原始文化时主要借用了“万物有灵”、“交感巫术”以及形成这些观念的根本——原始人的“集体无意识”。人类文化的普同性和心理的相通性让这个批评模式在中国原始文化上的运用成为可能。作为中国原始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四大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对这一理论的体现足以证明世界文化的多元一体。  相似文献   

12.
工业技术文明挤兑下"单向度的人",成为"城市食物"、"机械零件"的标识。难能可贵的是,张炜小说内在的对话性构成对现下时代的有力发声。怀有"生命温度"与"诗性关怀"的"在场性"表达,成为对"远逝的风景"最艰难的指认。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高更"逆行的归程"人生艺术旨归与张炜小说创作中"野地神话"缔造的对话相契相合。论文从"逆行归程式流浪汉"形象,文体肌理中"月亮"隐喻意象两方面来捕捉两者微妙的内在艺术关联。他们寂寞的"逆向归程"之旅,本质上正是审美现代性原始情愫根柢下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主义美学观。从此点切入也许可以更深入地体认张炜缘何执著近乎顽守地一再诉说出有关野地的神话,贡献出一系列"大溪地"式作品。  相似文献   

13.
鲁迅晚年创作的《故事新编》,通过三种途径对历史和神话进行大胆的改编和创造,即“历史的同时化呈现”、“取一点因由’’再“随意点染”、人物形象的“脱冕”。历史和神话为什么能被鲁迅象“橡皮泥”一样任意地揉搓?是因为《故事新编》是西方表现主义深刻影响下的产物。在表现主义那里,为了表现作家的思想和个体情感,历史可以成为主观表现的工具,被创作主体随心所欲地撕碎、变形、颠覆、改编和创造。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寻根小说《小鲍庄》进行重读,旨在通过对洪水神话在小说中的置换变形,以及"为人类受难的英雄"和"毁灭—重建"的神话原型在文本中移位的探讨,深入分析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衰微。  相似文献   

15.
盘古神话的文献资料具有晚出的特点,因而带来盘古神话是否起源于中国的疑问.笔者认为,这个问题难以用实证的方法加以确证.但是,从神话是哲学观念的产生土壤和原始文化载体的角度来看,盘古神话无疑是中国古代本体思想的具象表达.  相似文献   

16.
《老人与海》中故事的背景无疑是现代的,因此长期以来的阐释、解读、批评基本上都落实在现代文明的土壤上。从文学人类学视角对文本进行解读,桑提亚哥捕鱼时始终依赖"巫术与神话",这是某种原始情感在现代人头脑中典型的潜在绵延,它通过简单语言(说话)得以实现,奠定了捕鱼的全部"真实性"。  相似文献   

17.
《留东外史》是中国留学生文学的开山之作,因为书中充斥着对留日学生嫖妓的描写,自诞生以来备受误读和诟病。其实作者描写中国留学生嫖妓,是为了炮制一个日本“卖淫国神话”,隐藏着把日本“妓女化”的价值取向.有着明显的“性政治”意味。作者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感情,和当时特定的历史语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在《新科学》一书中,维柯从“诗性智慧”“语言产生”“文明起源”“历史循环”等角度探讨了原始人类的思维和文化,以此作为解读人类史前文明的钥匙,从神话考查原始社会与原始思维的方法对了解早期人类文明开辟了新路径,并影响了此后美学、神话学等学科的发展。维柯在《新科学》中对神话故事的解读反映出他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就是“人类是如何起源并发展的”。这种肯定神话价值并将其自觉运用到认识人类社会的尝试,对后来众多学者的研究都产生了直接的影响,如赫尔德、缪勒、卡西尔等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了这种方法,由此可见维柯在西方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高襟是中国神话宗谱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掌管婚姻和继嗣之神。高裸形象来源于先民的卵生信仰和交感巫术,在汉画像石中主要有三种类型:卵生动物型,半人半曾组合型,人或神型,其最重要的特征是左右两旁的伏羲女娲不交尾,且呈现出“三位一体”的图式。汉嘲像石中的高襟形象不仅体现了汉代人对人类起源的原始理解,也反映了汉代人当时的原始信仰、宗教生活和社会习俗,展现了对死后未知世界的美好憧憬和愿望。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了一种新的传播现象“晒客”,剖析了其产生的社会原因和个人心理原因,借用了“媒介变形”的概念,可以说“晒客”就是“媒介变形”的产物,“晒客”的出现表明媒介融合是未来媒介的发展之路,只有坚持这条道路,媒介发展才会适应传播的新一轮社会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