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选取山东省资料年代较长的86个地面测站1961年~2004年日平均气温、最高和最低资料,计算历年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和<0℃负积温,以及无霜冻终、初日变化,深人研究山东省热量资源对气候变暖的响应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987年~2004年比1961年~1986年的平均气温明显增高,尤以最低气温增幅最大,这说明最低气温的变化比最高气温的变化更敏感,山东省气候变暖主要来自最低气温升高的贡献;冬季升温幅度大于夏季,日平均气温≥0℃、≥10℃积温增多,无霜冻终日提前、初日推后,无霜冻期天数增多,<0℃负积温绝对值明显减少。山东省20世纪80年代后期气候明显变暖,热量资源增加,对冬季大棚蔬菜等设施农业的生产有利,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同时,干旱发生的机率加大,病虫等越冬存活率上升,防止难度加大。气候变暖对山东省农业影响是利弊并存。  相似文献   

2.
低温冻害对浙江省柑橘生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浙江省63个气象站1971-2006年气象资料,从短时期气温突降、极端最低温度、冬季负积温、霜冻四个气象要素,统计分析了柑橘冻害规律.结果表明:短时期天气突然降温是发生柑橘冻害的直接原因;越冬期柑橘受到的极端最低气温冻害频率,70年代最大,其它年代较小;冬季负积温呈现逐年减少趋势;各主产区出现的霜冻日变化趋势大致相...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2015年青海省50个国家站点实况气温数据,开展了对WRF中尺度预报模式预报逐小时的准确率、预报偏差、平均绝对误差检验。检验结果表明,WRF模式对青海省平均预报绝对误差3.7℃,预报准确率43.1%;对预报结果进行平均偏差订正后,全省平均气温预报准确率提高到75%,平均绝对误差下降到2.5℃;对逐小时平均偏差分析表明WRF模式预报各时次存在系统误差,以西宁、茫崖为例,拟合逐小时平均偏差订正后,预报准确率得到了进一步提升,绝对误差有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006~2010年成都市的空气污染指数及其2006~2010年每月降水量进行小波分析,以及对两者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小波系数进行滑动比较。得到如下结论:(1)在2006~2010年期间,成都市的空气污染状况以优良为主,冬季的污染较重,夏季较轻,变化周期为3个月,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波动较大;(2)成都市月降水量的变化周期也是3个月,2006~2008年和2010年其月降水量波动较大;(3)成都市的月平均空气污染指数与月降水量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为-0.498,而两者的波动性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气候变化特征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周伟东  朱洁华  李军  梁萍 《资源科学》2009,31(3):472-478
为了弄清全球气候变暖对华东地区热量资源的影响,本文应用M-K检验、EOF展开等数理统计方法,分析了华东地区1961年~2005年热量的时间变化和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华东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6.2℃,有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每10年增加0.21℃,冬季的增温最为明显;M-K检验显示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出现了突变;②稳定通过0℃、10℃积温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积温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96年和1999年;③稳定通过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84.1%,其中第一特征向量表明了华东地区为整体积温增加的一致性,第二特征向量表现为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第3特征向量表现为东西相反的分布特征,稳定通过10℃积温EOF展开前3个特征向量的累计方差为74.2%,前三个特征向量的分布特征与稳定通过0℃积温的分布特征类似;④华东地区无霜冻期平均为239.2d,呈明显增长趋势,无霜冻期在1996年出现了突变,年代际变化显示,无霜冻期的增幅随年代有增大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本文利用2005、2006年6~9月西宁C波段多普勒天气雷达基数据资料和雷达周围11个气象站自动雨量资料,通过概率配对方法建立了反射率因子Z和雨强I之间的关系,并对2007年6月14~15日发生在青海省东北部的一次区域性降水过程进行了试报,结果表明:距雷达80km范嗣以内预报准确率较高,为短时降水定量预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陈丽芳  陈勇明 《科技通报》2010,26(3):331-338
以MM5模式为基础,从预报模式的不确定性出发构造了一个8个成员的浙江省集合预报系统。对系统2006年运行中不同类型的高影响天气的集合预报结果进行性能评估和检验,检验内容包括降水、温度和风速。结果表明:集合预报具有更好的预报稳定性,总体上讲要好于单一预报。集合预报对于秋季连阴雨和台风天气等不同天气类型的降水预报随降水量级体现不同的优势。集合预报对冬季低温和夏季高温等极端温度的预报能力较差,但对风速的预报体现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冬小麦水分适应性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蒲金涌  张存杰 《资源科学》2008,30(9):1397-1402
运用甘肃省西峰、天水农业气象试验站及环县等8个农业气象观测站1981年~2006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及西峰等14个气象站.1971年~2006年气象资料,建立了估算水分适宜性的水分适宜度模式.计算分析表明,甘肃省冬小麦种植区水分适宜度地域分布差异较大,其中以陇东南的徽成盆地、天水南部适宜性最好,陇东北部适宜性最差,陇东南地区平均比陇东偏高0.14.其年代际变化为:20世纪70年代偏高,80年代偏低,90年代偏高,21世纪初又开始偏低.冬小麦各生长发育阶段适宜性随时间变化较大,冬前生长期的水分适宜度以每10年0.02~0.03的速度上升,越冬期的水分适宜度以每10年0.01~0.02的速度下降.在冬小麦全生育期中,越冬期及拔节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好,旺盛生长阶段的水分适宜性最差,初夏阶段冬小麦的水分供需矛盾,是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胁迫因子.  相似文献   

9.
利用2022年常规5 min间隔地面能见度观测资料、ECMWF及CMA-GFS模式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格尔木辖区内14个观测站的能见度观测资料与能见度模式预报数据进行检验分析,结果表明:(1)ECMWF模式较CMA-GFS模式能见度预报准确率稍高,ECMWF模式临近时次预报准确率较前一时次有略微提高,5 km准确率较3 km准确率高10%,总体上两种模式预报准确率均较差。(2)ECMWF模式预报值与观测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并且临近时次起报的预报值方程拟合度更高;ECMWF模式较CMA-GFS模式更接近观测值,但数值偏高,ECMWF模式的预报值存在20%左右的高估,而CMA-GFS模式存在70%左右的高估;ECMWF模式临近时次起报的预报场与观测值的离散程度更低,而CMA-GFS模式则相反。(3)从时空变化特性来看,两种模式的能见度预报值较观测值有数值偏大、时间滞后、落区偏南的特征。检验结果对提高当地能见度客观预报准确率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分布特征及指数预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钱莉  林纾  杨永龙  兰晓波  闫国华 《资源科学》2010,32(12):2419-2426
利用线性回归和线性相关分析方法对近30a年河西走廊东部民勤代表站的太阳总辐射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6166.2MJ/m2,年平均太阳总辐射总体呈上升趋势,进入21世纪后,年太阳总辐射值稳定在(6000~6400)MJ/m2的高值区间上,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稳定且有所增大,这为该区域内太阳能资源开发提供了有利的气候背景。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夏季最强,次强为春季,最弱的是冬季。太阳总辐射的月际变化呈单峰型,最大月份出现在6月,最小月出现在12月。尝试利用ECMWF数值预报产品作为预报因子库,采用press算子普查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因子,对一特定地区和特定季节影响太阳总辐射变化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水汽压、相对湿度、比湿、温度露点差、露点温度等。这些因子不但与表征太阳辐射强弱的温度有关,还与空气中水汽含量的多少有关。采用最优子集回归精选因子,建立逐日太阳总辐射BP神经网络分月预报模型,并将其预报产品根据不同季节服务对象的不同划分预报等级指数,提出服务对策建议。业务试用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预报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处理能力,能较好地表征日太阳总辐射的变化,预报拟合率和准确率均达较高水平,业务系统与MICAPS对接,实现全自动化,可制作一周内太阳辐射指数预报,为太阳辐射精细化预报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也为开展太阳能气象指数预报提供了一种好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近50 年河西地区降水量变化特征及时间分布均匀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河西地区13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资料,利用线性倾向估计法和反距离加权法,研究了河西地区50a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尼系数对河西地区降水时间分布均匀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地区年降水在20世纪60年代较少,进入70年代降水量有所增加,从2000年开始,降水量较80年代、90年代逐渐增多。河西地区的年降水、春季降水、夏季降水、秋季降水、冬季降水倾向率分别为-3.88mm/l0a、2.33mrrd10a、5.25ram/l0a、-3.27mm/l0a、-2.32mm/l0a,其中东、中部地区的冬季倾向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河西地区降水均匀度年际变幅较大,60年代、70年代、8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步入90年代,降水不均匀的区域逐渐转移到了中东部地区,其中东部是降水不均匀度变化较为显著的地区,从长期趋势来看,河西地区降水量均匀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波动依然会很大。  相似文献   

12.
利用线性回归分析和Mann-Kendall检验法,统计分析了河西走廊东部1960年-2009年近50a来的太阳总辐射和日照时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为5988.7MJ/m2,为太阳能资源丰富区,太阳总辐射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月和日太阳总辐射变化趋势均呈单峰型。河西走廊东部年平均太阳总辐射在波动中上升,其线性倾向率为+12.7MJ(/m2·a);春、夏、秋、冬季的太阳总辐射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线性倾向率为+4.72MJ(/m2·a)、+5.69MJ(/m2·a)、+2.0MJ(/m2·a)、+0.17MJ(/m2·a)。年太阳总辐射、年日照时数的突变增大年与区域内气候开始变暖年同步,气候变暖使区域内中北部川区降水呈增多趋势,说明全球增暖的气候背景下,降水增多对空中的大气污染物有抑制作用,有利于河西走廊东部太阳能总辐射值、日照时数的增大。河西走廊东部年日照时数在空间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减少,季节分布呈现由夏-春-秋-冬季减少。研究区域太阳能资源总量丰富,有利于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3.
河西地区是甘肃乃至全国的粮仓,是甘肃农业发展基础条件最好、农业发展水平最高、农业发展贡献最大的地区.文章分析了河西地区农业发展的贡献、现状以及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指出河西地区农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新发展必须重构发展的指导战略,即由"商品粮基地建设"转为"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文章还分析了河西阳光绿色高水效农业基地建设的优势并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4.
1961年至2007年江苏省高温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梅  彭晓燕  李进喜  濮梅娟 《资源科学》2011,33(10):1991-1998
本文充分利用江苏省1961年-2007年高温资料,采用小波分析、气候倾向率等气候诊断方法,探讨了江苏省近50年高温的时空分布规律、气候变化趋势、周期性特征。结果表明:高温日数的地理分布呈东北-西南向逐渐递增,沿江苏南地区高温日明显高于东北部沿海地区;在年代际变化中,年高温日数明显的正距平期主要分布在20世纪60年代到7...  相似文献   

15.
利用1971-2014年黑龙江省78个气象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黑龙江省春季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同时应用统计方法分析了其与主要粮食作物玉米和水稻播种期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1971-2014年,研究区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总体呈升高趋势,最高和最低气温在时间变化上为明显的非对称性增长,最低气温升温快;②春季大幅度增温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且以最低气温升温显著;③全省范围内,最高、最低和平均气温呈北低南高特征,其气候变率在不同气候区存在差异,为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规律,空间差异不明显,相对来说,在经向以及纬向上差异大;④春季气温异常偏冷累计发生28年,20世纪70至80年代末期及21世纪10年代中期以后为高发期,且大范围发生的频率较高。研究区内农业气象站53%站点的春季最高、最低、平均气温与作物播种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气温升高具有正效应,使播种期提前;⑤春季低温导致作物迟播。  相似文献   

16.
1957年至2007年淮北平原气候变率及气候基本态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袁新田  刘桂建 《资源科学》2012,34(12):2356-2363
运用1957年-2007年淮北平原23个气象站的逐月气温和降水资料,从平均值和变率等方面分析了淮北平原近51a的气候变化。结果表明:①近51a来淮北平原春、秋、冬季及年气温增温趋势显著,尤其是春、冬季;降水呈不显著的增长趋势。气温和降水由低基本态向高基本态过渡,目前均处于高气候基本态下;②无论是气温还是降水,其变率随时间而变,目前均处于大气候变率时段,要注意高气候基本态和大气候变率结合易导致的高温、洪涝等极端气候事件;③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异常低温(寒冬)和异常高温(酷暑)出现频率高;80年代呈"凉夏"特点,极端气温事件较少;90年代以来持续"暖冬",异常高温(酷暑)有所增加。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和90年代以来降水极端事件发生频率较高,但前者以少雨(干旱)为主,后者以多雨(洪涝)为主。  相似文献   

17.
1960-2014年北京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及其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通用热气候指数(UTCI),本文分析了北京1960-2014年户外感知温度变化特征,并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驱动UTCI变化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时段内,北京年均人体感知温度为9.2℃,人体整体感觉为舒适,并表现出显著的上升趋势,变化速率为0.52℃/10a;②在年际变化上,全年UTCI大致可以分为3个时期:1960-1970年持续下降期,1971-1990年持续上升期,1991-2014年平稳波动期;③在季节变化上,春季和秋季人体感觉为舒适,夏季为中度热胁迫,冬季为中度冷胁迫,且以春冬增幅最为显著;④在等级变化上,极端冷胁迫日数在减少,中度冷胁迫和热胁迫日数在增加,人体感觉整体趋于热不舒适;⑤在影响因素上,北京UTCI变化对气温最为敏感,其次是风速,但是不同季节中气候因子组合存在差异,不同气候因子在不同季节贡献量亦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8.
陈晓龙  王平 《资源科学》2021,43(6):1260-1274
北极地区是受全球变暖影响最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北极升温速率超过全球平均速率的2倍,这一“极地放大现象”和海冰的快速消融不仅造成当地环境的剧烈变化,还深刻影响着中纬度的天气和气候系统。深入理解气候长期趋势的季节和地理分布特征,有助于应对北极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并为未来开发北极资源服务。考虑到北极地区观测台站稀疏带来的不确定性,本文利用多套格点化的观测分析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结合线性趋势分析,研究了1979—2017年60°N以北陆地地表温度、降水、气温日较差、年较差及相关极端气候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显示:①各资料中气温变化的一致性很高,但对于降水在2008年之后的变化,不同资料差异较大,可能是金融危机下可用台站数量急剧下降造成的。②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能够很好地再现北极陆地温度和降水的整体增加趋势,变化速率分别约(0.57±0.07) ℃/10 a和(0.10±0.05) mm/d/100 a。春、秋、冬季升温趋势强,而夏季升温趋势较弱。北冰洋沿岸地区升温速率最大,局地可超过1.0 ℃/10 a。③降水的增加趋势在秋季最大。西伯利亚降水的增加与局地升温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其中秋季西伯利亚东部平均和极端降水的增加趋势可达热力学约束的8 %/K。④夏季气温日较差没有显著的变化趋势,春季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地区的气温日较差呈显著增大趋势,其他区域则以减小趋势为主。气温年较差在北欧、阿拉斯加和加拿大北部呈减小趋势,在西伯利亚西部和东部呈增加趋势。无论冬夏,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最大值更显著;冬季温度最小值的升高趋势比夏季更显著。研究表明,地表升温是北极陆地局地降水增加的重要驱动因素,不同区域降水变化的差异则可能与环流变化有关;观测台站数量的减少对降水趋势的监测有显著影响;ERA-Interim可作为北极地区观测分析资料的重要补充,特别在台站稀疏地区和台站数量减少的时段,ERA-Interim可提供一致和可信的气候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基于均一性检验的1961年至2006年四川省日照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标准正态检验法(SNHT),对四川省117个站点1961年-2006年日照时数观测资料进行均一性检验,得到54个均一站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统计方法初步分析了近46a四川省日照时数变化规律,得到以下几点初步认识:四川省88.9%的站点年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且盆地减少幅度大于高原;各季日照时数变化以夏季呈减少趋势的站点范围最广、减幅最大,冬季次之,而春季表现为增加的站点范围最大;20世纪60年代、70年代日照时数偏多,80年代以来,日照时数持续偏少;有明显的突变现象,突变点在1980年附近;日照周期变化显著,"暗亮"交替现象明显,年代际及年际尺度的主要周期分别为24a、6a以及3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