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莎士比亚是中国人民最敬仰的作家之一,也是中国较早接触的西文作家。以前中国知识界称莎士比亚为莎翁,此称呼不是由于他的岁数大,而是出之于对他的尊敬,他生于1564年,逝于1616,只在人间度过52年。 大约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前后,西方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时,介绍了莎翁的剧作。当时一些刊物刊登过他的著作片断。莎翁的作品最初在中国出版,是1903年上海达文出版社出版的,书名为《澥外奇谭》,这本书收入莎翁剧作10个  相似文献   

2.
周仁成 《出版科学》2012,20(3):95-98
借助数字媒体的力量,外国经典作家莎士比亚从精英阶层的文化资本转变为平民大众的文化消费与娱乐对象。与此同时,数字媒体的大众化、符号化、娱乐化传播颠覆了莎士比亚在中国以往崇高的剧作家形象,而各类海量存在的数字化文字文本与视听文本也为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的平民大众中的接受与理解提供了更为便利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刊讯不久前在北京王府井外文书店举办的“第四届国际儿童书展”上,英国的畅销童书《白茉莉催眠奇幻术》和《白茉莉冻结全世界》的外文原版书在不到一个月之内销售一空,随书首次被引入国内的“催眠魔幻”小说概念在英文爱好者和旅居中国的外国人士中传播开来。“白茉莉系列”是魔幻传统英国的女作家乔治娅·宾的得力之作。2002年,乔治娅·宾的首部小说《白茉莉催眠奇幻术》一经出版,便成为《纽约时报》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掀起了一片“白茉莉”热潮。该系列为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独家引进,并为中国大陆唯一指定版本。目前,“白茉莉”系列图书…  相似文献   

4.
1839年林则徐组织编撰《四洲志》期间首次提到"莎士比阿",应该说是莎士比亚在中国译介和传播的先声。莎士比亚文学在中国的翻译和文化传播研究,无疑为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关系的融合搭建了重要的平台。  相似文献   

5.
威尔斯被誉为科幻界的“莎士比亚”,我想除了他们都是英国杰出的作家外,主要是基于两人创作上的一些相似点:一是用作品揭露社会矛盾,抨击社会的罪恶。莎士比亚的《奥赛罗》揭露和批判资产阶级的极端利己主义,《麦克白》则揭示出个人野心的腐蚀作用;威尔斯  相似文献   

6.
呼亚玲 《兰台世界》2012,(19):69-70
梁实秋(1903—1987),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和翻译家,国内第一个研究英国莎士比亚著作的文学权威,自20世纪30年代起开始从事《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贡献卓越。一、深厚的文学造诣梁实秋生于北京,祖籍浙江余杭,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堂,求学期间他刻苦认真,博览群书,并开始尝试文学写作和翻译训练。清华学堂当时是一所留美预备学校,教育教学完全采用美国式的西方教育方法,因  相似文献   

7.
《莎士比亚传论》终于出版了,当我将样书捧到本书作者赵澧教授手上时,心中感到无比的骄傲。莎士比亚,这位16世纪末17世纪初的文坛巨人,对于中国读者是那么熟悉而又遥远。人们一遍遍地翻读他的作品,但关于他的生平,关于他的作品的创作背景,却知之甚少。这不可避免地影响了对他的作品的理解和接受。现在,由中国人写的《莎士比亚传论》出版了,现在,人人都可以同作者一起走近莎士比亚,探寻莎士比亚人生的踪迹。  相似文献   

8.
莎士比亚逝世后七年。他的戏剧全集由剧团同人筹款出版(1623)。卷首有同时代的剧作家班·琼森的一首热情洋溢的献诗,其中最为人传诵的警句是: 他不属于一个时期。而归于千秋万代。将近四个世纪过去了,历史证明,这可说是对于英国文艺复  相似文献   

9.
1616年3月25日,威廉.莎士比亚出生在英国沃里克郡斯特拉特福镇的一个绅士家庭。他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剧作家之一,作品达30部之多,但令人惋惜的是他的手稿一件都没有留存于世。英国国家档案馆现存有50多件关于他或他家人的档案文件,以及他以一个演员和商人的身份留下  相似文献   

10.
王文娟 《今传媒》2013,(11):5-7
随着信息经济的发展,我国出版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出版逐渐向数字出版转变,数字图书馆、网络出版系统开启了数字阅读时代。读者通过随身携带的手机、Ipad 等电子设备可以实现随时随处访问阅读。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其价值不仅在于弘扬优秀文化,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要,更是要通过出版行为,引导社会和大众的阅读方向。因此出版人要以独到的眼光、敏锐的思想分析出版行业的发展趋势,把握文化发展脉搏。当下中国,文化正在树立国际视野,坚持“走出去”战略,文化融合提升文化内涵,文化出版传播文化精髓。他身为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以丰富的出版经验剖析海外庞大的中文阅读市场,研究数字出版的新模式,为我国跨文化传播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同时他在数字出版产业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就是英国出版科技集团中国区副总裁康宁临。  相似文献   

11.
王佐良和周珏良主编的《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已于1994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在北京出版。这本书是五卷本英国文学史的最后一部,却最先出版。这本书是近年来我国出版的学术著作中较优秀的一部,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五卷本英国文学史凝聚了王佐良教授最后的心血。他为《英国二十世纪文学史》所写的“序”提出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国文学史模式这个重要问题。他主张要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写文学史,  相似文献   

12.
莎士比亚作为人文主义作家,在他的悲剧中,对美好的、理想的人性有充分的展示。 罗密欧与朱丽叶一见钟情,巨大的激情在一对少年的心里萌动,这既是感官的,又是理性的,是两者同时兼备的美妙的“谐和物”。在花园之夜一场,朱丽叶坐在绣楼窗前,心里思念着罗密欧;罗密欧在楼下倾听着朱丽叶吐露真情;  相似文献   

13.
郭群 《出版广角》2015,(16):18-19
2012年莫言荣膺诺贝尔文学奖,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作家,他的获奖为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推广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契机,为国外更好地了解中国及中国文化提供了渠道。同时也拉近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的距离,从而激励中国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能被世界所接受的文学作品。要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挖掘和培养出色的翻译人才、提升文本质量、采取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借助出版的力量等都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世界上的莎士比亚图书馆———摘自《书与人》1996年第6期李伟民自莎士比亚学成了一门“显学”以来,评论、研究的文章浩如烟海。莎士比亚文献的成倍增长,与莎士比亚图书馆、莎士比亚教学机构对莎学图书的采购不无关联,也说明读者对莎士比亚图书的需求量颇大。目前...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文化典籍大国,但远未成为文化典籍传播强国, “互联网+”时代为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提供了全新的思维模式.了解“互联网+”时代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的特点,继而探讨互联网对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带来的影响,析出“互联网+”时代中国文化典籍出版与对外传播策略,最大范围内实现对外传播效果,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以文化典籍为载体,传播中国文化价值观.  相似文献   

16.
袁微 《出版广角》2017,(21):54-56
莎士比亚的影响力已经遍及全世界,成为一个全球共同的文化符号与象征.莎士比亚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对世界经典文化的传承具有重要意义.《2018莎士比亚日历》以图文并茂的多模态体验、匠心独运的版式设计和诗意盎然的译文为世界经典文化的传播与普及树立了榜样.高雅的莎翁文化与艺术不再曲高和寡,而是融入了普通大众的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7.
数字人文作为一门计算机与人文学科交叉研究的新型学科,可以利用数字化的技术解决人文学科的问题,创新研究方法,丰富研究内容。为纪念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本文从数字人文的视角出发,运用文献计量与信息可视化的方法,对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的时空分布和传播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和内容挖掘,探究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的区域特色。研究结果表明:(1)莎学研究从空间上来看形成了以英国为中心的欧洲集群研究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洲集群研究,从时间来看可以分为3个阶段,1975年是其转折点;(2)莎学研究的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莎士比亚的作品研究以及作品反映的主题研究;(3)莎士比亚学术传播有着鲜明的区域特色和地方性,如英格兰的舞台表演与版本研究、美国的平等精神与数字人文等。本文作为数字人文应用的初步尝试,可以为莎士比亚学术传播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既是个重要的学术问题,也是个迫切的现实问题。中国文学出版国际传播的理想标志是,传播文本所蕴含的价值最终在交流互鉴中融合成为接受方文化乃至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价值认同是理想的国际传播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其实践路径是文学文本必须实现“审美传播”。作为具体操作手段,按国际出版市场规律办事,较多地选择国外版权代理商和接受方译者等“他者传播”做法,是在“坚持商业出版”这个大的经营理念下的合适选择。  相似文献   

19.
焦玥 《传媒》2023,(10):57-60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文化传播交流的主阵地,许多外国人加入到网红行列中来,外国留学生从他者角度展示中国文化,为中国文化传播发挥桥梁作用。本文以“老外克里斯”为例,以霍尔的文化理论为视角,分析外国网红在中国社交媒体平台上与中国受众的文化交流与传播活动,从而为我国提高跨文化传播效能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4月23日是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和英国作家莎士比亚的辞世纪念日。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