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省区影响因子—中国各省区科技发展趋势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亚茹 《情报科学》2001,19(10):1057-1060,1063
本文以1989-1998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量和引言量为评价依据,建立了省区影响因子,并以其为评价指标,给出10年来中国各省区科学发展趋势的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2.
省区影响因子——中国务省区科技发展趋势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亚茹 《情报科学》2002,20(1):74-77
本文以1989—1998年SCI收录中国科技论文量和引文量为评价依据,建立了省区影响因子,并以其为评价指标,对10年来中国各省区科学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党亚茹  彭丽娜 《科技管理研究》2012,32(20):81-84,152
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结合《中国科技统计年鉴》相关数据,以各省区科研机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进程指数为研究对象,对各省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分析。研究表明:各省区科技资源投入力度不同,科技产出、技术成果转化以及科技创新等也不尽相同,分布不均衡,呈现层级化。以期各省区能够正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朝着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提高科技资源配置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海洋科技投入、海洋科技产出和科技环境支撑能力三个方面构建了海洋科技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主成分分析法分别赋权,通过Kendall一致性检验和CRITIC组合赋权方法确定综合权重,对2006—2012年沿海省区海洋科技竞争力进行测度分析,结果表明:沿海省区海洋科技竞争力不断提升,各地区间增长不均衡状况更加突出;陆域科技环境支撑力是海洋科技竞争力的主导因素,但影响力呈下降趋势,而海洋科技投入、产出水平的影响力增强;将沿海省区海洋科技竞争力划分为四类,明确了自身定位及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我国西部民族省区林业科技工作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调查研究,阐述了林业科技自身规律与民族省区的特殊性,在调查研究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分析了省区科技文献资源收藏结构和投资结构的调整原则,提出省区科技文献合理布局的远期目标和近期实施方案,以及实现科技文献资源共享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7.
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法对中国汽车产业进行各省区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从2005-2010年的数据进行研究。通过从我国的东、中、西三大区域角度进行分析,得出东、中、西省区土地利用的综合效率存在明显差异,我国省区土地利用效率的平均综合效率水平一般,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的冗余的现象。使区域性的土地资源的利用在资源稀缺性的基础上更能符合国家关于土地资源集约型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省区科技竞争力评价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科技竞争力是竞争力中最重要的构成因素。评价科技竞争力有很多方法,本文尝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000年中国大陆各省、市、自治区的科技竞争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全国各地区科技竞争力差距甚大,且在部分省市科技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没有表现出一致性。  相似文献   

9.
王志刚  邱长波 《情报科学》2019,37(11):163-168
【目的/意义】获取中国大陆31个省区间合作论文的频次,分析合作网络的动态演化特征,为今后地区间的 科学合作政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过程】以SCI数据库收录的1999-2017年的中国数据为研究对象,将19年数据 分为四个阶段,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整个过程的演化特征。【结果/结论】任意两个省区之间基本都建立了 合作关系,但大多省区之间合作强度较弱,合作网络的不均衡问题仍然很明显。重要节点可以减弱地理位置对整 个网络的阻碍作用,推动整个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黄河流域作为中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研究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运用经济平稳增长模型测算2020—2050年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的经济最优增长率,模拟分析不同情景下各省区碳达峰的时间和水平,并探讨减排情景对区域碳排放公平性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减排情景有利于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进而促进实现碳达峰;②基准情景和自主减排情景下黄河流域相关省区未能实现2030碳达峰目标;提前达峰情景碳减排量最大;③减排情景能够提高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排放的公平性,且提前达峰情景的效果最佳,但碳排放的区域间不公平性问题仍然存在。为了尽早实现黄河流域相关省区碳达峰,应进一步强化政策导向,充分考虑区域差异,加强省区间合作,制定更加适宜的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1.
赵建安  郑宗强  曹植  姚建华 《资源科学》2016,38(9):1791-1800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水泥生产国,水泥生产碳排放量大。除因产能、产量规模差异形成省区间排放总量差异外,碳排放系数区域差异也影响着总排放量不同。本文以省区为单元,基于全国20个主要水泥生产省区的碳排放系数抽样调查基础数据,分析和比较了省区间水泥熟料工艺碳排放系数、熟料燃料碳排放系数、水泥工艺碳排放系数、水泥燃料碳排放系数及间接碳排放系数的空间差异,结合ArcGIS对各类碳排放系数的空间差异分布进行直观体现;并以生产线为对象分析省区间水泥生产碳排放系数存在空间差异的原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水泥熟料工艺碳排放系数在总体上呈现由西部、中部省区向东部省区递减的态势,差异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省区间水泥用石灰石品质的不同,即生料中石灰石的CaO含量起到基本决定作用,替代材料用量及CaO比例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熟料燃料碳排放系数总体分布格局是东部沿海省区相对较低,中西部省区较高,差异原因主要是各省区水泥生产线所用煤炭种类及低位发热值的差异。煤炭低位发热值较高的省区,燃料碳排放系数就越小;水泥工艺碳排放系数及燃料碳排放系数的总体格局是多数东部沿海省区相对较低,中西部多数省区相对较高。差异主要与水泥熟料比直接相关,熟料比越低则水泥碳排放系数亦越小;间接碳排放系数主要由大区电力生产碳排放系数所决定,但水泥生产线余热发电对间接碳排放系数亦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面向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约束,省区初始水权配置过程必须考虑水质对水量配置的叠加耦合制约,同时也要考虑用水效率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本文以政府强互惠(GSR)理论为基础,借鉴二维初始水权配置理念,基于耦合的视角,结合区间数理论,利用强互惠者政府方在省区初始水权配置系统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通过"奖优罚劣"的强互惠措施设计,将水质影响叠加耦合到水量配置,构建基于GSR理论的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模型。以太湖流域为例进行案例分析,获得不同约束情景和减排情形下的2020年太湖流域9种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方案,研究结果表明:①在相同用水效率约束情景下,在受到减排情形h=1,2,3的影响时,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增加,浙江省的配置区间量随着减排责任的减少而减少;②与仅考虑水量或用水效率约束的省区初始水量权的配置结果相比,将水质耦合到水量配置的影响是江苏省和上海市的初始水权配置区间量的折减,浙江省配置区间量的增加,以奖励浙江省的减排行为,同时,分情景分情形以区间数的形式给出省区初始水权量质耦合配置结果,更适应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推行股份制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重要途径,而在内陆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要比东南沿海省市困难得多。针对西部省区的特殊性,本文提出以下看法,算作一家之言仅供参考。一、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的制约因素在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必须突破或避开以下三个方面的制约,起码在起步时应该是这样。 (一)重型产业结构是制约西部省区推行股份制的首要因素能源、原材料等工业是西部省区的优势产业,而这些产业的显著特征是资金投入量大,投入产出期相对较长,近期效益低。在这些行业中推行股份制,势必遇到融资规模与近期效益之间的矛盾。近几年各地区的投资倾向表明,地方政府的资金投向都转向轻型产业,急功近利,更何况企业及个人投资偏好呢?事实上,重工业的远期得利规律是目前在该行业推行  相似文献   

14.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了中国30个省区2007年~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了技术边界 “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田辉  孙剑平 《软科学》2008,22(1):63-66,82
应用数据包络分析的两个模型C2R和C2GS2模型,结合联合国发展规划署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概念,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对我国31省区1999~2003年的公共政策有效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综合各省区在两个模型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分类,并针对不同类型提出提高政策效率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SPSS的中国各省区旅游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创新  马耀峰  高军 《软科学》2008,22(4):98-104
基于SPSS13.0社会科学统计软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的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进行区域旅游竞争力的定量分析。并按测评结果对各个省区进行了排序;进一步利用系统聚类法对评价单元进行差异性研究与聚类分析。研究显示:主成分分析法能成功实现非线性系统的降维,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和可行性;该评价模型能比较科学、合理地反映各省区旅游竞争力的实际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为了测度我国各省区科技物力资源效能的发展水平,以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通过构建科技物力资源效能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高技术产业科技物力资源的效能发展进行有效性分析,并绘制出效能发展有效性的雁行形态图,呈现我国各省区科技物力资源效能发展的现状。在此基础上进行松弛度分析,调整物力资源的投入,从而使各省区的科技物力资源效能达到目标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8.
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DEA方法测算中国30个省区2007—2011年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并分析了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我国省区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年均增长0.1%,这主要来源于技术效率的改善,而较多省区则出现技术边界"内陷"的现象;我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和东北省区的二氧化碳排放绩效较高,而中西部省区则较低,这主要是由技术进步的省际差异所致;通过二氧化碳排放绩效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能源强度对二氧化碳排放绩效的提高具有抑制作用,经济发展、产业结构优化以及对外开放对其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市场化程度的影响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顺泉 《科技管理研究》2006,26(6):38-39,54
通过对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科技创新实力状况指标体系进行分析,设置了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科技创新实力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西部地区各省区科技创新实力状况的因子分析评价模型,并应用该模型对我国西部地区各省区科技创新实力进行了合理的评价与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0.
郑立群 《资源科学》2012,34(11):2087-2096
研究如何基于国家整体的碳减排目标, 进行中国各省区碳减排责任的分摊, 以明确区域间“共同但有差别的责任”。从共摊成本分配问题的公平与效率角度出发, 对碳减排责任分摊进行了经济学分析。基于分配效率视角, 探讨了在分配总量固定的条件下, 利用投入导向的零和收益DEA(ZSG-DEA)模型进行碳减排责任分摊的可行性。在实证分析部分, 采取非期望产出作为投入法, 将碳排放量作为模型的投入, 将人口、能源耗费和GDP作为模型产出变量。依照我国2015年碳减排整体目标和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 进行了投入产出数据的预测。为了与ZSG-DEA模型进行对比, 首先建立了碳减排责任分摊的DEA BCC模型, 计算结果表明:仅有9个省区达到DEA有效, 需要对碳排放配额进行再分配。应用ZSG-DEA模型, 对我国30个省区的碳减排责任进行了再分配。通过两次迭代计算, 得出了达到统一DEA有效边界的分配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