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一化学新教材(苏教版必修一)专题4第一单元--含硫化合物的性质和应用中有关浓硫酸的特性(第91页)观察与思考中实验2:取2克蔗糖(C11H22O11)放人大试管中,加入约5 mL浓硫酸,迅速搅拌,然后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将玻璃导管的另一端插入盛有品红溶液的试管中,观察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2.
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学生实验中的铜和稀硝酸反应,按课本上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因烧瓶内空间大,空气多,生成的一氧化氮易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氮,所以在烧瓶内看到的是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而用排水法收集到的无色的一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相信是铜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而易误解为是二氧化氮溶于水生成的,易与铜和浓硝酸反应的现象产物混淆。经改变反应装置和实验方法,可以避免上述问题的出现。1实验装置将原实验装置中的圆底烧瓶改为小试管(以下简称试管)。2实验操作把试管配上带有导管的单孔橡胶塞,检查装置气密性。在试管里…  相似文献   

3.
蔗糖水解演示实验,常用稀硫酸作催化剂,将10%的蔗糖溶液水浴加热数分钟,然后将银氨溶液倒入上述水解液中,以观察银镜的生成。笔者认为按此操作难以得到银镜。经过多次试验将方法改进如下: 取10%的蔗糖溶液3 ml盛于试管中,滴入浓硫酸3滴,加热至沸,冷却后滴入20%的NaoH溶液12-15滴至溶液呈弱碱性(用PH试纸检验)。然后加入2 ml的银氨溶液,浸入70℃左右的热水中,即可产生均匀光亮的银镜。改进后的实验,所用时间短,成功率高,现象明显。实验体会: 1、蔗糖溶液的水解用浓硫酸代替稀硫酸作催化剂,直接加  相似文献   

4.
在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反应的演示实验中 ,往往只能得到黑褐色稠状物 ,难以形成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对此实验 ,笔者作了一些探讨 ,并作了改进 ,演示效果很好。现简单介绍如下 :1 实验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不能产生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碳的主要原因是 :蔗糖在脱水碳化反应中产生的热量不够 ,不足以使游离出来的碳中有部分进一步迅速被浓硫酸氧化成二氧化碳。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提高蔗糖与浓硫酸脱水碳化的反应温度。2 实验方法的改进选用 18× 180规格的试管作反应容器 ,往试管内加入约 5克的蔗糖固体 ,再用胶头滴管往蔗…  相似文献   

5.
一、实验操作把一条较长的光洁铜片或粗铜丝,插入盛有2ml左右的市售浓硫酸的试管中,使铜片部分浸入酸中,部分露置于酸外,加热,并用单孔胶塞将生成的气体导出,通入品红溶液中。二、指导学生观察以下现象:1.铜与浓硫酸在常温下不发生反应,在加热条件下反应。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材内容分析浓硫酸的脱水性实验出现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及《高中化学(必修二)》两部分。浓硫酸是常见的物质,浓硫酸的脱水和吸水性都很重要——有机反应中会应用到浓硫酸的脱水性、在干燥酸性气体中常常用到浓硫酸的吸水性,而且两种性质容易混淆。蔗糖碳化这个实验现象明显,可以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浓硫酸脱水性与吸水性的区别。原实验操作及现象:将20克蔗糖加入200m L烧杯中,再加入几滴蒸馏水,搅拌均  相似文献   

7.
在试管内加入1.8克溴化钠(或溴化钾)和0.76克二氧化锰,注入适量的浓硫酸使试管内药品浸湿,很快塞上带有导气管1的塞子,导气管1和导水管2都联接在烧瓶口的橡皮塞上,烧瓶内预先装满乙烯,导水管2(带有夹子)另一端插入盛有水的水槽中。  相似文献   

8.
一、实验原理: 浓硫酸与五氧化二磷共热,可使浓硫 酸脱水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易挥发, 从混合物中逸出。 二、实验过程: 1.在干燥的曲颈甑里放入5—10克五氧化二磷粉末,再加入5毫升浓硫酸(98%以上),甑出口处套一只试管. 2.微热片刻、试管内就有三氧化硫白色烟  相似文献   

9.
1 问题的提出 浓硫酸与铜反应的实验是中学化学教材中一个重要的演示实验.课本上该实验提供的方法是,先在试管里加入一小块铜片(约0.1g)和3 ml浓硫酸,用装有玻璃导管的单孔胶塞塞好,再用酒精灯给试管中的反应混合物加热,如图1所示.通过将产生的气体通入品红溶液(褪色),验证反应生成了SO2;反应完毕且冷却后通过将试管中的液体倒入少量水中(得蓝色溶液),验证反应生成了CuSO4.  相似文献   

10.
人教版初三《化学》课本中演示 [实验 5 - 4],用木炭粉还原氧化铜 ,笔者无论怎么把木炭研磨 ,取何种来源的氧化铜 ,实验效果都不好。虽然产生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 ,但试管内反应残留物仍呈黑色。后来试了活性炭及蔗糖被浓硫酸脱水后的炭来还原氧化铜 ,效果比木炭好一些 ,但仍不理想。最后 ,笔者选用高二学生实验做的《乙烯的制取和性质》所留下的乙醇被浓硫酸炭化所生成的碳来还原氧化铜 ,现象十分明显。试管中黑色混合物经加热后几乎全部变成红色。倒出红色残留物后 ,试管壁上还附着一层用毛刷难以刷掉的红膜。残留物经冷却后做导电实…  相似文献   

11.
1 实验装置1 1 仪器及用品大试管、小试管、分液漏斗、大广口瓶、大胶塞、试管架、铁架台、圆底烧瓶、石棉网、酒精灯。1 2 药品浓盐酸、浓硫酸、高锰酸钾、二氧化锰、氢氧化钠溶液、红纸。1 3 装置图图Ⅰ           图Ⅱ   2 实验步骤2 1 按图Ⅱ所示装置 ,在左边试管中加入约 1 0ml浓H2 SO4,中间试管装入干红纸 ,右边试管装入湿的红纸 ,用胶塞塞好。2 2 向大胶塞中的大试管内装入高锰酸钾。2 3 向广口瓶中注入 3cm~ 5cm深的NaOH溶液 ,并加入 2~ 3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连接好胶管 ,盖好带大试…  相似文献   

12.
初中化学演示浓硫酸的脱水性时,是用玻璃棒在纸上写字。但该实验需要一定的时间才有明显的现象。在高中化学讲到纤维素的水解时,有一个学生实验,其内容是把一小块脱脂棉或滤纸放入试管里,滴入几滴浓硫酸,用玻璃棒搅动使它变成糊状,再加2毫升水,放入水浴中  相似文献   

13.
一、实验步骤1.按附图安装好实验装置。在实验开始前,先在大试管中用排水法收集好一试管氧气,并用橡皮塞塞紧试管口备用。2.在平底烧瓶中收集一瓶 NO_2气体并用橡皮塞塞紧瓶口。这时可以观察到烧瓶内充满红棕色的 NO_2气体。此时气球处于自然松弛状态。3.用注射器将水注入平底烧瓶内,轻轻摇动平底烧瓶,烧瓶内的红棕色消失,NO_2气体变为 NO 气体。  相似文献   

14.
《考试周刊》2014,(A4):148-149
硫酸一节大奖赛课的设计中,突出以实验为主导的授课方式,重点是浓硫酸的三大特性,同时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浓硫酸的三大特性。这节课的最大亮点是精心设计了讲课中的几个实验,有引课实验教师演示潮湿的火柴被浓硫酸点着,性质实验在试管中放少量胆矾,并滴加少量浓H2SO4,浓硫酸与纸屑、棉花、木屑反应,铜与浓硫酸的反应,Fe、Al遇浓硫酸发生钝化。总结实验是蔗糖与浓硫酸的反应。使整堂课充满探究的气氛,每个浓硫酸性质都由简单的实验得出,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同时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相似文献   

15.
铜与稀硝酸反应制取NO实验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的提出:众所周知,铜与稀硝酸发生如下反应:3Cu 8HNO3稀=2NO↑ 3CuNO32 4H2O。从理论上讲,实验现象应为生成无色气体,在试管口遇到空气后变为红棕色。但现行教材中该实验直接在试管中进行,用塑料袋封住试管口,实验的真实现象却是实验操作中气体往往在液面上就变色(这是NO迅速跟封在试管中的氧气结合生成了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2NO O2=2NO2)。实验现象与理论反应无法吻合,给实验结论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必须对这一实验进行必要的创新研究与改进。要想清楚地观察到无色的NO气体的生成及无色变为红棕色的过程,关键是在产生NO气体前…  相似文献   

16.
鲁科版化学1(必修)模块中第3章第2节自然界中的元素--氮的循环中,有关"硝酸的氧化性"的性质实验,教材中的实验设计如下:实验2在2支试管中各放入1小块铜片,分别加入少量稀HNO3(4 mol/L)和浓HNO3(15 mol/L),立即用蘸有NaOH溶液的棉花封住试管口,观察试管中发生的现象:再将上述实验中的金属铜换成金属铁进行相同的实验,观察发生的现象.  相似文献   

17.
现行高中化学课本中介绍的浓硫酸氧化性及二氧化硫漂白性”演示实验,虽然很容易进行,但却存在一些缺点:  1实验在敞口的试管中进行,产生的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气体毒性较大,逸散到空气中易造成环境污染。  2加热铜丝与浓硫酸的混合物,反应过于激烈,常伴有黑色物质生成,影响对铜离子颜色的观察。  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以可控性和减少污染为目的,对此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一是可以避免二氧化硫逸出对环境造成污染;二是现象明显,便于观察,且操作上也不复杂。现介绍如下:  1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将…  相似文献   

18.
1.产生背景:在做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时,实验结束后,试管(或烧瓶)大多未清洗。2.原因:碘的蒸气有毒,能够剧烈地刺激人的口腔和鼻腔粘膜,吸入过多,则易中毒死亡。部分胆小、谨慎的学生怕出意外,故意省略了此步骤。3.引出的探究问题:能否把该实验器材做成永久的、安全的实验仪器?4.改进创新方法:将少量碘固体放入干净的细颈试管(或烧瓶)底部,用酒精喷灯将试管(或烧瓶)口的玻璃熔  相似文献   

19.
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能和血液卫的血红蛋白化合生成一种稳定的化合物,从而抑制了血液载送氧气的功能,造成人因缺氧而失去知觉,甚至死亡。为了师生的身体健康,和使实验效果明显,许多教师纷纷改进“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装置,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南开中学徐金波、崔玉林、杨延侠老师来稿,他们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步骤如下: 实验步骤: 1.在圆底烧瓶中加入适量浓硫酸;分液漏斗中加入甲酸;再把铜丝绕成螺形(增大接触面)后灼烧成氧比铜;B试管中加入适量澄清石灰水。然后按图组装好。  相似文献   

20.
课型:新授课教学目的:1.复习巩固稀硫酸的化学性质.2.使学生掌握浓硫酸的特性.3.使学生了解硫酸的应用.4.环保教育.教学重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难点。浓硫酸的强氧化性.教学用具:药品:浓硫酸、蔗糖、铜片、火柴、石蕊试液等.仪器:小烧杯、支管试管、玻璃棒、酒粕灯等.投影仪、投影胶片.教学方法:1.以实验为先导,通过演示实验和边讲边实验,给出性质,提出问题,启迪思维;2.注重知识以旧带新;3.通过练习巩固、提高.教学过程:[导入语]:硫酸是无机化学中重要的三强酸之一,同学们在初中已学习了它的部分知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