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王小波有一部分小说设定的时间是在未来社会,这些故事可以看作是“反面乌托邦”式的寓言。小说塑造了一群挣扎于模式化环境权力之中、且已经被扭曲与被规训的知识分子形象。小说通过对受困于权力主体的生存状态的展示表达了对此种人生境遇摆脱的渴望,由此也传达出了王小波对真正知识分子精神的呼唤。  相似文献   

2.
作为当代一位特立独行的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呈现着迥异的风格,被称为"时代系列"的小说表现了人,尤其是知识分子在不同时代背景下处于权力夹缝里的现实处境,这一系列的文本烙有福柯权力思想很深的印记。王小波的小说既展现了对权力规训的建构,也揭露了对反抗的消解。  相似文献   

3.
在王小波以知识分子为表现对象的小说中,权力对话语的规约是造成言说主体异化的重要原因,作家对话语管制的方式、流程、目的等加以"黑色幽默"式的揭示与批判,尽显真实与荒诞之间异名同质的关系.此外,对话语权和自由言说的渴求,也是王小波致力于主体救赎的途径和标志.  相似文献   

4.
《黄金时代》因为涉及到了性爱描写引起很多争议。本文试从如何看待文学中的性爱描写和性—权力—游戏这两个角度来分析王小波小说中性爱描写。着重分析王小波小说中通过性的"游戏"来揭示权力运作的形态。  相似文献   

5.
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构造了复杂的叙事结构,将现代知识分子王二的故事与古代知识分子李靖的故事并置,将小说人物王二的故事与王二写作《红拂夜奔》的故事以及作者王小波创作《红拂夜奔》一起放进文本,构建起三个叙事层次,创造出叙述者与被叙述者之间的多重互文性关系,极为复杂地以当代史破坏普通叙事中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淡漠与消耗:王小波小说中的“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中国当代文学中“一个孤零零的现象”,王小波小说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的质地。论文对王小波小说中的“性”进行分析,认为与通常在弗洛伊德“性解放”视阈中编织的“性”叙事不同,王小波小说中的“性”是在福柯“从性中解放”的意义上写出的,它关涉的是游戏、快感和主体的自由,它以其无目的“消耗”来反抗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以其对“虐恋”游戏的呈现来戏弄权力,揭示权力的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7.
通过解读王小波的小说《红拂夜奔》.认为王小波是“荒诞的屈原”,他以荒诞的形式沿续了屈原对信仰和知识分子自身责任的执着;沿续了鲁迅小说“吃人”的主题并有所拓展。从荒诞的城、荒诞的人两方面论述王小波如何用荒诞的形貌揭示真实的主题。  相似文献   

8.
王小波小说存在一种"追捕/逃亡"叙事模式.1."追捕/逃亡"叙事的逻辑构成是"智慧"与"权力"的摩擦,具体体现为人与人和人与环境之间的激烈冲突.2."追捕/逃亡"叙事的循环在于,逃亡者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形成一个永远无法逃逸的封闭之环.3."追捕/逃亡"叙事隐喻,知识分子明白注定会失败的情况下,仍然执著着地揭露出暴力和强权的荒谬,向专制和愚昧发动进攻.  相似文献   

9.
王小波是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个很特殊的作家,他的小说在中国大陆一度被严重误读。对于中国当代文坛而言,王小波的小说的一大贡献就是创造了独特的"狂欢小说"文体。这种文体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黑色幽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恶谑化语言、黑色幽默人物和异化的环境三个方面。他的小说是"解构与颠覆的喜剧"。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政治、性、笑三个方面对王小波与米兰·昆德拉的作品进行了比较。王小波把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政治荒诞放大给读者看,而昆德拉的小说大多指向特定的历史情境下人的存在;性在王小波作品中是政治和权力的折射,性描写方式客观冷静,使性回归自身,昆德拉笔下性总伴随着灵魂间的误解、隔膜、搏斗;在王小波那里笑来自于叙述者的幽默,在面对强大的荒谬时是可以倚仗的工具,在昆德拉笔下笑更为沉重,更显露出人的渺小,命运的无情和生存的荒谬。  相似文献   

11.
在王小波的《青铜时代》小说三部曲里,都出现了"城"或与"城"近似的意象。而在王小波的创造性写作中,"城"的意象已经不再仅仅单纯作为人物活动的地点,而是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隐喻的意味,寄寓了王小波作为小说作者的艺术理想。本文通过分析小说《万寿寺》中"城"的意象,解答以下三个问题:"城"在小说文本层面内的隐喻、"城"意象的现实指涉,以及"城"的意象与王小波的艺术理想之关系。  相似文献   

12.
批判精神是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重要组成,批判主题也是"五四"以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1940年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批判主题的作品很多,考察这些作品与"五四"同类题材作品的异同,无疑会对把握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流变有帮助。文章认为,小说中知识分子的启蒙立场表现出了不自觉的步步后撤,"后五四"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自信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也被逐渐瓦解。  相似文献   

13.
王小波笔下的"性"女性彻底改变了中国传统文本中的"贤妻良母、相夫教子"的形象,她们在时代的浪潮中"标新立异",且在福柯"快感、游戏以及个体的自由"的思想理念下,以"性"为追求自我的方式,作品呈现出她们在传统的权力控制、道德实践以及尊严被剥夺后各自的命运归宿。王小波想通过这样的表述来反对各种形式的压迫所形成的对女性的宰制,进而消解社会对女性的物化。这既显现了王小波对当时女性生存困境的怜悯及生存状态的反思,同时也是他对那个时代所呈现出的荒诞感的控诉。  相似文献   

14.
当王小波的小说在台湾获奖、在海外产生影响时,大陆文坛还在水波不兴;当王小波生前为出版他的小说费尽周章时,决没想到死后他小说的火爆畅销;当王小波的小说在读者那里畅谈不休,而“圈内(作家圈内、学术圈内)”大都还保持着沉默是金:不想王小波的逝去使自身膨胀、喷发为一个现象,王小波终于不再是仅以杂文而知名、却成为以“大器晚成”的“文坛外高手”被命名的一个小说家。王小波的小说终于崛起在其杂文之上,闯入学人视野、学术话语圈,满脸既庄重又神秘的坏笑,以致人们研究它的欲望也高涨了。  相似文献   

15.
王小波其人其文存在明显的"逃离"意象,表现为小说中逃离和生存中逃离。小说中逃离主要指小说人物的逃离和小说叙事的逃离;而生存中逃离则着重从其自由撰稿人身份来考察对体制的逃离,边缘处沉默则是对中心的逃离。逃离的起点是无趣,逃离的终点是诗意。在诗意放逐的时代,王小波更显现其可贵性。  相似文献   

16.
库切的小说《福》已成为后现代、后殖民语境中"逆写帝国"的经典。论文通过解读库切的小说文本阐释斯皮瓦克对于后殖民理性的批判,对于西方知识权力阶层为他者代言时必然隐含的话语权力的批判。理论文本与小说文本相互佐证、相互阐释,论文力图阐明《福》的主旨在于:面对被砍掉"舌头"的礼拜五们,那些在知识-权力话语场域被褫夺了言说权力的他者,那些在现代性历史进程和现实语境中遭受伤害的沉默者,面对礼拜五们残损的身体和难以磨灭的历史创伤和心理创伤,知识分子、历史书写者和作家如何才能承担起政治和伦理的社会责任。  相似文献   

17.
王小波在提及自己的文学师承时,盛赞法国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声称自己对小说的看法就是被<情人>固定下来的.<情人>充满诗意的语言、流动的韵律、精致的结构、适度的篇幅以及对小说创作完美化的追求,对王小波的小说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王小波的同性爱题材小说《似水柔情》,以身体哲学隐喻中国人生存的权力关系,既有非常强的现实指涉,也体现福柯等后现代哲学家的理论熏陶,是独具"中国特色"的同性爱题材小说文本。同时,王小波既持有文化批判立场,也存在文化逻辑的内在悖论,在"承认同性爱"与"以同性爱关系隐喻社会批判"中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尴尬。  相似文献   

19.
《宜宾学院学报》2015,(5):59-64
在阎连科小说中,"疾病"占有较大比重,小说中的疾病书写被赋予对民间苦难的表达、对人性的拷问、对现代化进程与对权力的质疑等社会现实隐喻功能。作者借疾病书写表达其对社会文化的理解与忧虑,对人文关怀的呼唤,彰显了他作为知识分子的负荷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小波走出沉默挤入话语圈的努力,其实就是退居边缘选择写作。对自身知识分子身份的确认和对知识分子的思考贯穿于他的杂文随笔创作中,他的杂文随笔是知识分子话语的表达,他在表达时实施的策略是发现“有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