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音希声”出自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其云.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摘自陈鼓应先生《老子注释及评价》。中华书局出版,1984年5月版第227页。注:本文《道德经》原文皆出此书。) “大音希声”历来为众多学者关注,但对其涵义的理解却各不相同,就其对“大音”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大音”是老子哲学的中心概念“道”。针对第四十一章中“建言”后的十二句说:“前六句是指  相似文献   

2.
爱听,却不是黑白琴键流淌的灵动音符,亦不是“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的禅宗之道,更不是惊涛拍案、千堆雪卷的天籁绝响。爱听,应是“于无声中闻惊雷”的寂静之音,是喧嚣中的淡泊之道,更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生命之歌。  相似文献   

3.
《老子》曾说:“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意思是说,成就和充盈到了“大”的境地.它就可能出现好像欠缺或空虚的形态:声音和物象“大”得超出了人们的视觉和听觉范围,也就听不到其音,看不到其形了。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理想中的好学校?笔者常常思考这个问题。老子在说到“道”的至高至极境界时,引用了“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说法,意思是:“宏大的音律听上去往往声响稀薄,宏大的气势景象似乎没有一定之形”。老子所谓的“大音”和“大象”,与道并列,是以器象来表征、喻示大道。这恰与“厚德载物”(出自《易经》),从不同的角度讲出了共同的道理和意向。以“厚德”载万物,  相似文献   

5.
史云霞 《现代语文》2009,(6):121-122
中国古代大哲学家老子曾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是说最完美的音乐是人们听不到的音乐自身;而“大象无形”,就是说最大的形象是人们看不见形迹的“道”。至美的乐音、至美的形象已经到了和自然融为一体的境界,反倒给人以无音、无形的感觉。老子在这句话中强调这种乐音、形象给人带来的实体之外的意蕴,留给.接受者无限的想象。我们可以将之理解为“留自”。书画家和诗人在创作作品时,通过虚留的空白,体现整体的意象和情调,从而产生空灵的美学效果,它以虚空传递丰盈,于不著一划中表达着无尽的韵味,在一种几乎“无”的状态中达到了高境界的“有”。如南宋画家马致远在构图上采用的“以小变大”的一角山水,在构图上大胆取舍,  相似文献   

6.
《老子》认为“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当人们一再诟病老子的“小国寡民”时,恰恰忘记了老子之“道”那种难以被“下士”们所体认的特性,因而就往往忽略了其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甚至“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等等话语中所蕴含的极其伟大超越的智慧。  相似文献   

7.
俗语云:“百无一用是书生。”“书生”真的是百无一用吗?非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无用乃大用也。从根本上讲,要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落实语文教育的科学发展观,从而实现语文的有效教学,语文教师就必须做真正的读书人。  相似文献   

8.
一、道:庄子美学思想的核心庄子的美学是真正的艺术哲学。“道”作为他哲学思想的核心,同时也是他美学思想的核心。“道”的原义是道路。首先把“道”引入哲学领域,用它表示宇宙本体的是老子。老子曾用“恍惚”、“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其中有物”“其中有精”来界定“道”的形态,以致引起人们理解上的不同。不过,有一点是十分清楚的,这就是“道”的自然无为,先天地生,为万物母,无为而无所不为。从这里生发开去,老子产生了无为而无不为的政治观,素朴、少私寡欲的人生观以及“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文艺思想。这充分表现了他对社会、人生、文艺的主观体验,它表明关键在于人自身的作用。庄子深受老子影响,不过他不重视“道”的存在形态,而是著力领悟“道”自然无为的精神。《大宗师》论“道”,有一段很重要的话:“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  相似文献   

9.
“朝闻道,夕死可矣”这句话中“道”指的是儒家的“仁义之道”,“死”是动词的为动用法,意思是“为……而死”。懂得了仁义的道理,就应该用自己的一生去实践它,有时为了捍卫之,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是孔子的道德价值观,这就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所包含的深刻的内涵。孔子的“杀身以成仁”、孟子的“舍生而取义”正是“朝闻道,夕死可矣”一句话的最佳注脚。  相似文献   

10.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一”老子这话是说,至高的形象是看不见的.至大的声音是听不到的这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呢?老于哲学的中心思想是“道”。“道”,是无形无象、不可名状的本体,但就是这无形无象的“道”,产生了宇宙万物,这也就是说,在无形的“道’冲,包含着无穷的有形的万事万物。“道”所具有的根本特性不是别的,正是“无为而无不为”,“道”就像大自然那样,并没有有意识地要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包却在无形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反过来说,人不能凭感官去认识“道”,只能感觉到万事万物,但是在感觉万事万物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老子》上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在文学作品中,这种要义表现得更加明显。林海音的《爸爸的花儿落了》和朱自清的《背影》是两篇非常经典的文章,字里行间流淌出深深的父爱之情。  相似文献   

12.
张小武 《教育》2012,(10):41-42
温婉而谦和,沉静而睿智,一脸暖暖的笑容便有了令人亲近的感觉。她,便是全国优秀教师、常熟市石梅小学校长顾泳。《老子》说:“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性情温柔的她将“刚”隐于“柔”中,于自然质朴中追求“大爱无痕”的教育境界,阐释高尚审美情趣的人生态度。  相似文献   

13.
空白是一种艺术,它能创造出一种“无画处皆是妙境”的艺术境界,给人以美的享受。无论是老庄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的“不可言传”之妙境,还是中国戏剧的“虚拟”,武术表演中的“亮相”,音乐中的“休止符”,泼墨山水画中的“飞白”……这些空白都令人遐想,无不构成一种独特的美。真可谓“万象皆由空出”。没有空白就没有艺术,一切艺术都体现着空白之美意,  相似文献   

14.
容格的集体无意识理论来源于弗洛伊德的 (个体 )无意识理论 ,其特点可以用“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和“至人无功”三个词来加以形象化的概括。以原型为关联点 ,揭示文本的“互文性”意义 ,是集体无意识理论在神话—原型批评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5.
<正> 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提出了教师的三大任务,具有能担任三大任务的能力的人,就具备了为人师的资格。他还指出:“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这就是说,做教师的必须闻道在先。凡是做教师的就应该以“师”为职,以传“道”为任,而传“道”是教师的首要职责。韩愈还用“德”来作为衡量教师的标准,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就是说,做教师的首先要加强自我修养,只有使自己具有高尚的  相似文献   

16.
道家“大音希声”的美学思想,因其所体现的朴素、自然、清静之道,可谓之民间歌曲“神”之所在,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绕不开的一个美学思想,并贯穿于中国音乐的发展之中,是民间歌曲之筋脉。从“大音希声”出发,剖析民歌中所特有的质朴与审美意蕴。最终论证民歌是“以天合天”,从而契合了“希声”最本质的“大音”。  相似文献   

17.
《阅读与鉴赏》2002,(9):69-70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孟子曰:"若所行似善而非善,毋宁不为;若所行似恶而非恶,毋宁为之."匆匆的人生路途,匆匆的行路脚步,匆匆的心灵选择.在这匆匆之间,又应点燃一盏怎样的心灯?  相似文献   

18.
“大音希声”语出《老子》四十一章。“大音”指的是“道”,亦谓合乎“道”之特征的音乐,也可理解为音乐的内宇宙或深层意韵。它虽以无声之“道”否定人为有声之乐,其意义消极,但所蕴涵的深刻的辩证法与合理的美学因素,能够启迪人们探索“音声”之道,进行所有的艺术创新,从而感染人、启迪人。  相似文献   

19.
《老子》一书中“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两命题,不仅仅是老子辩证法的体现,而且蕴含了颇有深意的美学韵味。本文从释义的角度出发,分别探寻了“音”“声”及“大音希声”在《老子》中的本意,进而剖析了“音声相和”与“大音希声”的音乐美学思想:单调的、无节奏的是“声”,复杂的、有节奏的是“音”0“大音”即合道之音,“希声”即不是单调的声音。“音声相和”和“大音希声”这两个命题构成了老子音乐美学的思想。老子从哲学的高度对中国古代的音乐美学思想加以集中地阐述,对后世的音乐美学思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太深重的苦难难以表述,太饱满的感情无法言说。1978,我们从科技工作者无语的泪水中,饱含沧桑的眼神中,看到了他们对未来科技发展的美好期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