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沙伟 《湖南档案》2013,(7):16-20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2.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是群众中的异类,也是作家中的异类。他离群索居,不仅对社会、政治和文学圈子,对自己亦保持相当的距离。在自传《青春》中,他以充满自我嘲讽的语气,以第三人称和现在时态回忆往事,并自创了一个词“autrebiography”来形容这种文体,以区别于“auttobiography”(自传)——“autre”是一个法文词,有“另外”或“他者”之意。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主席和著名国画大师齐白石老人既是同乡,又是忘年之交。主席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今年是他老人家诞辰120周年。白石老人诞辰于1864年1月1日,主席比他小29岁。两位都出生在湖南湘潭,一位出生在湘潭的白石铺,一位出生在湘潭的韶山冲,两地仅相距45公里。两位都叫“石头”,主席乳名石三,老人名为白石。两位都为“阿芝”,主席原名毛润芝,老人原名齐纯芝。两位都是湖湘巨子,一位是一代伟人、共和国缔造者,一位是世界文化名人、画坛巨匠。两人互相尊敬、互相关心,结下了深厚情谊,并留下来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相似文献   

4.
张强 《记者摇篮》2005,(7):26-26,47
无可否认的是.在现实中“学术”的不被理解是广泛存在的事实。在人们眼中“学术”常常是晦涩难懂的“异物”,学者也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异类”.学术著作也就成了无人能懂的“天书”。但是学术著作的出版又是文化积累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作为一个出版人.我们更着重于从学术著作的市场定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因而需要准确深刻地理解“学术”的内涵与外延、性质与功能等等基本问题。惟有如此,才有可能做好学术著作的出版发行工作。  相似文献   

5.
学界     
张五常大概是近年最热门的经济学家了,这不仅表现在他的论著和演讲的广受欢迎,也不仅因为他与汪丁丁等经济学家的激烈的学术争论,而且影响到许多著名的学术和大众传媒平台上愈演愈烈的所谓“拥张”(五常)派与“反张”派之争。  相似文献   

6.
何进川 《兰台世界》2014,(5):130-131
张拭是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在学术地位上张拭与朱熹并称“张朱”。张拭书院林立的宋代,为书院教育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他不仅在岳麓书院亲力亲为的执教数年,还在长沙创办了城南书院,堪称“名于一世”的书院教育家,  相似文献   

7.
异类的清醒     
最近,“中国崩溃论”在西方广为蔓延,其影响之大,替代了原来“中国威胁论”的位置。一会儿是“威胁”,一会儿又是“崩溃”,中国始终没有摆脱被一些势力当成异类的命运。所以,中国人必须看清自己作为异类的处境和前景。 对于西方富人俱乐部的会员们来说,中国当然是个异类。它在  相似文献   

8.
在强调政治人物一定要“温良恭俭让”的台湾,蔡正元是个异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强犀得像个小太保”。这位另类的国民党“立委”,近日不仅成为台北市长参选人连胜文团队的竞选总干事,  相似文献   

9.
清代目录学领域的卓越代表人物-章学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亚敏 《图书馆论坛》2003,23(3):145-146
章学诚是清代著名的史学家、目录学家,毕生致力于讲学、著述和纂修史志。他以“经世致用”作为治学准则,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从理论到方法全面发展了我国古代目录学说。他提出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为目录学宗旨,以及“以书类人”、“互著与别裁”、“韵编与索引”诸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总结。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湘潭大学是具有红色基因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湘潭大学出版社是红色文化出版领域中坚定的一员。文章从弘扬湖南红色文化的必要性、地方性意义、整体性价值出发,以湘潭大学出版社为例,系统分析该社树立弘扬红色文化大局观、打造红色学术品牌、讲好中国红色故事的具体实践,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培根铸魂育新人、特色学术品牌凝聚专业出版力量、讲好红色故事创新文化传播渠道,提出地方大学出版社做好弘扬红色文化工作的经验启示。  相似文献   

11.
冯小刚和他的电影在业界一直都可算得上是于个“异类”。除开他相当独特的聪明人调侃讥讽的个人风格之外,在这个功利的时代争相标榜自己的“艺术”和“化”的时候,冯小刚大概是唯一一个高举商业电影大旗,以票房为直接口号的中国电影导演。  相似文献   

12.
芬兰著名媒介理论家尤西·帕里卡(Jussi Parikka)是丹麦奥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数字美学与文化专业的教授、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温彻斯特艺术学院及布拉格表演艺术学院(FAMU)客座教授,2021年当选为欧洲学术委员。其代表作为《媒介考古学》(中文版2018年出版)。他质疑媒介历史、技术发展及其与社会的关系,反对人与机器之间二元对立的传统理解,认为媒介是一种超越社会语境、具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独立力量”。在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交流中,围绕尤西·帕里卡教授新锐的研究议题,笔者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对其进行了学术访谈,试图深度挖掘其在媒介物质性研究中较为“激进”的技术理论取向,以及他对中国本土化实践的见解。谈及中国本土媒介考古研究,尤西·帕里卡教授阐释了其著名的“媒介生态三部曲”的逻辑关联,认为这些作品都在集中探讨一个突出问题:为什么我们对数字文化的理解和数字文化的物质性被媒介生态渗透得如此之深?他认为中国学术有巨大的潜力。同时,他列举了“媒介考古实验室”这样一个隐喻密集传播的有趣案例,主张用艺术工作和策展工作等“理论”之外的方式思考。  相似文献   

13.
20 0 1年 1 1月 2 4-2 7日 ,全国“WTO背景下中国新闻传播的走势”学术研讨会在湘潭大学国际学术报告厅召开。国家社科规划办和中国社科院新闻研究所、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华中师大、湖南师大、湖北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湘潭大学的专家学者 40余人  相似文献   

14.
吴赟  闫薇 《出版发行研究》2023,(6):96-105+19
作为著名的文献学家和出版家,杨家骆先生较早提出了“出版学”“编辑学”学术构想,他的一系列学术思想贯穿于其整个文献编纂事业中。他所展现出的建构知识系统、促进知识流动的思想和能力具有超越时代的价值。其学术思想在与知识有关的多个维度上得到集中体现:他搭建分类框架,建构知识系统;立志整理国故,进行知识管理;重视文化交流,促进知识传播,在知识建构、管理、传播等层面均作出重要贡献。建构流动的知识系统,是杨家骆学术思想的核心精髓。通过将杨家骆与同时代其他文献学家、出版家进行比照,能够对其学术思想体系形成更为深刻的认知。  相似文献   

15.
此处的“图书馆学‘理论会’”是指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会的图书馆学理论专业委员会,笔者在九十年代初开始参加理论会的会议,直到这次在湘潭大学有幸受邀参加理论会,颇感图书馆学理论重又受到关注,而且受到青年学人的关注和喜爱,颇感鼓舞,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系统工程专家。1983年,他从中年地理工作者浦汉昕的《地球表层的系统与进化》一文中所用“地球表层”一词受到启发,开始从系统科学角度对地球表层学进行深入研究。1986年,在“第二届全国天、地、生学术讨论会”上,钱老正式提出“地理科学”这一划时代的概念。他认为“地理科学”作为科学技术的一个大部门,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文艺理论九大部门并行构成十大科学技术部门。  相似文献   

17.
钱振新同志在“章学诚的‘考辨’思想及其文化意义”一文中指出:“章学诚的目录学思想代表了乾嘉学术的一个重要学派,他是由于对文化学术史起了总结性的作用而成为传统目录学的一位著名代表,是由传统目录学向近代目录学进展的先驱人物。他的目录学理论集中形成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思想体系。”这一观点不仅对章学诚在我国目录学史上的地位进行了高度概括,而且对章氏的目录学思想体系之精华予以科学  相似文献   

18.
江山 《新世纪图书馆》2013,73(1):78-80,10
喻友信是近代著名的图书馆学家,他在法学图书馆、法学索引、图书馆法规、图书馆管理以及图书馆学术译介等方面成就卓著.直到今天,他在图书馆学术上的理论与译介活动还有着积极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出《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笔者走访了上海多家音像制品店,发现含有恐怖灵异内容的音像制品仍有出售。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与这些音像制品店抱着“冤魂厉鬼”音像制品不放的行径相对应的,是一些媒体和社会上对于新闻出版总署“恐怖灵异类”清剿令进行歪曲解读的声调,有些出版管理部门也出现了“查禁标准难界定”声音。  相似文献   

20.
列奥纳多·达·芬奇是文艺复兴时期伟大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他将艺术、科学、技术和想象力融为一体。他的笔记不仅是有史以来对好奇心难以超越的纪录,而且是激动人心的指南。本书以列奥纳多·达·芬奇令人震惊的7200页笔记,以及关于他的生平和作品的新发现为基础,用电影般的叙事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提醒我们:不应止于吸收知识,更要去质疑,要充满想象力,敢于不同凡“想”,就像任何时代的“异类”天才和创新者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