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教科书第40~41页。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组第几个”、“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个”等方式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3.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相似文献   

2.
教学内容分析: “认识前后”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的开篇内容。本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前后、上下与左右。这些内容是“图形与位置”的启蒙知识,也是学生在生活中辨认方向的基础知识。为让学生直观地认识物体间的前后相对位置关系,教材借助“森林运动会”这一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学习用“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最后的数学故事又是理解“前后”很好的素材。  相似文献   

3.
六年级(下册)第54页的例1,及随后的“练一练”,完成练习十二第1、2题。 【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观察物体》属空间与图形领域,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安排了三个阶段教学内容:二年级(上册)第十单元,使学生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及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使学生经历探索物体与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能初步确定物体的位置,在探索物体和图形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中,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5.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本课内容主要是从方向和距离两个方面确定物体所处的位置.联系已有的方向经验.应用度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以及比例尺的知识.进一步了解方向,体会距离,发展空间观念。那么,以前所学的用“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这八个方向确定物体的位置.这只是定性的描述.此时物体所处的位置是模糊的.不具备数学上的对物体所处位置进行定量描述的“量化”要求。  相似文献   

6.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56—57页。 教材简析:这部分内容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用“第几排第几个”以及类似的表达方式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教材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和喜爱的现实场景为题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在猜一猜、说一说、找一找、摆一摆等丰富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确定位置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17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定,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8.
教学内容: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信息窗2“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北偏东(西)、南偏东(西)的含义,会用方向和距离描述物体的位置,能够看懂简单的平面图。  相似文献   

9.
苏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确定位置体系中最后一部分内容,学生先前经历了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用第几排第几个描述物体的所在位置,用方向词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的所在方向和行走路线,用数对确定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等四次“位置确定”,其知识结构在学生思维中已经形成一定的经验体系,因此本单元的教学是将学生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拓展,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换,通过观测点、方向、角度、距离等共同参与描述二维空间中某一位置点的位置,使得学生的空间观念、思维体系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提升。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二年级(上册)第56~57页。教学目标1.在具体情境中学会用"第几排第几个"、"第几层第几号"等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中的相对位置,能初步根据平面位置确定物体。  相似文献   

11.
张敏 《贵州教育》2013,(8):31-34
《用数对确定位置》是苏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15页的教学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在一年级学习了用"第几"来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的时候又学习了用类似"第几排第几个"的方式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初步具备了用有序数来表示物体位置的经验。本课时的教学正是基于前面学生已有认识基础和活动经验上的进一步提升,引导学生学会用抽象的数对来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同时也为学生奠定第三学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笔者执教这一课时,通过具体情境中多样化的  相似文献   

12.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实验教材人教版第三册第67页。 教学目标:1.通过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物体的不同形状,初步体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通过观察多种不同的物体,让学生体会观察物体的方法,会正确地判断观察者的位置。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建立三维空间概念,体验方位知识,培养识图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发展空间想像能力,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相似文献   

13.
教材简析 “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是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  相似文献   

14.
本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教学内容。它是建立在一年级(上册)学习用一个“第几”描述物体在直线上的位置,以及二年级(上册)学习用两个“第几”表示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的基础上的。本单元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使原来凭生活经验描述位置上升到用数学方法确定位置,从而发展数学思考,培养空间观念。两道例题把教学内容分成两段编排。第一段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认识“列”、“行”的含义,知道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一般规则,  相似文献   

15.
刘华 《数学教学》2008,(1):15-17
日前,听取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以下简称为“苏教版”)新课标教材《数学·必修2》第1章“立体几何初步”第2节“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第3小节的“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笔者从一些不同的角度审视这个课题的“数’与“学”,并对授课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一些反思与调整,之后,又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尝试,得到的最大感受是在新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亟需改进原有的“以习题为中一心’的教学范式,建立起“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范式.本文试图以“直线与平面的位置关系”这一课题为例,对这一改进的教学范式谈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4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 能力目标:通过确定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并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李素霞 《考试周刊》2014,(75):66-67
<正>对五年级学生来说,学习"用数对确定位置"是比较顺当的事情,因为他们从一年级开始就学习了用"第几"描述物体在某个方向上的位置,到二年级又学习了用"第几排第几个"这样的方式描述物体在平面上的位置。而且,学生从生活中知道了一些关于确定位置的事实性知识,积累了用"序数"表示物体位置的初步经验。按理说,这样的内容教学起来应该是极其顺畅的,可是在我听过的几节课中,教学并不顺利。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基  相似文献   

18.
唐瑛 《江苏教育》2000,(1):37-37
培养初步空间观念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指出:“使学生逐步形成简单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的表象,能够识别所学的几何形体,并能概括几何形体的名称,再现它们的表象,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为了达到以上要求,我在教学中着重抓了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一、教材分析“位置与方向”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所安排的教学内容,此前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确定位置的经验,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描述物体位置的方法,并掌握了用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要素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能够描述较大空间范围内物体的位置,并综合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  相似文献   

20.
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安排的“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要求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或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学习内容的学习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同时,为第三学段“图形与坐标”的学习打下基础。本案例中的问题情境,趣味性和有效性强,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作用处理协调,不但展示出数学课的简洁美和逻辑美,还放射出浓郁的“数学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