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教育需要欣赏,同时也需要惩戒。但教育需要的是一种充满艺术性、人性化的善意、关爱、适度、有效的科学的"绿意惩戒"。爱是永恒的教育主题,润物无声,是教育的最佳方式,教育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绿意惩戒"要以爱为前提,创设情景让孩子体验、反思、悔悟。无论"赏识教育"还是"惩戒教育",教育本身都是一门"爱的艺术"。因此,衡量一  相似文献   

2.
王淦生 《教育》2012,(25):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事先已经做出了相  相似文献   

3.
随着一桩桩教育极端事件的曝光,教育惩戒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如何使教育惩戒走上正当路径?这既需要明晰惩戒的本意,又需要讲究惩戒之道。鉴于此,本刊第9期刊发了一组文章:教育中的惩罚专题从理论上分析了教育惩戒的合理性与重要性,并结合马卡连柯的教育思想阐明了惩戒在教育实践中容易出现的偏差;一家之言中《教师惩戒之恶源于何处?》一文则对教育惩戒规制进行了探讨。8月24日,《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发布,批评权赫然列在第十六条。原以为,该说的都说了,这一话题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在走访中,我越来越觉得,这一问题远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所以,这一期,接着上期的惩戒话题,就着第十六条,再说一说。  相似文献   

4.
美国教育惩戒权的实施经历了从"零容忍"教育惩戒向"恢复性"教育惩戒的转变:"零容忍"教育惩戒凸显了"犯罪—惩罚"的教育惩戒理念,通过惩罚的威慑力来降低失范行为的发生;而"恢复性"教育惩戒则关注失范行为所造成的伤害,强调多方主体间共同协商来修复伤害,最终培养学生"为他人负责"的责任意识和道德品格。两种教育惩戒的理念思维迥异,但具有目的价值上的一致性,均为教育惩戒权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教育惩戒权立法的启示:应将"零容忍"与"恢复性"教育惩戒相融合,妥善地把握"零容忍"教育惩戒的边界,在"恢复性"教育惩戒中重视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5.
作为对学生越轨行为的规治手段,“教育惩戒”源于学界对体罚、惩罚现象的批判。伴随教育惩戒的权力失落与呼吁回归,其发展经历了戒尺文化阶段、人道主义阶段、全面抵制阶段,到目前的立德树人阶段。这一历程不仅受制于社会进步和先进教育思潮的作用,历史发展和社会结构变迁也成为教育惩戒权失落与回归的浓厚底色。如今,教育部已出台《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纲要并正式施行,学界也从心理学、伦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教育惩戒的价值性和必要性进行论证,但教育惩戒仍缺乏实践土壤,面临惩戒手段失当、惩戒程度失准、惩戒对象失变和惩戒干预失重等多重困境。而要促使“惩戒”向“教育惩戒”转变,真正实现为教育而惩戒,使惩戒遵守教育目的和教育规律,需要促进教育惩戒的合法化、加强教育惩戒的合目的性、规制教育惩戒的合伦理性、追求教育惩戒的艺术性。这些或将成为教育惩戒落地生根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6.
"教育惩戒"的上位概念是"行政惩戒",研究行政惩戒是研究教育惩戒概念的必要前提。文献研究发现,"教育惩戒"的概念构成主要包含八个要素,未来的理论研究和立法规定应当从这些方面对"教育惩戒"进行合理界定。教育惩戒与管教、体罚(变相体罚)、训诫、申诫具有显著区别,立法上应详加区分。未来教育立法应当规定教育惩戒的概念、类型、设定,以及适用原则、适用程序、救济途径、"失范行为"构成要件等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教育惩戒制度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教育惩戒虽然是一种特别的教育,但惩戒手段需慎重,要把握好一个"度":一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讲究艺术、技巧,因人施惩。惩戒学生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注意根据受  相似文献   

8.
教育惩戒是教育领域长期关注和备受争议的问题,教育惩戒“惧用”与“滥用”现象频发。教育部对此作出立法保障,但教育惩戒的有效实施不仅需要法律支持,更要确保实施过程中的人文关怀。关怀教育理论构建了充满关怀和爱的教育新模式:重视学生情感历程,提倡建立师生间的关怀关系。为解决教育惩戒难题,可从关怀教育理论视角出发,把握教育惩戒“以双向互动为形式、以关心为情感纽带、以育人为最终目的”的关怀性内涵;明确教育惩戒互动性、连续性、情境性、情理交融性的特征;探索实施关怀型教育惩戒的路径:教师应树立关怀型教育惩戒理念,师生需共建关怀型师生关系,社会、学校、家庭要协同共助教育惩戒落实。  相似文献   

9.
惩戒首先是一种外部刺激,在学生回避它而使其需要得以满足时成为激发行为动机的一种负诱因;作为负诱因的惩戒通过影响需要、动机、态度这些机体内部变量对学生发挥着教育作用;惩戒并非一种不可或缺的教育手段;惩戒的性质由其所承载的教育理念所决定。  相似文献   

10.
青岛首次提出"惩戒权"后,引发各方热议,这意味着惩戒权从滥施、缺施的状况逐步走向了合理与规范,从心理、法理及教育角度出发都具备极强的现实意义。面对惩戒权公布之后所带来的诸多"隐患",人们关注的焦点集中在惩戒权"度"的把握、"监督者"身份的落实及教育目标的达成。因此,出台惩戒标准细则,明确惩戒范围和方式;保证惩戒的公开性,建立互通的监督体系;加强教师道德建设,提升教师惩戒能力,是推进"惩戒权"实践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1.
吴娟 《中学教学参考》2009,(36):F0003-F0003
长期以来,惩戒教育备受争议。有教育专家认为,没有惩戒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也有观点认为,惩戒学生是教育和教师的黔驴技穷。惩戒教育在我国源远流长,在古代,老师都有一把戒尺。有人认为,戒尺的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是儆戒、警示,所以戒尺的形式不可缺;第二是尺度和方式,正是教育心理学需要研究的警戒标准。  相似文献   

12.
在学校教育中,惩戒随处可见.学校场域中的惩戒在本质上是一种教育手段,它以培育“善念”和塑造德性为目的.精准惩戒是指精准的教育惩戒,它除了具有教育惩戒的一般属性以外,还包含三重意蕴,即实现“灵魂转向”、彰显教育正义和传导教育温度.实现精准惩戒的基本路径(原则)为建立师生“惩戒共同体”、找准学生品德“最近发展区”、顺依天性觅蹊径.在此原则下,情理交融的劝诫智慧、易损的自尊与良好的“弹性”、明辨“真恶”并顺性惩戒是实现精准惩戒的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正>一、原因分析案例中最大的矛盾点:数学老师的做法是教育惩戒还是体罚。《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对教育惩戒的定义明确告诉我们,教育惩戒不是体罚,而是一种教育方式。《规则》强调了教育惩戒的育人属性,指明了教育惩戒权是学校、教师行使教育权、管理权、评价权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4.
一、问题的提出近些年来随着主体性教育的提出,以及尊重教育、赏识教育的兴起,重表扬轻批评、重奖励轻惩戒成为教育的主流思想,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反对教育惩戒,有人更提出了"无批评、无惩戒教育"。教育真的不再需要惩戒了吗?二、何为教育惩戒"惩戒",即通过对不合规范行为施与否定性制裁,从而避免其再次发生,以促进合规范行为的产生和巩固。"教育惩戒"是学校和教师依法对学生违反学校校纪校规的行为进行惩戒。它是维持学校教育  相似文献   

15.
王淦生 《教育》2012,(9):38-39
“惩戒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必要的形式,因为它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必须将“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区别开来。“惩戒教育”与“体罚学生”,其实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惩戒教育”具备的两个前提是:第一,它的出发点是尊重学生的人格;第二,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随着“赏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具体表现被广为推广,“惩戒教育”日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甚至到了谈“罚”色变的地步。本文结合学生的现状,从需不需要“惩戒教育”、如何理解“惩戒教育”、怎样实施“惩戒教育”三个方面,谈了一些看法与认识。  相似文献   

17.
与正面教育一样,惩戒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多维困境中的教育惩戒,需要坚持"法-理-情"立法逻辑与"情-理-法"实践诉求相统一,做到情理法三尽,确保教育惩戒合情、合理、合法,以回应社会的道德期待与公众的伦理要求,实现有温度、有精度、有力度的教育惩戒.  相似文献   

18.
《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教育惩戒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使教师的管理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从一线班主任理解和执行教育惩戒的角度出发,依据教育惩戒的教育性原则、合法性原则和适当性原则构建班级管理中的教育惩戒实施模型,破解困扰班主任不愿管、不敢管、不会管的难题,帮助班主任用好教育惩戒这把"戒尺",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实现惩戒的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9.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对何谓适度并未作出清晰界定。因此,班主任批评教育学生时容易将惩戒越界为体罚,同时,因为缺乏评价标准,涉及惩罚学生的事件往往成为舆论热点。2014年底,湖南省娄底卫校某班主任因惩罚学生而引发的"嗑瓜子事件",迅速成为网络热点,再次证明了规制教师教育惩戒权的必要性。应在坚持反对体罚的前提下,厘定"教育惩戒"与"变相体罚"两个概念的关系,并对教育惩戒权行使作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20.
当前教育惩戒研究承认一个共识,即应当依法实施教育惩戒,但由于对“依法实施”存在不同的解释可能,所以仅此尚不足以准确把握法律与教育惩戒的关系。一种可能的解释是,教育惩戒乃职权法定活动,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就是由法律决定教育惩戒的相关内容。另一种解释是,教育惩戒乃章程自治活动,依法实施教育惩戒仅仅是要求由法律设定教育惩戒的边界。究竟应采取何种解释,取决于对教育惩戒法律性质的认定。根据相关法律与规章规定,教育惩戒与开除学籍等纪律处分不同,它是教育教学行为的特定形式,在法律性质上属于社团中的私法自治行为,因而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应当对应章程自治而非职权法定模式。依法实施教育惩戒,应秉持以法为界实施章程自治的基本理念,重视学校章程等文件在设定教育惩戒事项上的自主性,警惕过度强调立法细化和法律解释的思维立场,拒绝仿照行政法直接适用比例原则、正当程序原则等原理内容,以实现国家强制与学校自治间的恰当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