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都市报的新闻题材多种多样,从近两年的发展趋势看,“民生新闻”是所有媒体争相拓展和挖掘的重点。做好“民生新闻”,其实就是从“百姓关注”的角度出发,对新闻题材、报道角度和方式进行选择、策划,以期形成一定的媒体风格,争取受众认可。  相似文献   

2.
解读电视“民生新闻”现象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近年来,“浪潮性”出现的电视“民生新闻”节目,被誉为是中国电视新闻传播第三次革命的标志。就业界而言,自从江苏电视台《南京零距离》开创性地打出“民生新闻”的旗号后,相继引起了业内,尤其是城市电视媒体对其内容选择价值及节目组织样式的效仿。“民生新闻”也由此成为业界及学界广泛应用和共同关注的热点话题。  相似文献   

3.
丁理 《新闻采编》2007,(5):32-33
随着《南京零距离》“零距离”贴近民众的“民生新闻”的成功运作,全国范围内随即引发了“民生新闻”热,各大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自己的“民生”节目。由此,运城电视台的民生新闻《第一时间》栏目也应运而生。像其它台的民生节目一样,这是一档站在百姓立场、以平民视角来关注百姓生计的本土化的民生新闻节目,内容涉及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以及日常的七零八碎、家长里短等。节目中关注百姓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让他们自己在镜头前述说,增强其话语权,并尽心尽力为他们排忧解难,体现出媒体对百姓深切的人文关怀和“三贴近”的新闻从业理念。  相似文献   

4.
民生新闻以“小”著称,媒体关注细小的民生新闻以后,会不会舍弃媒体的“喉舌”功能?笔者认为,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和媒体的“喉舌”功能并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矛盾,广播电视媒体推崇民生新闻,只是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具体化,是时代前进和社会发展以后媒体“喉舌”功能的一种新的表现形态或者方式。基层广播电视新闻媒体要好好研究并正确把握民生新闻与媒体“喉舌”功能的关系,以一种全新的节目形态来表现媒体的“喉舌”功能,不弱化或丧失其党委政府的“喉舌”宣传作用。  相似文献   

5.
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要求。作为“喉舌”的新闻媒体。关注民生,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新闻工作“三贴近”的原则也要求媒体把视角投向基层百姓,关心和报道民情民意。近年来,媒体关注民生的报道深受群众欢迎,但在此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偏差.如一些敏感性报道引发混乱、过度的舆论监督给政府添乱,以及个别媒体在追求报道平民化的过程中陷入庸俗化、媚俗化的怪圜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笔者认为,媒体关注民生、报道民生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民生新闻是以民本思想为基点,以平民视角和人文叙事手法关注和表现普通百姓的生命、生存、生活、生计等内容的一种新闻表现形式,是“民生”与大众传播媒介结合的产物。近年来,民生新闻以其本土化、贴近性、平民化的特点,在新闻界“攻城掠地”,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心。民生新闻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其成为全国各级媒体追逐的热点.  相似文献   

7.
钱兵 《记者摇篮》2009,(9):46-46
民生新闻,是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范式。它改变了以往媒体居高临下、俯视社会的报道角度,抛弃了新闻以“官”为主、生硬说教的报道内容,而是站在平民的立场上“平视”社会,反映民众生活。但在全国性的“民生新闻”大潮中,我们常看到一种不正常的现象:一些民生新闻不“民生”。换句话说,就是一些“民生新闻”本来是在为老百姓说话,但说了话以后,非但没起到好作用,有时还会产生坏的后果。  相似文献   

8.
目前,在广州各类媒体中,以“民生”为取向的新闻栏目已有二十多个,它们发挥各自的传播特长,多角度、全方位地体现着“民生新闻”与“和谐社会”的联系。  相似文献   

9.
怎样认清“公共新闻”的内涵,用公众的眼睛关注国计,以人文的精神关注民生?如何在坚持“民本取向”的前提下,将“民生新闻”提升至“公共新闻”?这是本文探讨的问题。[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民生新闻”的崛起与现代电视新闻的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电视“民生新闻”改革浪潮席卷国内电视媒体。“民生新闻”的崛起在对传统的电视新闻理论及实践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使电视人遭遇空前的彷徨与困惑。本文结合河南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改革实践,全面剖析了“民生新闻”的内涵、特点。以及其对电视新闻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叶欣 《新闻采编》2007,(5):30-31
在当今中国的传媒业流行语中,“民生新闻”和“话语权”赫然列于前位。民生新闻的热.30.新闻采编潮,媒体下移,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宣传理念一步步地变成了现实。然而,我们也强烈意识到:随着民生新闻的日益繁荣,许多缺陷不足也暴露出来,成为各地方台民生新闻发  相似文献   

12.
汤山 《声屏世界》2004,(9):22-22
关注民生、反映民意是新闻发展的方向,也是坚持“三贴近”的具体体现。《南京零距离》自开播并取得巨大的社会反响以来,“民生新闻”这一概念越来越清晰,并受到大家的重视和关注。《1860新闻眼》《服务到家》《新闻坊》等栏目的共同特点是内容贴近受众,并给百姓“话语权”。但在“民生新闻”冲击波的作用下,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  相似文献   

13.
目前,“民生新闻”,这一全新的新闻形式受到广泛推崇和欢迎,堪称是全新新闻生力军。“民生新闻”对电视媒体的要求是:要站在人文关怀的立场,从普通百姓的利益需求出发,用他们的思维视角去思考,用他们喜闻乐见的形式播报:评说百姓关心、关注的人和事,在积极为首姓排忧解难的同时,反映百姓的生活欲望、情感和意志。我们台的自办节目《市民热线》,目前还只处在为百姓排忧解难的初级阶段,可以说是做好“民生新闻”的一个尝试,已经受到了鹤城市民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郭铮 《青年记者》2009,(16):29-30
以《南京零距离》为代表的民生新闻,已成为当前电视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与社会新闻相比,民生新闻关注人民生计,关心市民生活,体现人文关怀,更带有亲民色彩。不同于传统时政新闻中的“硬新闻”,民生新闻以“软新闻”居多,它不太关注新闻事件的重大性、政治性和严肃性,即使是重大事件也往往从民生视角、民本取向等加以报道,加上平民式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强的亲和力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15.
发轫于报纸、滥觞于近年来的电视和广播等新闻媒体的“民生新闻”,如今正呈现“蓬勃”之势,《民生热线》、《今日一线》、《民生大参考》、《行风热线》、《民生关注》之类的民生新闻栏目可谓层出不穷!各媒体纷纷追求“民生新闻”、群众百姓谈沦关注“民生新闻”、领导赞赏鼓励“民生新闻”……“民生新闻”以其一股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注民生的清新之风、上升之势,迅速占住一些媒体的新闻视角,吸引民众眼球与耳膜,说其正成为一股“民生新闻热”不算为过!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种新闻形态,“关注民情”可谓民生新闻的灵魂。“民生新闻”的报道,更加明确地代表着普通百姓的态度、视野和情怀,其独特品格集中体现在“三民”上:即以民本为取向,以民生为题材,以平民为视角。而在“三民”中,“以民生为题材”的报道题材取向是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生新闻走过人见人爱的贴近性初期,已进入到过于琐碎化而屡被诟病的阶段,虽然离主流新闻渐行渐远,但在曾经的辉煌和依然可观的收视率下.我们的从业人员仍对民生新闻的“变身”犹犹豫豫。来自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压力,又使得有限的创新举步维艰。笔者认为:民生新闻必须从目前游离主流肆意奔突的“黑马”状态走出来,主动向主流媒体的主流新闻靠拢,关注社会问题,承担社会责任,审视社会趋势,在权威性上做出大模样,从公信力中寻求大突破。[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在媒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为了更好地.吸引受众.不少媒体打出了“民生新闻”这张牌,但同时,由于对民生新闻内涵的理解不同,出现了缺乏深度、流于表面,生拉硬扯、单纯娱乐、界定不准、粗制滥造、充当法官、枉加评判等现象,看来要想在媒体竞争中走赢民生新闻这步棋,要下的功夫还很多。对此笔者认为,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思想指导民生新闻的采编播,为达此目的,必须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避免电视“民生新闻”误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猛 《新闻前哨》2005,(11):52-53
当下,在《南京零距离》等成功“民生新闻”电视栏目的影响下,国内一些省市电视台掀起了大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热潮,似乎这是省市电视台在央视媒体、香港媒体对主流新闻和国际新闻统治力加大的情况下,与之对抗,寻找出路的良方。无疑,办“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立足本地,盘活地方新闻资源,的确是当前省市电视台实现战略突围比较现实的做法,但是,纵观目前“民生新闻”电视节目的现实表现,也存在一些思想认识上的误区。  相似文献   

20.
在新闻同质化趋势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民生内容成为媒体关注的重要题材。以“关注民生.彰显公信”为办报理念的《三峡晚报》,一直倾力于民生报道,并致力于打造“帮办”专栏,以拓展民生新闻内容,让民生新闻更加贴近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