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教材是课程实施的载体,各国教材能体现其课程实施情况.基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的教材内容,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比较分析中美几何教材的异同点,得到以下启示:教材编排应具有连贯性,中国教材起点比美国高;教材编排所呈现的思维水平周期性地由浅入深;教材设计应注重让学生体验知识产生过程并理解知识系统化、公理化.  相似文献   

2.
正参与与体验是数学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积极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样,才能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达到有效学习的目的。前段时间,我有幸聆听到一节名师执教的公开课,内容是四年级下册的"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特征,获得了相应的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设计时以"老师上班走哪条路最近"这个学生熟  相似文献   

3.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操作等活动掌握三角形的定义、底和高的对应关系以及画高的方法。理解直角三角形直角边上的高和钝角三角形钝角所对的边上的高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通过平移顶点,找到新的三角形底边上的高,帮助学生感知这两种高,加深了学生对高的本质的认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和方法,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4.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27-29页"三角形内角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通过直观操作的方法,探索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探索的过程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新课程改革倡导把"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在教学"三角形的面积"时,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广阔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内化,在亲身体验中收获、创新,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学习的乐趣。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三角形的意义,掌握三角形的特征,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能按角的不同将三角形分类,培养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2.过程方法目标:经历对三角形定义的概括过程,体验概括的方法,体验数学语言的简洁美。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三角形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应用意识,渗透  相似文献   

7.
黄晓郑 《成才之路》2012,(17):40-41
正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经常抱怨"画高"难,真难,老师难教,学生难学。学生对三角形的高的理解总是不到位,错误率很高,其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错误有以下几种情况。凭感觉画,画错或者不标准、不规范,如没有过顶点、近似垂直等;学生对锐角三角形中非水平的底,找不准相应的高,或画不出正确的高;对直角三角形中直角边互为底和高,钝角三角形"外高"的特殊性不太理解;在需要运用画高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如"在三角形的草坪上修一条最短的路"",高"的名称没有在题目中出现,学生就不知所措。  相似文献   

8.
李海 《人民教育》2012,(Z2):47-49
本节课是在学习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7.1.2"三角形的高、中线与角平分线"后,针对三角形中线的应用而专门设计的。主要采用有效教育"平台互动方式"课型,辅助课型是"要素组合方式",课时为1标准课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实现大、小两个教学目标,创建了两个"倒置性平台"。首先,在回顾旧知识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构建平台一"合作探究",在这个平台中学生积极参与,共同探究,气氛活跃。平台二"拓展延伸"是在平台一基础上的巧妙变式,虽然难度和强度都有所增加,但学生在学习平台一掌握了三角形面积四等分的方法后,能够通过团队合作顺利完成,然后利用对三角形面积不均分的练习来巩固所学知识,使得学生思维得到纵深拓展,并在不断探究中获得  相似文献   

9.
集体备课中,对于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的高的教学设计,多数教师依据知识的生成过程以及学生接受知识的先后顺序,提出应先借助测量人字梁的高度这一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高的概念——"三角形的高是一条从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的垂直线段,其中这条对边就是三角形的底",在此基础上再教学如何画三角形的高。对于他们所持的概念教学在先、画法在后,且两者必须截然  相似文献   

10.
三角形的面积知识:1.三角形的面积S△=1/2×底×高.2.等高(底)的两个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它们的底(高)之比.应用三角形的面积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称为"面积法",下面举例说明"面积法"在几何解题中的应用.一、求线段  相似文献   

11.
"全等三角形"一节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四年制初中数学《几何》第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它是学习全等三角形判定的基础.一、设计理念依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索为目的,从图形的变换到全等形,全等三角形的发现、论证和应用,逐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层层展开、逐层深入.  相似文献   

12.
三角形稳定性是三角形认识的一个教学内容,教材上用拉一拉的方式让学生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笔者翻阅了很多资料本想作个参考,但却发现此环节处理不好会引发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质疑。案例一:学生在体验三角形和四边形的稳定性时,无意间将一个四边形拉成了如下形状(图1),于是发现三角形不具有稳定性,也因此引发了对所学知识的疑问。  相似文献   

13.
正体验是指由身体性活动与直接经验而产生的感情和意识。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着力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一、联系经验——让学生体验"学数学"对于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并不是"新知  相似文献   

14.
本课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认识三角形,积累一些观察和操作、比较和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活动经验,进一步促进学生深度思考。"找三角形、画三角形、比较三角形"的活动实现了三角形概念的主动建构,"拆拼三角形"的活动体会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设计贺卡"活动帮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底与高的相互依存关系,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在动手操作尝试画高、辨析交流、学生演示和观察的过程中,掌握画高的方法,体会三角形高与底的对应关系,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动手操作能力。  相似文献   

15.
据观察,不少教师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只侧重于知识的传授,没有让学生通过操作探索三角形边的关系,忽视了学生对三角形边的关系的整体建构.特级教师吴汝萍在教学"三角形边的关系"时,通过操作引发学生的认知中突、扩展学生的认识、深化学生的理解,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优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体现了注重发展学生数学思考的理念.  相似文献   

16.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说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2)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推证三角形内角和定理;(3)学生会按角将三角形进行分类。2.能力目标:通过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逻辑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的能力。3.过程与方法:在自主探究学习中,培养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4.情感目标: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的探索性和创造性,在动手、动脑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重点推导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过程以及按角将三角形分类。教学难点引…  相似文献   

17.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1)经历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的过程,体会利用操作、归纳获得数学结论的过程。(2)掌握三角形的"边边边"条件,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3)在探索三角形全等条件及其运用的过程中,能够进行有条理的思考并进行简单的推理。  相似文献   

18.
数学教学的载体是教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主要依靠传授教材中的知识完成的."全等三角形"中探究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对于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至关重要.教师要通读教材,整体上把握全等三角形一章的知识结构、具体安排;明确这一章教材的编写特点;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自主得到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条件.  相似文献   

19.
黄芳 《江苏教育》2012,(Z3):55-58
【设计理念】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系统教学三角形的知识,本课《认识三角形》为该单元第一课时。课堂充分基于儿童立场展开教学,探究知识和启迪思维明暗两线相得益彰,特别在"探究并发现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基本特征"这个教学重难点上有了一定突破。先由问号"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经历猜想、验证的探究过程后变成句号"不是任意三条  相似文献   

20.
学生学习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知识时,已认识到图形的高的概念,并且已具备了"通过已知直线外一点向该直线作垂线"的基本技能.那么,对于"三角形的高"的概念,学生的现实基础怎么样呢?笔者在课前进行了前测,让学生画出三角形的高. 前测中,有5个学生能准确画出三角形的高,如图1;有26个学生从一个顶点向对边画直线,但明显和对边不垂直,如图2;还有6个学生认为三角形的其中一条边就是三角形的高,如图3.从前测结果看,学生对于三角形高的认识是很模糊的.于是,我在教学这节课时,课始主要是通过联系与对比,帮助学生系统建构三角形高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