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胜任力模型概念提出后,受到企业和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成为全球管理界研究的焦点,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但在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中还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高校教师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改革与实践,介绍了胜任力模型的概念、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的步骤,重点探讨了高校教师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实践与应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胜任力及胜任力模型的相关理论;并以护士为例,提出胜任力在我国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有待进一步深入,以提高各职业领域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3.
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结构与测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首先通过开放式问卷、访谈、预试等方法确定了人力资源胜任力调查问卷的项目,然后运用360度反馈评估方式对来自全国不同地区138家企业1987份有效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探索性因素分析与验证性因素分析发现: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是一个由个人特质、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战略性贡献和经营知识4个维度14个胜任力因素组成的结构模型.二阶因子分析结果则证实了人力资源胜任力的四维度模型是最优模型,基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编制的人力资源胜任力评价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多元回归分析的结果也表明,人力资源胜任力对人力资源专业人员工作绩效有着显著的影响,每一维度都能有效预测人力资源专业人员的绩效表现.  相似文献   

4.
随着管理测评技术发展,胜任力模型理论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运用.已有胜任力模型研究主要从概念内涵、分析方法、模型体系、应用范围等方面展开.管理者是组织中的关键人力资源.通过对企业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梳理,探求当前研究困境及趋势,为企业管理者胜任力模型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胜任力模型这一被用于知道完成一项工作任务所需要的技能、知识以及性格特点的模式,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提供可参考的素质模型,是真正导致员工产生高绩效的内在动力源泉。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概念和方法论。为系统全面了解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将对胜任力及模型的定义、作用及发展前景等进行简述,对胜任力建模的过程步骤、方法论进行介绍和分析,确认胜任力模型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企业后备人才开发与管理应该遵守"3S1E"原则,即战略原则、科学原则、系统原则、效益原则。一个较为科学的后备人才开发与管理,应该是以企业战略为导向,以甄别关键岗位为核心,以后备人才胜任力模型构建为基础,包括了甄别关键岗位、构建岗位胜任力模型、后备人才规划、后备人才选拔、后备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管理六大步骤,贯穿人力资源管理各个环节的完整体系。  相似文献   

7.
政府绩效管理作为现代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绩效评估和绩效追踪来激励组织和个人提高服务质量的过程。胜任力模型的引入,为政府绩效评估提出了可量化、可操作的新途径。本文以胜任力为基础,以地方政府在职公务员为研究对象,针对在职公务员设计了包括专业技能和通用技能的胜任力模型,讨论了绩效考评的实施主体,构建了以胜任力模型为基础的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为优化政府绩效考核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8.
胜任力模型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胜任力模型是当前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中的热点问题之一,是对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与方法的重要补充。文章论述了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优势,分别从企业角度和模型自身对其在中国的开发和实施进行分析,并对该模型在中国推广缓慢的原因进行剖析。  相似文献   

9.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胜任力模型成为人力资源管理领域中的热点话题。文章首先介绍了研发企业和研发人员、胜任力和胜任力模型,然后,对比了传统培训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最后,通过对胜任力模型培训流程对研发企业的员工培训提出一些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G函数的胜任素质识别模型管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兴起于美国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一个新概念--"胜任素质",给企业管理体系的创新带来了新的契机和方向.基于学者们对"胜任素质"多方面研究的基础,以胜任素质理论与胜任素质模型为视角,研究提出了基于G函数胜任素质识别模型,以探索企业招聘体系的创新和胜任能力识别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基于工作和能力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管理的关键所在,但其相关研究与应用却相对滞后,且存在较大偏差。本文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基于工作和能力的动态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一以成熟、完善的管理因素为基础,按照不同行业特点及企业状况,在动态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实施基于工作和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并给出理论的具体模型及详尽解释。  相似文献   

12.
韦龙飞 《大众科技》2013,(4):270-273,242
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中小企业面对的问题是继续向前发展适应巨变的经济环境;还是一成不变,继续原来按部就班的计划经济决策进行经营直至死亡值得深思。文章从我国国有中小企业经营的现状出发,分析我国国有中小企业经营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国有中小企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何家凤  毛敏 《未来与发展》2010,33(12):70-74
本文摒弃传统观念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强调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给我国企业和社会带来的积极意义。论述我国国企社会责任履行的变迁,通过例举中国移动履行社会责任,说明我国国企在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取得的进展。并通过中国100强企业社会责任发展指数(2009年),对我国国企社会责任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选取2008-2015年中国医药制造业上市公司148家企业的面板数据,建立PVAR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等分析方法,研究政府补贴、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动态交互效应,以及该效应在国企和非国企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政府补贴与研发投入存在滞后1-3期的相互促进作用,国企比非国企表现更显著;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滞后1-3期的相互促进作用,非国企比国企表现更显著;政府补贴会促进企业的创新绩效,但创新绩效却会抑制企业未来1-2期获得的政府补贴支持数额,非国企比国企表现更显著。本文的研究结论可为政府补贴政策和企业创新研发决策的制定和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5.
庄莹  买生 《科研管理》2021,42(11):118-128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简称“国企混改”)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非国有资本参与对国企产生治理效应的同时,也一定程度影响政策性决策行为,那么国企“使命必然”的社会责任表现也会因此产生影响。本文从减负效应与治理效应双重视角出发探究国企混改股权结构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研究表明:国企混改动态股权结构变化,包括多样性、深入度、制衡度以及控制权转移均会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且机制检验发现,国企混改不仅可通过减负效应,即缓解国企承担的政策性义务从而对企业社会责任产生影响,还可通过治理效应监督约束管理层为获隐性福利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水平行为。此外,基于控制层级与治理环境的视角进一步研究发现,与央企相比,地方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抑制作用更明显;市场化进程较高、政府放权意愿较强地区,治理环境较好从而能够强化国企混改对企业社会责任水平的影响。最后,研究发现国企混改降低企业社会责任水平具体表现在员工、供应链以及环境责任,并最终有效缓解企业社会责任带来的负向价值效应,提升企业价值。研究认为国企混改应注重股权结构“量变与质变”相结合,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治理效能,明确国企社会责任本质,促使国企提升绩效的同时,有效发挥企业社会责任的榜样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朱世竞 《科教文汇》2014,(15):223-224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国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几点建议,以加强对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  相似文献   

17.
蒋宁  熊熊  王利  尚晓坤 《未来与发展》2010,33(12):100-104
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是党执政的重要基础,肩负着重大的经济责任、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2008年3月,国务院批复了《天津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其中第一项任务就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加快贯彻落实国家的要求,本文拟结合滨海新区实际情况,从产权制度改革,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发展模式创新等几个方面深入研究滨海新区国有企业改革的实施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为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实现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国有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本文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股权结构和高层治理两个维度出发,利用2008-2017年国有企业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研究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国有企业股权结构的改变并未对创新绩效产生明显影响,而非国有股东委派董监高明显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创新绩效;(2)基于现金持有视角,非国有股东参股和委派代表均能提高国有企业现金持有对创新活动的投入意愿;(3)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国有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同,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创新绩效也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影响。最后,本文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演进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总结了中国国有企业历史变迁的五个阶段的基础上.归纳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演进的九种基本模式,认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模式正在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演进,推而广之得出我国的公司治理模式也正在从行政型治理向经济型治理演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履行社会责任是国有企业的与生俱来的属性。国有企业背负着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其社会责任履行既影响企业自身发展,也影响国家和社会公众利益,社会责任具有内生性。本文首先基于一般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剖析了国企社会责任内生性内涵,认为国企承担社会责任需要统筹兼顾,同时考虑自身发展和社会稳定,作用于经济、环境和社会领域。然后将国企社会责任驱动力来源分为企业发展愿景和履责使命两个层面,发展愿景体现在长期目标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实现企业和社会间“双赢”;履责使命体现在国企受企业性质和政治地位影响,在国家监管下履行社会责任,实现企业和社会间“互利”。基于内生性视角,结合三重底线原理,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思想,按照商业一类、商业二类和公益类国有企业分类,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和环境绩效三个维度构建国企社会责任系统间结构和联系动态模型。通过分析2016-2022年间七家代表性央企的社会责任水平和企业发展能力变化,衡量不同维度下的社会责任贡献与损失,探究驱动不同类型国企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维度。结果显示,不同类别下的国企由于性质和业务不同,对社会责任履行各有侧重,存在差异化的社会责任实现模式。基于研究分析提出:按照不同途径进行分类改革,将企业社会责任履行内化为国企转型发展的基础构成,有利于推进国企履行社会责任愿景与使命相统一,提高不同类型国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针对性、有效性和科学性,帮助国有企业社会责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升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