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自动站资料,NCEP/NCAR 0.5°×0.5°再分析格点资料,业务台风路径数据以及FY-2D卫星云图资料,分析了0908号台风莫拉克在浙江省产生强降水的分布特征及其可能原因。结果表明:(1)莫拉克台风在浙江产生的强降水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明显的不均一性,在时间上莫拉克台风降水可分为三个明显的时段;在空间分布上,台风降水与山脉地形梯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2)ITCZ处于较高纬度,莫拉克台风处于多个天气系统相互作用的复杂环境中,各个天气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莫拉克台风在登陆福建前移动速度减慢,引起台风持续性累积降水,是莫拉克台风在浙江产生大暴雨的主要原因。(3)对流层中低层偏东风急流和水汽通量大值区能较好的反映强降水落区。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17,(21)
每年夏秋季节,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都会受到台风灾害,台风往往伴随着众多复杂天气现象,如风切变、强对流、暴雨、大风等天气,对飞行安全构成极大威胁,给民航气象观测保障工作也带来挑战。因此,对台风的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使用云图、雷达等资料针对2013年23号台风"菲特"的特征,以及对气象观测的影响进行分析,试图加强对台风特征的认识,提高民航气象观测与保障水平。  相似文献   

3.
分析7503号和9608号两次台风在汉江中游的移动路径、暴雨中心位置、次暴雨量、暴雨强度和暴雨梯度,认为汉江中游的台风暴雨特征与汉江中游的地势特征有较大关系。对汉江中游防范类似台风暴雨洪水减轻灾害损失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气象站观测资料及NCEP1°×1°再分析资料,对2016年10月和2018年9月登陆我国华南沿海的2次台风在浙江省产生的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1622号台风“海马”暴雨属于台风本体环流降雨,1822号台风“山竹”暴雨属于台风远距离暴雨。(2)前者水汽主要来自南海,沿台风低压环流及副高边缘的偏南风急流向暴雨区输送,后者水汽主要来自东海和西太平洋,沿副高西南侧的东南气流向暴雨区输送,前者急流强度和水汽通量均强于后者。(3)前者过程后期才有干冷空气从底层侵入,强度较弱,暴雨中尺度系统特征不明显,降水对流性较弱,后者整个过程都有干冷空气侵入,前期来源于对流层低层,后期来源于对流层高层,冷空气的侵入激发了中尺度对流系统的发生发展,降水对流性较强。(4)2次过程的动力学特征也有所不同,前者正涡度中心发展高度比后者低,但强度偏强,后者辐合辐散发展高度比前者深厚,但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5.
"云娜"台风暴雨的Q矢量与螺旋度诊断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朱健  沈晓玲 《科技通报》2007,23(1):22-27
利用非地转ω方程说明了Q矢量散度的物理意义,并通过计算台风“云娜”影响过程中的Q矢量散度和高低空螺旋度,分析了这两个物理量的演变特征及其与台风、台风暴雨的关系,指出低层等压面上Q矢量散度场及相对螺旋度对台风暴雨预报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利用NCEP分析资料、常规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和区域中尺度自动站雨量资料,综合分析了"罗莎"台风的物理诊断量,探讨秋季登陆台风的特征和降水机制.湿位涡和螺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低层湿位涡对台风的移向和登陆点具有很好的指向作用,对台风的强度变化也有指导意义;在秋季冷空气侵入时,低层湿位涡的正值不稳定区是暴雨多发区域;垂直螺旋...  相似文献   

7.
李云泉  李海军  董旭 《科技通报》2009,25(4):407-411
在台风预报中,使用相似路径是常用且相当有效的一种方法.但路径相似的台风由于在不同的环流形势下,最终导致风雨影响差异很大.2007年13号超强台风"韦帕"和2005年15号强台风"卡努"从生成时间和移动路径上都非常的相似,但因大气环流结构有所不同,造成的风雨影响也不同.本文通过对比这两次台风过程的移动路径、大气环流背景以及物理量场找出同一季节,在洋面上生成的台风由于不同的大气环流结构,造成风雨影响不同的原因.物理量压能和湿焓两者综合应用,对暴雨预报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强湿焓平流与未来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对今后台风暴雨的预报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郑峰 《科技通报》2005,21(5):529-532
本文运用T106数值预报产品、卫星云冈及天气实况资料等,对1999年9月4日凌晨温州特大暴雨原因进行探讨,发现秋季在厦门以南至广东东部登陆的台风,在浙中南沿海形成台风倒槽,该倒槽内暖湿切变线的中尺度对流云团是引起特大暴雨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
台风及梅汛期暴雨是影响浙江的重大灾害性天气,常造成山洪爆发,洪水泛滥,水库倒塌,对人民生命财产危害极大。如8506号台风在玉环县登陆,狂风、暴雨使不少房屋倒塌,农田被毁,人畜伤亡,损失很大。如何作好台风及暴雨的预报,使人们早有预防,将其危害减轻到最低程度,这是摆在气象预报人员面前的重大任务。由于天气系统是宏观的,不能人为控制,目前也难以在实验室进行天气系统演变的实验(当然已有青藏高原系统和台风的一些简单模拟实验),且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极其复杂,  相似文献   

10.
"菲特"在浙江引发了全省性暴雨和大暴雨天气。本文主要是通过NECP资料从大尺度环流形势、动力、热力和水汽条件等方面分析台风暴雨特征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1)从环流形势来看,暴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由台风环流造成,第二阶段由残余低压环流和冷空气共同作用而引发;(2)暴雨水汽来源为副高南侧的东风急流,"丹娜丝"的存在有利于较强水汽通量的维持;(3)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分布有利于"菲特"强度的维持,暴雨中心辐合辐散交替分布,近地面辐合的增强预示着暴雨增幅;(4)弱冷空气的侵入有利于低层能量锋区的加强,促进降水。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暴雨时空特征及其与洪涝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三峡库区及其周围35个气象站1961年-2010年的逐日降雨资料,采用常规统计方法分析了50年来三峡库区暴雨日数、暴雨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过去50年间,三峡库区年均暴雨日数为3.4天,存在2.3年和5年尺度的周期振荡;暴雨强度为72.9mm,具有9.6年尺度的变化周期。7月的暴雨日数最多且强度最强。在20世纪80年代暴雨日数与强度为正距平,在21世纪最初10年,暴雨日数显著减少,暴雨强度增加。三峡库区暴雨日数呈盆地和谷地少、山区多的空间分布,东南部是暴雨日数与持续性暴雨的多发带;暴雨强度东南部较高,西南部低。三峡库区夏季暴雨与洪涝的关系非常密切,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暴雨对洪涝的贡献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2.
浙江省热带气旋风雨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影响浙江省热带气旋的风雨进行了区划,同时还对其带来的暴雨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表明,浙江可划分为5个风雨影响区,东南沿海区是热带气旋风雨严重影响区.浙北沿海区为大风严重影响、暴雨较严重影响区,浙北内陆区为风雨影响较严重区,浙南区以暴雨严重影响为主.浙西区风雨影响均较轻;不同路径的热带气旋带来的暴雨空间分布也可划分为5型,其中Ⅰ型和Ⅱ型降水强度最强.其典型移动路径为福州以北至象山港以南之间登陆台风。本文的热带气旋风雨影响区划较为客观地反映了所有影响浙江热带气旋的风雨概况,但在业务应用中需根据具体情况作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3.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特大暴雨,强度和范围突破历史记录,远超城乡防洪排涝能力,导致城市内涝、河流洪水、山洪滑坡等多灾并发,是一次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特别重大自然灾害。放眼全国,谋划未来,建议:深刻认识气候变化和快速城市化对城市洪涝灾害防治的显著影响,提高变化环境下城市洪涝灾害风险意识;将防御洪涝作为确定城市建设空间规划的刚性约束,动态修订相关规划,加快构建城市防御洪涝灾害的工程体系;多措并举,科学提升城市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4.
利用气象现代化手段观测的数据进行分析。从风云2C红外云图可以发现,在近海"桑美"台风强度加强过程中,台风外围云系被台风外核区吸收,风暴直径明显减小,结构更为密实,台风眼由模糊发展为清晰;在迅速加强阶段,台风迅速向内收缩,呈现眼壁上螺旋雨带的发展特征。根据温州新一代天气雷达CINRAD/SA的组合反射率和径向速度产品揭示了直到登陆前1 h,桑美台风的强度仍在加强的事实,从组合反射率可见,台风从单眼壁发展成双眼壁,之后发展成具备更加深厚眼壁的台风结构,此过程对应于雷达径向速度图表现为,从一个大速度区发展为二个大速度区,直至更大的速度区。从登陆前后几小时地面测站的变压计算气压梯度可以判断强风区大小,结合变压及小时极大风风向变化可判断登陆点,以及作出登陆后移动路径的短时预报;小时累计降水分布表明,其具有明显不对称分布特征,前进方向右侧大于左侧,强降水主要集中在台风环流主体区,外围降水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沈晓玲 《科技通报》2007,23(2):180-186
通过分析0505号台风“海棠”暴雨过程中的湿位涡及其各分量的变化,表明负值MPV1密集区与强降水中心相对应,MPV1的变化比降水量的变化有一定的提前量,且MPV1随高度向台风移动方向倾斜,这对预报台风移动路径和暴雨落区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影响浙江内陆台风的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湖州历年(1956-2005年)台风过程的统计,分析了台风活动的年际变化与月际变化规律、台风影响湖州的风雨分布及其成因等。得到影响浙江内陆台风系统的风雨形成机制与影响沿海地区的有显著差异,冷空气的作用尤为重要;台风风雨分布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与显著的地域差异。  相似文献   

17.
科技馆是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的重要科普场所.因此在科技馆内,特别是沿海多台风地区的科技馆内设置有关介绍台风知识的科普展品,如何让人们正确认识台风灾害,避害为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提高公众对台风的认识与防范意识,与普及地震知识的展品一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将就科技馆内有关台风知识介绍的专题展品的设置,提出一些设想.  相似文献   

18.
简介了湖州台风服务系统的资料整编及查询检索过程,各模块的结构及原理和链接关系.提供了详细的检索方法,基于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和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本系统以资料套用的方式将全国的台风资料与影响浙江和湖州市的台风资料有机地互相引用,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既可以及时了解分析全国乃至西太平洋、南海台风的活动情况.以便及时掌握台风可能对浙江、湖州的侵害。又可在需要查询台风可能对湖州带来的灾害时,直接进行沏州台风模块的检索.进行历史资料路径、风雨、影响时间、危害程度的对比,因此本系统资料翔实、项目齐全、模块分类清晰、链接查询方便。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79~2010年的NCEP/NCAR再分析风场资料和美国联合台风预警中心(JTWC)热带气旋资料,文章通过研究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对东风波、赤道辐合带等的影响进而揭示低空越赤道气流准双周振荡与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的关系。传统意义上,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可划分为:西行路径、西北行路径、转向路径和异常路径,文章的主要研究对象为西行路径和西北行路径。首先利用风场资料对低空(925h Pa)经向风进行低频(10~20天)滤波并对滤波后低频经向风场进行EOF分解,分析表明低空越赤道气流及与其相联系的经向风存在明显的准双周(10~20天)振荡现象。研究表明,越赤道气流对西北太平洋台风路径预报有一定的指示作用,较大的低频越赤道气流经向分量使得季风槽位置北抬,从而影响台风移动路径偏北,相反,较小的低频越赤道气流经向分量或负的分量不易使台风转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