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匿权的本土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匿权概述所谓隐匿权就是记者保护信息来源的权利 ,即未经提供采访报道等新闻材料的人的允许 ,新闻工作者有权不予透露消息来源给第三人。隐匿权有以下基本特征 :一、性质的特殊性。隐匿权既是一种权利 ,也是一种义务。对提供消息来源的人而言 ,记者是基于信赖关系和职业道德的不暴露义务 ;对第三人而言 ,记者是基于新闻自由和信息自由的不暴露权利。二、主体的特殊性。作为隐匿权的主体 ,新闻工作者的身份具有特殊性。大众传播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是从人际传播中逐渐演变而来又自成体系的信息交流方式。现代人从大众传播过程中获取更多…  相似文献   

2.
公共图书馆与公民文化权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化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公共图书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作为保障信息公平的制度安排,有责任、有义务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正义性与公平性决定了保障公民文化权利是公共图书馆的天职。公共图书馆保障公民的文化权利包括公民的教育权、阅读权、信息权、享受科技文化进步权、参加社会文化生活权、享受服务权。  相似文献   

3.
两权益论与维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工作者的权益问题上,笔者主张两权益论。新闻工作者的基本权益有两类:一是公权益;二是私权益。何谓公权益?就是新闻工作者作为新闻从业人员代表公众应该行使的权利。具体而言,公权益指的是新闻传播权益:即法定的新闻采访著作权益、编辑出版权益、媒体的经营权益、舆论监督权益。何谓私权益?即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4.
何谓新闻采访权 新闻采访权特指新闻工作者为履行职责进行采访的权利,新闻采访权的主要内容包括:新闻工作者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在公共空间搜集、整理信息并且自由选择记录方式的权利,新闻工作者有权要求法律规定有义务公布信息的采访对象提供真实、准确、全面的相关信息,记者的人格权不受非法侵犯、财产权不受非法侵害.采访权是记者个人的民事权利,是新闻记者作为公民的个人人身自由权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一、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新闻要立法,然而,谁是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这个问题首先必须加以澄清。过去我们常说,我国的新闻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党的喉舌”、“党的耳目”,我们则都是“党的新闻工作者”,凡事都应坚持“党报的党性原则”。若如此说,则我们的整个新闻事业纯粹变成了执政党的工具,我们新闻立法的权利主体自然也就非执政党莫属了。果真如此,则新闻法实在可以不要。因为执政党内部已有严格的组织纪律,还要节外生枝地搞个新闻法做甚? 或曰,我们的新闻立法是为了保护新闻自由,因而权利主体自然应该是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者。这种说法也不无偏颇之处。什么样的新闻事业?哪一类的新闻工作者?谁才可以办新闻事业?哪些人才能成为新闻工作者?倘有人对此加了不适当的限定,则所谓的新闻自由的真实或公正的程度势必大大打上折扣。  相似文献   

6.
我们正处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渡的新时期。作为新时期的新闻工作者,应该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取向?追求什么?效仿什么?怎样看待自己的职业?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对每个新闻工作者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本文拟就这些问题谈点粗浅看法。 不图官位,注重提高新闻业务素质 从事新闻职业,做官这条路是走不通的。正如一些老新闻工作者所说的,想做官就不要干记者,当了记者就不要想当官。在新闻单位工作的,一辈子都是个记者,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新闻单位是培养和锻炼新闻业务人员的场所。 新闻单位是业务性较强的单位。当记者,作了编辑,就应专心致志地钻研新闻业务。新闻工作者不注  相似文献   

7.
往往有青年编辑、记者问:工作几年后为何会进入“平台期”?要让自己整体水平再来个“飞跃”,怎样努力更见成效?经验证明,打好理论功底,正是决定新闻工作者成长进步的关键因素。那么,切入点在哪?个人理论修养的提高与媒体、与社会理论创新关系怎样?为帮助青年新闻工作者有的放矢地思考,实实在在领悟理论功底与理论创新,本刊请《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米博华和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李锦回答了一组问题。 一、如何认识理论创新对一切发展的意义?你认为新闻媒体对解放思想、理论创新的推动作用有哪些? 二、新闻工作者对打好理论功底有渴望,但往往不知从何下手,你是怎样产生对理论问题研究的兴趣? 三、请结合个人实际谈新闻工作者提高理论修养的较实用、有效的方法有哪些? 四、近期读些什么书,思考、研究哪些社科领域的理论问题,哪些新闻理论方面的问题? 五、个人理论修养的提高与全社会理论创新的关系,对新闻媒体理论宣传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采访在新闻工作中,是一项很高的艺术,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新闻的采集必须经过采访的步骤,如果不经过记者的采访,便不能使新闻线索尽量发展,即使是再能干的编辑,也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难。记者对于采访新闻是有特别权利的,不然采访就无法进行,那么记者所知道的就只能与一般人没有差异。一、采访权的依据和性质1.采访权法律依据。在国内,我国新闻工作者关于自身权利谈论较多的是报道权、批评权、采访权和评论权等。出版报纸刊物的规范己有行政法规明确规定。记者的采访权从具体法律上来看,虽然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  相似文献   

9.
浅谈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来,接连听到记者在采访中人被殴打、采访器材被毁坏的事件。为此我不断思考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记者在舆论监督中的人身权如何保护?有的同志呼吁,新闻法应该赶快出台,有了新闻法,新闻记者的合法权益才能得到有效的保护。这种观点可以说只说对了一部分,特别是对记者被打这类问题,新闻法是管不到的。 为什么呢?我们现在所讨论的新闻法,不管这部法律的部门法性质如何,新闻工作者的权利义务是必不可少的内容。特别是新闻工作者的权利问题,新闻法是从积极的方面保护的,即新闻工作者有什么样的权利,这部法律需要明确规定。如果新…  相似文献   

10.
采访权是一种新闻传播主体应该享有而尚未成为法定权利的习惯性权利。采访权源自知情权和言论自由权,既是一种社会权利更是一种政治权利。采访权既是记者开展采访这一职业活动的法律前提,也是报道权、传播权、评论权等其他职业权利的基础,具有公众权利、约定性和广延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胡新桥 《青年记者》2012,(13):15-16
在中国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记者是类似于医生、教师等人群的职业群体,拥有与普通公民不同的职务权利.记者所享有的采访权、报道权、评论权等职务权利,是基于中国《宪法》赋予所有公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及批评建议权等权利的衍生品,同时享有国家机关通过行政审批或司法行为等赋予超越一般公民的特殊权利.应该说,今天记者权利的行使日益具有职业特点.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新闻工作者,你有记者证吗?记者证有什么用处?有了记者证你就有采访资格了吗?记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5月底在沈阳采访野蛮拆迁事件的中央电视台记者对此类问题肯定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3.
《青年记者》2022,(5):26-28
如今,女性已成为新闻事业的"半边天",但女新闻工作者与男新闻工作者面临不同的社会角色期待和认同评价.在新的社会环境和媒体生态下,女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和生活状况如何?面临哪些职业困惑?如何保护女新闻工作者的权益?2月8日,《青年记者》在本刊微信公众号、人民号、新华号发布问卷对相关问题进行调查,并将问卷定向分发给央媒、省级媒...  相似文献   

14.
四月的中国,北方笼罩在扬沙、浮尘中;南方则饱受泥雨困扰。新闻媒体以高度敏感作了充分报道。为此,本刊组织了一组特别报道,请几位参与这次沙尘暴报道的记者编辑从我们提出的几个问题说开去: 1、近日连续出现的沙尘天气使你首先想到什么?你认为一个敏感的记者首先应想到什么,敏感记者的眼光视角、思维习惯、报道面会与别人有哪些不同?怎样把自己的关注面扩展到自己擅长的领域之外? 2、今年你报道过哪些与风沙天气、植树、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环保等有关的报道?从什么角度切入的?你觉得你的报道有哪些地方与别人不同?3、你觉得夸年关于天气变化的新闻报道与往年有何不同?有变化体现在哪里?没变化原因是什么? 4、与电视气象报道相比,报纸应怎样深化和改进气象服务报道?当前新闻报道的热点问题中,有哪些应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报纸怎样开创气象服务、气象报道的新思路? 我们期望从风沙天气报道看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视野、新闻敏感和综合把握能力,探讨新闻工作者面对这类事件应有的综合反应能力和报道对策。  相似文献   

15.
谭锐 《记者摇篮》2005,(5):39-39
在我国,新闻工作者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和“耳目”,是党和人民群众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刘少奇同志曾对新闻工作者说“中央就是依靠你们这个工具,联系群众,指导人民,指导各地党和政府的工作的,人民也是依靠你们。人民想和中央通通气,想和毛主席通通气,有所反映,有所要求,有所呼吁……你们记者要到各地去,人民依靠你们把他们的呼声、要求、困难、经验以至我们工作中的错误反映上来,变成新闻、通讯,反映给各级党委、反映给中央,这就把党和群众联系起来了。”新闻工作者必须承担的责任应该有哪些呢?  相似文献   

16.
朱巍  李媛 《青年记者》2012,(13):20-21
一般认为,记者的职务权利主要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基于本职工作所衍生出来的权利,比如,报道权、采访权;二是基于工作性质对记者人身特别保护的权利,比如记者人身权应该受到特别保护.这两种权利的性质是不一样的,前者主要是一种"进攻性"或者"对抗性"权利,是记者完成本职工作的前提基础;后者主要是一种"防御性"或者"保护性"权利,是对记者职业特殊性质带来特殊风险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董昉 《新闻世界》2010,(9):47-48
随着社会的发展,新闻媒体在社会事务中的作用不断增强,但阻挠记者采访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这主要是由于舆论监督作用的增强,新闻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和新闻工作者自身的因素造成的。应对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所遭到的暴力阻挠,作为新闻工作者应该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作为社会应该及时立法,对记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保护。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 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  相似文献   

19.
卢文炤 《青年记者》2017,(29):43-44
《青年记者》是面向新闻工作者的专业期刊,以“先进传媒文化倡导者”为办刊宗旨,紧紧围绕我国新闻传媒业改革发展的新趋势和新闻工作的新变化,积极推动新闻人职业精神、职业能力的提升.新闻专业期刊的编辑是“站”在新闻工作者后面的人,虽有特殊性,也是新闻工作者的一部分.作为《青年记者》的编辑,我在工作中不断探索先进传媒文化的内涵是什么,杂志究竟应该向新闻工作者倡导什么、反对什么,自己应该做怎样的新闻工作者.  相似文献   

20.
李敏 《青年记者》2003,(7):50-50
与中央、省一级媒体记者相比,作为县级媒体新闻工作者应该是身处基层了,还有没有必要强调深入生活呢?答案是肯定的:即使身在基层,也要深入生活。身在基层和深入生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工作环境,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