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校园SNS照进现实——以校内网的人际传播模式为例SNS是Web2.0应用的典型模式之一,而人际传播是SNS最主要的传播形态。文章以校内网注册用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两所高校的校内网用户网络调查搜集的多项数据,结合7W传播模式,从传者、内容、媒介、受者、效果、  相似文献   

2.
以人人网为代表的SNS社交网站的出现打破了虚拟人际传播与现实人际传播之间的界限,并且将二者融合起来。它采用实名制,并且为用户提供形式多样的交流形式,既弥补了传统网络人际传播中的非语言形式,又可实现一般网际传播中的异步交流,这种独特的新型网络人际交往模式构建起一个崭新的社会网络圈子。然而由于声音、眼神以及交往情景等限制,它依然无法在传播效果上等同于现实的面对面人际传播。  相似文献   

3.
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詹恂  彭涛 《新闻界》2008,(6):37-40
本文以“社会行动”的视角,从SNS这样一种社交网络在人际传播中的行动、对信息传播行动的影响、促使人际传播的目的理性化、影响了受众对媒介选择的行动和促生了新的公共空间等几个方面来分析了SNS对人际传播中行动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新媒体的运用和普及,给人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变化和走向。从哲学意义上说,以短信、即时通讯工具、计算机和互联网等新媒体为媒介的异地即时传播,实质上是面对面传播的否定之否定形式,既实现了面对面传播的回归,又对其有很大的超越。本文通过对即时通讯工具QQ的剖析,展现了新媒体中人际传播实现对面对面人际传播回归与超越的轨迹 。  相似文献   

5.
何佳 《新闻世界》2014,(2):155-157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打破了人们交往的时空限制,借助网络(如QQ、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向他人表达内心情感情绪或态度观点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当代大学生业余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面对面的人际传播,网络空间的自我表露已成为建立或维护人际关系的一个新平台。本文主要以国内发展较成熟的SNS网站——人人网为例,对其人际传播中个体自我表露的主要途径和特点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6.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进入web2.0时代,互联网成为个体网民的交流平台,SNS类型的网站逐渐兴起,实名制的校园SNS网站逐渐向现实化回归,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一种新的人际传播方式.本人将以往类似的文献作为研究借鉴,以问卷调查为主要方式,试分析当代校园SNS网站人际传播特点,对校园SNS网站对当代中国大学生的人际传播活动产生的影响做简单的分析.  相似文献   

8.
方倩 《新闻世界》2010,(5):166-167
早在2003年,全球首家社交网站——friendster的出现,标志着现代社交网站开始破茧,紧随其后,其他社交网站也纷纷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SNS网络Facebook被人称赞为继Google之后的最伟大创意,成立于2003年9月的MySpace.com,是目前全球第二大的社交网站。在国内,开心网、校内网、优友地带(UUZone)、联络家等提供SNS服务的网站也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而近几年,对于SNS的追捧可谓是一发而不可收,成为国内乃至全球的网络热点。可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际交流状态和方式的改变,SNS的日后发展潜力和地位是不可估量的。本文主要是通过社交网站的体验应用,对SNS进行探讨,浅析SNS的国内外发展状况和传播特性以及SNS隐私性问题。  相似文献   

9.
虚拟世界中的真实交流--试析网络人际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言 人际传播分为面对面的直接人际传播和借助某种有形的物质媒介所进行的间接的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属于间接人际传播,它的传播过程完全借助于网络进行。...  相似文献   

10.
SNS通常有两种解释:一是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即社会性网络服务;二是Social Network Site,即社交网站或社交网。目前国内最具代表性的SNS有人人网、豆瓣网和开心网等。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作用,信息经过意见领袖扩散给受众,形  相似文献   

11.
SNS游戏化     
武帅 《网络传播》2009,(10):53-53
随着开心网在中国迅速蹿红、校内网高调更名人人网,SNS网站已在中国遍地开花,但是SNS网站在中国互联网的大潮中有何担当呢?除了“偷白菜、抢车位……”我们并无更多收获。开心网带领用户集体玩游戏不应该是中国SNS网站的未来,中国SNS网站的未来应该是真正的人际社交网络的线上应用服务。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通过对社会化媒体进行内容分析,探讨内容聚合对于其开放平台建构的影响;同时通过网络人际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理论框架以及超人际传播模型,分析社会化媒体中的人际传播模式,进而探索其社会性的传播线索图景,最终为探析社会化媒体的本体意义寻找出路.本研究发现,内容聚合为社会化媒体开放平台构建奠定了基础;传播线索消除进路的突围与超人际模型的探索推进了社会化媒体的网络人际传播;而内容聚合与新型人际传播模式彰显着社会化媒体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13.
周岩 《新闻三昧》2005,(12):26-27,30
传播学认为,人际传播的社会互动作为一种最原初的、最直接的方式,具有大众传播所无可比拟的亲和性与感染性。在人际传播中,传受双方相互影响的深度和力度要大大超过大众传播。人际传播保持着人与人之间最直观的“面对面”的交往方式。  相似文献   

14.
网络中的人际传播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人际传播是网络中最常见的传播形态之一。对网上人际传播的需求 ,使网络日益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人际传播也与网络中的其它传播形态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本文对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特点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分析 ,并以此说明网络人际传播对于物理世界人际传播活动、人的社会化等方面可能带来的影响。最后本文探讨了受众和传播者如何利用网络人际传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陈月 《东南传播》2013,(7):12-14
网络游戏与一般日常游戏不同之处在于它没有实体的面对面互动与交流。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作为时下最流行的网络游戏类型之一,它带给了游戏主体不同程度的身心沉浸,游戏主体之间通过大量信息符码交换进行人际互动,并以此"建立关系"。期间产生的人际传播活动表现出与一般网络人际传播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SNS(Social Network Servioe)社会型网络社区,就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2003年3月起,SNS网站悄然从美国兴起.之后我国也开始出现这类网站,5Q校内网就是最早尝试者.随后在2008年3月一个十分类似"校内网"的新的SNs社区网"同学网"正式推出.本文以校内网和同学网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同作为SNS社区网络的特点,展望SNS社区网络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陈力丹 《东南传播》2015,(12):50-53
本文重点讨论了人际传播的能力,涉及说话与用词,人际传播中人的肢体和神情的运用,交往中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交往中的"倾听"与"回应"等问题。作者认为,面对他人说话和表现,需要知识和技巧。网络使得人际传播的手段多样化了,但最终还要落实到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上,因此提升人际传播的能力,是网络时代人的素养标志之一。  相似文献   

18.
陆昊菁 《今传媒》2012,(4):78-81
病毒营销是一种强大的营销工具,利用人际传播达到快速大面积扩散,但对其真正的成功机制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将研究视角聚焦于个体的再传播意愿,借用社会学互动仪式链理论挖掘个体参与社会互动的规律。本文认为病毒营销作用于个体的再传播行为需要关注信息层面以及人际层面的互动需求。通过植入符号引发关注点以及情感连带,同时给予个体强大的情感能量以激起信息层面互动;结合个体参与社会分享的需求设置动机以引起人际层面的互动。本文将分析病毒营销的作用于个体的传播控制系统以及网众传播个体的行为规律。  相似文献   

19.
人际传播视野下的网络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德武  白京 《青年记者》2005,(12):65-66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传播方式:网络人际传播。网络人际传播是借助于计算机和互联网进行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活动。网络人际传播在互联网传播活动中,占据重要的位置,正如“语彭兰”讲的那样:“人们对网络人际传播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网络大众传播的需求。”  相似文献   

20.
人际传播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个体之间借助于语言和非语言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交往活动。这种个体之间的信息互动过程,既可以是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比如当面谈话、讨论等;也可以是通过一定的信息渠道借助于其他媒介的间接交流,比如电话交谈、书信往来等。人际传播一般具有信息交往对象明确、信息交流互动性强、以个体间面对面的方式居多、对交往双方影响直接等特点,是人际关系得以建立、维护和发展的主要方式,对人际关系起着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