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我们以求真务实的精神,准确把握新形势下青少年学生道德观念出现的新情况,科学判断青少年学生在社会发展进程中道德观念的新变化,深入探索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新规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关键是坚持德育为首,育人为本,求真务实,出实招,办实事,出实效。要努力适应青少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和接受能力,贴近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实际、贴近青少年学生的生活现实。要开拓青少年学生喜欢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学、深入浅出、循序渐进的丰富多彩活动,不断满足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让德育回归生活,使德育真正成为滋  相似文献   

2.
富有光荣革命传统的沂蒙山腹地山东省沂水县,立足当地传统美德优势资源,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注重在道德教育根本上做打算,在思想源头上做文章,积极探索青少年学生品德形成规律和道德教育规律,不断改进学校德育工作,无论在德育实效还是在育人质量上都得到整体提高,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一、关注德育根本1.拓展“生活之根”,丰富道德源泉。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中,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冲突的背景,如何让道德扎根于生活的土壤,是德育增效的关键。沂水四中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入手,提出以“过有道德的学习生活”为…  相似文献   

3.
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青少年品德教育已受到了应有的重视。从德育课程的目标、内容、类型和编排方式等方面,阐述了国外青少年德育课程的现状,并认为国外青少年德育设计的发展趋势表现为:规范性教育与主体性教育、德育课程与学生生活、德育课程的整合和综合三个方面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一、新时期德育信息收集的重要性德育信息是指在德育系统中和德育过程中得到利用、传递和转换的信息。德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加工、储存、转换、交流、传递等都必须借助于语言、文字和人的行为。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形成往往始于外部信息刺激,当外部德育信息对青少年学生产生刺激时,就会引起他们的注意。因此,在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形成中,德育信息的刺激是前提,德育信息会  相似文献   

5.
徐稚 《班主任》2005,(2):19-21
一、高三阶段德育问题的提出 德育的阶段性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生历程的阶段性与学校教育的阶段性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德育针对性与实效性亟待研究的重要命题;是找准青少年成长的关节点,抓住因材施教、因势利导的最佳时机;是丰富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方法,使德育工作真正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心灵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6.
黄墨馨 《成才之路》2011,(11):23-23
青少年的德育,当前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德育常常孤立于学生生活之外。在德育的实施中,我们只重视德育知识的传授,却忽略在学生生活的真实背景下进行道德行为的养成和道德情感的培育,使得道德认知的教育与道德情感的培育,道德行为的养成处于分离状态。结果学生接受的是德育课程知识的因素(目的是为了对付考试),而真实的、丰富的学生生活的真谛被遮蔽了。这是德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7.
生活德育即德育的生活化,就是充分关注生活,坚持道德教育从生活中来,在生活中进行,最终回到生活,按照受教育者身心发展规律,以受教育者的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践行德育,进而关注受教育者生命自由成长、德性养成的德育教育。目前生活德育缺位严重,尤其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已深入青少年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方式、价值取向、政治态度和道德风貌等方方面面。为避免德育与学生网络生活相脱离,学校应从德育目标贴近生活实际,德育内容反映生活实际,德育方法指导生活实际等方面着手来提高网络时代生活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8.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可以说,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所花的时间精力并不少,但教育的效果不是最理想。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德育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没有循着教育的源头,学生在校园这一方塘中,接受着远离现实生活甚至背离的教育,就无望我们的德育生机盎然。再由于德育外部环境中社会道德失范,家庭教育薄弱,往往学生一走出校门,所见所闻和所接受的道德认知会发生直面冲突,学校教育的说服和感召就更显得更加苍白无力。因此,我们的思想教育一定要贴近青少年的生活和思想实际,才能受到预期的效果。我们要关注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相似文献   

9.
《考试周刊》2016,(69):166-167
<正>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学校德育是心理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政治教育和思想教育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当前学校德育重灌输轻体验,脱离学生生活实际,造成德育高耗低效。实践证明,德育只有融入儿童的生活,充分释放儿童的生命潜能,激活儿童的创造精神,努力践行"活动中育德,生活中育人",学生才会更好地适应社会,更好地生活。一、抓好常规教育,立足德育之本在丰富多彩的青少年学习生活中,面对多元化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0.
近日,中央文明办评选出的60个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创新奖中,浙江省长兴县长兴中学的“德育导师制”获得一等奖。该校“德育导师制”的灵感来源于大学“导师制”。学校将德育的目标、任务分解到担任“导师”的任课老师身上,导师与班主任紧密配合,形成整体合作,对学生德育管理进行优化。“导师”不仅在学习上关心帮助学生,还要承认青少年学生的个性差异,尊重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从思想、生活、心理素质、道德品质等各方面  相似文献   

11.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了解并掌握青少年思想道德状况,有针对性地加强青少年道德教育,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形成健康、积极的道德品质,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成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各学科各显神通,德育进课堂形成大气候“课课有德育,人人是德育工作者”提出以来,各科教师在德育渗透方面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根据各学科特点、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校各年级传统美德特色教育主题,各自形成一套渗透德育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语文教师结合教材的思想内涵,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激发学生情感,用创设情境等方法感染和…  相似文献   

12.
在深化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经济转轨、域外文化渗透的新时期,学校传统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德育)方式受到多彩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冲击.学生思想受到多维空间的影响.社会变革的潮流、五彩斑斓的社会现象、丰富多彩的生活,吸引了现阶段青少年的情趣和好奇心。在学校.千遍万呼、千言万语的德育教育,只要学生走出校园进入娱乐性网吧或看过不健康的录像时.学校的德育在大多数学生面前就显得没有吸引力.德育就成为一句空话.根本收不到应有的德育效果。  相似文献   

13.
感恩教育:一种德育的新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感恩教育:一种新的德育尝试 德育过程就是教化的过程,其最重要的目的不是教而是化,将道德认知内化为自己的道德情感,并转化为道德行为。我们所期望的德育实效性是指通过德育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达到内在的质变效果。这种效果既有立竿见影的显性效果,又有隐性效果,但最终都指向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在以往长期的德育实践中,那种“高、大、全”完人式的德育要求,那种注重德育知识灌输的贫乏的道德说教,远离了学生的生活世界,让学生无从体验而让学生失去了热情。那么如何贴近学生的生活,进入学生的心灵?感恩教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4.
"敬"的教育是学生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缺少这方面的培养会让青少年的性格发展出现许多问题,表现在学习生活中就是一些不当行为。本文通过对小李和小江各自问题的探讨说明敬人敬己在青少年学生学习生活中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于满  董芹 《中国教师》2005,(11):26-27
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道德是当前学校乃至整个社会的首要任务,但反思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科技理性主义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下,一方面,德育在教育史上受到前所未有的忽视,德育仅仅视为智育的陪衬,那些关注人们精神家园的人文道德知识倍受冷落;另一方面,为追逐功利,德育也逐渐远离学生生活的世界,使得道德教育失去了生活的底蕴。由于把道德仅仅理解为调节人们的行为规范,这样对受教育者来说,德育演变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存在着,教育者忽视了对学生内心的关怀,更没有把有道德的生活视为学生自身的本质要求。如此,德育实现…  相似文献   

16.
叶飞 《人民教育》2023,(10):52-56
德育是关乎人的美好生活、美好人格的教育,人的数字化生存为德育提供了新的逻辑起点,它要求德育直面数字化生存的新挑战及由此带来的新机遇。面向数字化生存的德育现代化,需要深度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改进和完善德育目标、内容和方法,构建数字化德育新体系,培养能够适应数字生存与实体生存、兼具数字道德与实体道德的现代人。在面向数字化生存的过程中,德育现代化还需要进一步弥补数字鸿沟,避免因为数字鸿沟带来的技术歧视和社会漠视,推动人们平等共享数字化改革成果,让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数字化生活,实现平等而有尊严的德育。  相似文献   

17.
德育要取得良好效果必须与青少年的生活实际相结合。青少年的文化消费和德育具有通约性,从文化消费的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探究其对青少年德育的价值所在,有助于发掘青少年德育的有效资源,进而选择适合青少年需求的德育模式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相似文献   

18.
正在网络进入千家万户的今天,充分发挥网络丰富的育人资源,通过互联网拓展青少年社会化及道德发展的新领域,用网络为青少年搭建起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是拓展德育实践活动的有效途径。一、贴近青少年网络生活,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在网络生活领域,会不会有选择地视听,能不能在法律框架下有效地表达个人的合理要求,成为信息社会对每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素质要求。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网络责任意识和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提高独立、理性、选择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19.
我们的学生,是生活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的人.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长期熏陶的结果.因此、中学德育应是一个联系社会、家庭与学生的开放系统.德育过程应是学校、家庭、社会对青少年实施统一影响的系统工程.研究优化育人环境.目的就是要提高德育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正>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特别是中学阶段,德育在中学生的教育培养过程中具有更加重要的地位。但是,认真考察我们现在的中学德育工作,实际效果并不理想。从一个班主任的视角看,现在德育工作最主要的问题是,德育没有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1]青少年心理学的理论认为,青少年品德发展和养成一般要经过道德认知的灌输、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训练这些重要阶段。每个阶段都应该与学生的真实生活体验紧密联系。这主要是中学生思维发展特点决定的,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