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新制度主义政治学中的理性选择理论(又称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20世纪80年代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个理论流派.目前,它已在西方政治学尤其是美国政治学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从历史回顾与现实观照两个层面上,试图勾勒出西方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完整画面:理性选择制度主义是什么?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研究解决了政治学中的哪些问题?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的发展前景如何?  相似文献   

2.
西方马克思主义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其中不乏有发展观的理论,社会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人的发展等理论在西方马克思主义中都有体现,深入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中的发展观理论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是整个20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全面危机的思想文化呈现。其批判的视界是:悲剧意识体验、文化形态史论、"新马克思主义"路径和后现代主义思潮;而其批判的视点却是: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理性批判、大众文化批判、性格结构与心理机制批判、社会功能批判、政治权力批判等。面对"现代化"和传统文化"整体性转型"双重境遇,中国"文化现代化"在超越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智识性努力中,自当具有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孙颖  韩秋红 《教学与研究》2023,(12):109-119
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是贯穿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史的主题之一。西方马克思主义围绕现代性价值体系及其内在发展逻辑主要形成三条批判理路:一是哲学维度的理性主义批判。针对启蒙理性这一资本主义现代性的精神内核,西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让现代性的理性理念以完整形态得以正确应用的发展方案和主张“瓦解的逻辑”的否定方案,在关于启蒙“再启蒙”的思辨中走向重建与解构的分野。二是经济学维度的普遍异化批判。从“物化”到“新异化”,西方马克思主义揭示资本主义从实体经济到虚拟经济时代社会关系异化普遍化的进程,以价值批判立场要求人的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复归。三是政治学维度的极权主义批判。从“新控制形式”到“生命政治”,西方马克思主义揭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虚假性及现代官僚政治体制的极权主义危机,对现代政治持怀疑与否定态度,将建基于主体间包容性的参与式民主与新社会运动视为个体与共同体“和解”之路与期许。总的来看,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百年资本主义现代性批判理路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西方社会本土化中的批判特色,但其马克思主义底色的缺失和对马克思主义本色的销蚀则需引以为戒。  相似文献   

5.
本世纪60年代,一批西方思想家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和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理性批判的基础上.提出了“绿色政治理论”.这一理论以生态效益为核心价值,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追求目标,通过环保运动和绿党而付诸政治实践,对西方社会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这一理论对于90年代兴起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及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思想先导、理论源泉的意义及支持、促进作用.绿色政治理论对我国实行可持续发展亦有许多可资借鉴的合理因素.  相似文献   

6.
陈先达先生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在学术研究中,他坚持面向现实,注目当代,从哲学高度对重大现实政治问题或社会问题提供思想智慧与理论支持.他几十年如一日,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和研究前沿,辛勤探索,笔耕不辍.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经典著作、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一般哲学理论、文化理论等方面有精深的研究和著述,其中专著<走向历史的深处>对马克思的历史观进行了较系统、较完整的探讨,阐述了马克思是如何发现历史规律的问题;<被肢解的马克思>对当代西方各种企图肢解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进行了剖析和批判,回答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意识形态批评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难以割舍的一块阵地.英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提出了"审美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读者意识形态"的创新性概念,建构了自己独特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伊格尔顿不仅吸取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批评的成果,而且借鉴了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解构主义等20世纪新潮理论成果,伊格尔顿最终走向的政治批评是与他始终坚持的马克思主义批判立场、目标分不开的.  相似文献   

8.
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如何选择科学的理论指导改革,已经成为党和政府必须思考的问题。基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部分西方学者开始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意义。为坚定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决心,巩固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本研究从人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诠释马克思主义,结合当代视野中的马克思社会发展理论,重点阐述其意义与应用途径,以此促进马克思主义走向当代,发挥其本身价值。  相似文献   

9.
西方马克思主义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产生于西方并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一股社会思潮,它是一些西方学者面对本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失败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新变化,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本国的文化传统,对资本主义制度和无产阶级革命问题进行研究探讨而形成的一个不同于前苏联和我国的马克思主义思潮。在长达80多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流派,各流派的理论体系和思想观点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但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改造中国落后的社会状况和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过程,同时又是吸收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新的先进文化的过程.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主导意识形态地位衰落,中国先进分子积极学习西方文化、不断探索救国真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不断融合的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西方学者开始全面艮思马克思主义,于是在全球掀起了一次次的“马克思主义热”。与当前西方的理论研究热潮截然不同的是,国内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却趋于冷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贯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学习效果直接关系到该论社会意识形态功能的实效性。虽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强大的社会意识形态功能,但其首先是一种科学理论。只有把该论的政治性与其学术性有机统一在一起,它才能为人们所接受,也才能有效保证其应有的政治影响力和活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近现代主流文化意识形态的转型氤氲于明末清初,它本来是儒学在社会实体的作用下所产生的自我蜕变和分化,所谓"理学"与"心学"、"理学"与"经学"、"宋学"与"汉学"、"实学"与"玄学"之争实际上都是儒学内部之争,它预示着儒学知识论的危机已到了革故鼎新之时了.这场纷争伴随着"中西学"之争,至鸦片战争后高潮迭起,经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社会变革,儒学终于跌落,马克思主义异军突起.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跃居为主流意识形态,标志着中国社会及其文化意识形态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相似文献   

13.
从马尔库塞、莱斯到高兹,他们在把法兰克福学派对发达工业社会的哲学文化批判转变成为一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批判的同时,把古典马克思主义意义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转变成一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生态学批判。基于此,当时任职于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本·阿格尔在1979年出版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导论》中,将莱斯的两部著作盛赞为对一种生态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最清楚、最系统表述”,并宣布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个西方马克思主义新支派和环境政治社会理论新流派的诞生。  相似文献   

14.
英国新马克思主义通过文化研究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其中,文化观是英国新马克思主义架构文化理论以及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点。英国新马克思主义以“生活方式”为切入点诠释文化概念,打破社会结构中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文化与非文化的界限,强调社会的有机整体性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从文化视角展开对资本主义的文化批判,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社会历史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时期,赋予有历史使命感的人以极大机会,社会历史向人们展现自我,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仰望之情油然而生。人们上述这样的历史经验都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演变过程中表现出来。个人模式的社会批判理论——这就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所看到的自己历史定位;社会历史感的核心借助否定性辩证法和交往行动理论多方面地展现了其与个人之间的拒斥与被拒斥的关系,这也使它更能够被个人所认识,人们开始用文化与社会历史感核心打交道,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始展现其所包括的文化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在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中得到了解释社会前进动力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前进的趋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作为产生于欧洲的理论成果,传入中国竞成为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这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但同时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的西方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必然也就存在着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问题。然而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未来社会有着美好构想的科学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维护封建统治的文化,二者真的能够结合?二者之间的关系到底怎样?对于二者的关系问题。是学者们长期关注的理论热点问题。文章就试图做这个工作,以期清楚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的信仰教育,引导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应重点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材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化。受国内外社会环境变化、教师素质、大学生思想观念变化等因素影响,"原理"课信仰教育的效果不够理想。加强"原理"课信仰教育应该抓住当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深陷金融危机,导致全球经济低迷,马克思主义理论重新受到重视的契机,加强教师自身修养,坚定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夯实教师的理论功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原理"课的信仰教育。  相似文献   

18.
唯物史观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新思想,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有机理论,深化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从而赋予了唯物史观新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9.
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前影响民族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因素主要有收入差距的扩大、多元文化的负效应、政府公信力的下降等,导致部分民众马克思主义信仰动摇.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原则主要包括理论的科学性与人民群众的利益相结合、主流文化与多元文化相结合、政府诚信与公众信任相统一,进而从提升民族地区的经济实力、加大马克思主义主流文化的宣传力度和提升政府的公信力论述推进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0.
从实践生产力理论出发,马克思论及了社会分层的来源、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分层的异化以及未来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分层的理性存在,由之就创造了一种崭新的社会分层理论。从实践生产力理论理解社会分层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根本特征。以往从阶级的简单要素来理解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观念,是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分层理论的误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