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本文通过收集《骆驼祥子》英文翻译的研究论文,对这些论文进行了分类综述,总结了《骆驼祥子》英译研究的特点、成绩以及存在的不足,以期对《骆驼祥子》翻译及相关研究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老舍先生《骆驼祥子》文本中,形容词选择独具特色,形容词形象色彩突出,是其一大特色。本论文通过对《骆驼祥子》文本进行视觉、触觉角度和词语自身形象性分析,来探究老舍词语选择与运用特色。  相似文献   

3.
小说《骆驼祥子》是我国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之一,也属于老舍的经典之作。大多数读者都读过小说《骆驼祥子》,但是部分读者并不十分了解老舍的句式运用技巧。本文主要分析了《骆驼祥子》的句式,对《骆驼祥子》中的外位语、插入语、独词句以及变式句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对1979—2012年关于《西游记》英译研究的期刊和学位论文的统计,从7个方面论述了其研究现状:总括性介绍和译者研究、书名英译研究、翻译策略研究、译文研究和译文对比、儒道释等文化研究、语言学视角研究、基于语料库的研究,并对重点论文进行了述评。最后还对《西游记》英译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5.
张灿 《考试周刊》2014,(18):14-15
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揭示了主人公祥子的悲剧命运。本文从三个方面对《骆驼祥子》的悲剧原因加以分析,即人性的堕落、社会的黑暗和婚姻的不幸。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是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有着相当高的文学研究价值与艺术成就。同时,《骆驼祥子》也是一篇长篇悲剧小说,通过对祥子悲剧命运的描写,道出了当时社会的悲剧,并且祥子的悲剧也对世人有着重要的意义,警示世人要直面现实,认清自己。本文将对祥子的悲剧内涵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7.
<正>一本长篇小说可以从情节、人物、环境、语言等众多角度进行阅读指导,选择哪些重要的内容开展阅读指导课是关键所在。当然,老师还要从长篇小说的共性与个性两个角度思考,同时结合学情,慎重地选择指导内容。本文以《骆驼祥子》为例,谈谈如何选择指导内容,从而读出《骆驼祥子》的"原汁原味"。《骆驼祥子》不仅情节设置精巧别致、人物塑造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对老舍的作品《骆驼祥子》在美国的误读和接受的分析熏探讨了权力话语及意识形态对作品翻译的操纵。《骆驼祥子》的英译本在美国广为流传熏美国读者通常被翻译家EvanKing编改的大团圆喜剧所误导。从该文的创作背景及大众的意识角度来看熏译文完全扭曲了作者老舍先生的创作本意,造成此误读的原因在于中西方读者的背景差异熏而译者又受意识形态的控制熏有意识地回避原文的结局。这本身就是对原文的一种“叛逆”。  相似文献   

9.
《骆驼祥子》是著名作家老舍的代表作品之一,是我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骆驼祥子》塑造的人物形象鲜明,艺术手法高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现实意义,取得了非常高的文学成就。本文以《骆驼祥子》文本入手,对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和艺术特色进行简要分析,并探究作者通过小说表达的思想主题。  相似文献   

10.
英汉省略在类别和功能上具有很大相似性.而在实际运用中差异较大,这在《骆驼祥子》和Pride and Prejudice及其译文中表现突出。省略在英汉互译中主要通过保留、增删及补充等手段得以在译文中实现有效转换。  相似文献   

11.
翻译不仅是语码转换,更是一种社会活动,必然会受到社会、历史、文化诸因素的影响,所以译作的成功都不能单纯从语言转换层面解释。伊万.金翻译老舍名作《骆驼祥子》,对原作做了大量改写,甚至将悲剧性结尾改为喜剧结尾,然而这部译作却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这看似不合常理的现象,吸引了不少翻译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大多是通过文本对比分析原因。实际用吉迪恩.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从预备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方面解析金译本的语际改写更有助于分析该译本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骆驼祥子》以滴着血和泪的笔触,叙写了主人公祥子由奋发向上到颓废堕落的人生悲剧。作者从"人"的角度,以人道主义的温情,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在底层社会挣扎的小人物的生活境况。在祥子的人生中,每一次的打击和挫折,都只是更深地引起祥子对自我生命价值的否定,并在群体的认同中放弃理想和追求。无助生命的卑微感,前途渺茫的挫败感,一步步地销蚀着祥子的自信、自尊,使他怀疑自己的一切,生命意志因此而逐步消退。祥子的毁灭是奋发向上的生命意志的毁灭。  相似文献   

13.
鲁迅对翻译问题作出了一系列的精湛论述,它几乎涉及了翻译问题的各个层面,这些译论对我国翻译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他的翻译思想主要表现在内篇和外篇两个层面上。内篇方面的译论包括翻译之难、翻译的标准、翻译的方法及翻译的文体等,外篇方面的论述包括翻译的目的、翻译的功能及翻译批评等.  相似文献   

14.
清末日本监狱学书的中译本在日本出版之后,主要通过轮船寄至中国,由指定书店销至各地;在国内书籍销售中采用了报刊广告等近代化营销手段;监狱类书籍还通过封疆大吏以地方法政考试用书的方式,大量订购,流向官场读者;在日本政治家大隈重信主持编纂并赠送清朝皇帝大臣的宣扬明治维新成果的《开国五十年史》丛书中,也有监狱书籍。通过这四条书路,日本近代监狱改良思想在中国得到传播。  相似文献   

15.
This article seeks to analyse, comprehend and apprehend the appropriation processes of Ovide Decroly’s ideas in Brazil through the translation of his books and that of Amélie Hamaïde into Portuguese.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id Brazilian intellectuals and teachers need to import Decroly’s ideas to be applied in Brazilian schools? Did the translation of Decroly’s and Hamaïde’s books play an innovative role in Brazilian society? Did the release of these books bring about changes, and did it stabilise and legitimise discourses that were already present in Brazil? Who were the translation agents of those books? First, discussions concerning travelling knowledge and cultural translation, as well as translation and the role of translation agents, are introduced. The translated books and their (production) contexts are then presented, comparing and analysing the source books and the translations. The analyses aim at understanding this journey and answering these questions, and it will be shown that Decroly’s ideas were torn apart into “pieces of knowledge” gaining life and autonomy throughout the journey, and turning into facts. It is advocated that his ideas were appropriated as “indigenous foreigners” in Brazil.  相似文献   

16.
中国古诗词历史源远流长,是我国文学宝库中最为宝贵的珍藏,历来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青睐。对于古诗词的英译,已是自古有之。由于译者主体的不同,译文和方法也千差万别。英国著名翻译理论家彼得·纽马克对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并借鉴其他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提出了“语义翻译”(semantictranslation)和“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translation)理论。用纽马克的翻译理论来指导古诗英译,不但可以使译品更富有诗意,而且也会丰富翻译理论。  相似文献   

17.
《初唐诗》《盛唐诗》和《晚唐诗》是宇文所安唐代诗歌史研究的三部力作。在这些书中,宇文所安共翻译了751首唐诗,数量可谓惊人。为了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诗歌史建构和研究,宇文所安在这三本书中采取的主要是语文学翻译模式,具体而言,译者刻意地在译文中保留汉学中的语文学的严谨状态,并且使用了大量的注释和解说。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因为在这三本书中,宇文所安属于研究型译者,他的首要身份是文学史家,然后才是翻译家。  相似文献   

18.
《骆驼祥子》作为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其成功不仅在于刻画的人物形象,揭示的社会意义,还在于作品的语言。在《骆驼祥子》中,老舍先生使用了大量的比喻,这些比喻是老舍先生在深入生活,深入人物内心基础上的匠心独用,体现了老舍语言的一大特点---实而不华,华而不虚,这些比喻具有鲜明的特色---乡土情结,俗而不俗。  相似文献   

19.
魏天爽 《海外英语》2012,(3):152-153
英语中的develop和汉语中的"发展"都是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无论在英文书报杂志或我国的大学英语教材中都屡见不鲜。因为熟悉,在翻译中常将两词对译。将develop一词译成"发展"是不准确的,这两个词在语义上能够对应起来的情况是很少的。该文通过develop的大量译例,讨论如何根据语言环境和搭配关系选择词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