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云;“知已知彼,百战不殆。”确实,干什么工作,都要研究自己工作的对象。教语文也是精心揣摩教法,而且必须要研究学生,研究他们学习语文课的思想、心理、学法和习惯等。 但是至今仍有不少语文教师,对教材的钻研可谓呕心沥血,对教法的探讨可谓费尽心机,这当是好的。然而,他们对学生的研究却不甚重视。因而他们的教学或者是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兴趣;或者是一相情愿,“牛不喝水强按头”,牵着学生来学语文;或者是对语文教学,盲目进行,教到哪儿算哪儿,不了解学生方面的“反馈”无的放矢。自然,这样学生就不喜欢语文课,上课提不起劲儿,教学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  相似文献   

2.
张志公先生在《关于改革语文课、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一文中指出:“应当要求昕有受过教育的人都能理解文学,欣赏文学,且有文学的鉴别能力,接受优秀文学作品在道德情操方面以及敏锐深人地观察社会生活的能力和丰富活跃的想象能力方面的感染、熏陶和启迪,也就是说,具备必要的文学素养”我国的中学文学敦育在我国语文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终于有了一席之地。1986年的语文教学大纲,在近30年不谈文学教育之后,终于提出了文学教  相似文献   

3.
小学语文是综合性很强的呈“立体”特征的一门基础学科,除文科基础知识外,还涉猎理、艺、体诸学科知识。语文课不但要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而且要教会学生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更要以文载道陶冶学生的情操,教好语文真不容易。就现代化教学的  相似文献   

4.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育的特点之一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和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这一点主要是从该课程的实施过程来谈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重在实践,而非“言说”。学生语文实践能力不是在课堂的“言说”过程中,而是在学生充分“践行”中形成的。长期以来,语文课偏重教师的讲解、提问和分析,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已形成“君子动口不动手”的积习。语文教学的“所欲”是教学生能读会写,我  相似文献   

5.
新大纲规定:初中语文课有“听、说、读、写”的任务,它们都属于语文能力的基础训练.如果忽视其中的任何一方面,都会影响语文科知识、技能的发展.“听、说”不仅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在语文课的训练中也占有重要地位.一般说来,“听、说”的使用频率比“读、写”更高,更有效.可是学好语文的诀窍是“多读、多写”.“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心中有本,多写笔下生花”.这些警句揭示了读书成功的普遍规律.尤其对学好语文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教学实践也说明语文课只有让学生多读多写,才会有笔下生花的机遇.“读”又是写的基础.应该说“读”还包括“说”,因为二者都是表情达意,只不过“读”是书面表达,“说”是口头表达而已.  相似文献   

6.
郭一鹤  温薇迪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2,(11):147+161-147,F0003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结合的学科。《语文课程标滩勘在“课程性质与地位”一章也提到:“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言和文字是人类沟通交流最重要的工具,也是人抒发情感、表达思想、传递精神的重要载体。语文不但在各种各样的考场上影响着学生的未来,也在人生的道路上影响着学生的一生。在小学阶段,为学生打好语文基础非常重要。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注重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  相似文献   

7.
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大学语文课向广大学生介绍众多优质的精神食粮,教学时要理清层次,锻炼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为了上好大学语文课,需要建设一支合格的语文师资队伍。  相似文献   

8.
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把语文因素和思想因素结合起来,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法.达到语文课中渗透德育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语文课忽视“综合性学习”与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方向背道而驰,极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语文教师应该解放恩想、改变观念,还“综合性学习”以应有的地位;应该对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地予以评价;应该“坚持以语言活动为中心”的原则,防止语文“综合性学习”处于“无根”的状态;应该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是学生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同时也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本文以一节培智学校语文课为例,谈谈如何在培智语文课堂进行有效性教学,如何去还原语文本色,体现语文魅力。  相似文献   

11.
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重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更新和完善语文课程观念,将是势所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全面提高语文教育质量必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长期以来,我们对语文课程的理解比较狭隘,基本上局限于“教学大纲”“教学计划”和“教科书”,这种观念现在已经不能适应语文教育的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语文素质的要求和学生对语文学习丰富多样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开发利用语文课内课外课程资源,全面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必将成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一、语文课…  相似文献   

12.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最重要的基础工具,语文课是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职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开拓学生视野,发展智力,发展个性和特长,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因此,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成长,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发展。新的历史时期,需要我们培养的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但是,我们在很多领域强调了德、智、体,却对美育和劳动教育重视不够。长期以来…  相似文献   

13.
优质语文课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追求,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然要求。优质语文课应该努力实现以下五个目标:高效率地实现语文学习的目标,特别是实现每一节课的具体目标;促进学生知识的增加和能力的持续发展;创设促进探究的和谐教学氛围;面向全体学生,特别要注重中下学生的发展;在学生成长的同时,教师也得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学科是融汇各学科的基础。是美的旋律和艺术,是德的典范和榜样。对语文教师而言,由于教材本身有70%以上的课文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具有丰富的审美因素和极高的思想境界,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道德教育可以说是得天独厚,天地广阔的。但是,实际情况往往不尽如人意。由于中考,高考指挥棒的影响,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始终以升学考试为目的,把语文课简单地上成了语文知识课,片面地强调课文中的“字,词,句”,“主,谓,宾”,“语,修,逻”,和干巴巴的‘四段式’朗读一解词一分段一归纳中心,忽视了情感教学在语文教…  相似文献   

15.
《课程标准》要求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这是语文课应该特别加强的重要方面。教师要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感受到丰富和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语文教学成功的秘诀所在。本文阐述了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6.
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中学语文被学生冷落,被其它科目排挤,语文教学成了语文教师的自语活动,语文教学已经走入应试教育的“绝境”。但语文教师不能自暴自弃,应该至少可以有如下作为:一是要有在“夹缝”中求生存的欲望。二是要有开创新局面的勇气。三是既要狠抓“应试语文”,又要坚持“素养语文”。四是要研究学法和考法。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职业类学校中语文并不是一门十分受学生欢迎的学科。许多学生对语文课提不起兴趣,语文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作文枯燥,空洞无物,甚至文句不通。那么,作为职高语文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改变这种语文教学现状,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体现,通过这种新的学习形式对建立新的语文教学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积极的意义.作为语文课改的实践者语文教师要在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实践中构筑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学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一语道出人们对美的需求已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为美是一种精神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真正的美应当是纯洁的、真实的、善良的。他能使人的内心产生无比的兴奋,在欣喜中受到启迪,领悟生活的真谛,从而完善自己的道德,陶冶自己的情操。要达到此境界,必须具备审美能力。什么是审美能力呢?那就是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语文课承载着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责任。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就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让学生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相似文献   

20.
从我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的亲身体验和在听课中接触到的语文教学情况的观察、分析与思考 ,使我感到 :造成部分学生对语文课兴趣不浓 ,语文能力差的主要原因 ,在于个别教师在教学方法上缺少新意 ,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的教师在课堂上满堂灌。看表面对课文内容讲得深、讲得透、讲得津津乐道 ,然而对学生来说却触动不大。我觉得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关键让学生“动”起来 ,要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 ,在“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到自己的实力和自己的不平庸 ,使喜悦和收获之感随之产生 ,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前苏联心理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