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成果有助于解释婴幼儿学习的内在机制,但目前早期教育实践对其研究成果有夸大和误用的现象.这种现象某种程度直接导致了早期教育“小学化”的出现.脑是学习的物质基础,婴幼儿脑的早期发展之关键是保护和促进其生理成熟.应该根据婴幼儿大脑、小脑和脑干等脑的发育机制特点为其选择和安排适宜的学习.  相似文献   

2.
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的创造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力研究对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逐渐成为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认知神经科学的兴起,研究者从认知神经科学视角开展了丰富的创造力研究,这些研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从大脑结构、大脑皮层唤醒水平和神经效能三个角度对创造力个体差异的认知神经机制进行了揭示;(2)基于最近几十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从认知神经科学角度对创造力进行了分类。认知神经科学的创造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创造力的理解,但依然存在挑战,通过分析这些挑战,使我们明晰了认知神经科学关于创造力研究的未来方向:改进创造力测量工具和实验任务以满足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需要,进一步加强知识与创造力关系、人格特质与创造力关系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  相似文献   

3.
认知神经科学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基于脑的教育将会进一步揭示隐藏在学习背后的内部机制.通过从语言学习、阅读、数学认知和学习情绪等几个方面切入来探讨认知神经科学对教育实践的影响,并揭示在认知神经科学视角下衍生出的基于脑的教育理论之意义,并对该趋势的未来研究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女性数学刻板印象抑制了受威胁个体下前额皮质、左下顶叶皮质、两侧角回等数学学习时所用脑区的激活,激活了与情绪加工有关的脑区扣带前回腹侧;刻板印象威胁使受威胁个体终止对其学业表现的监控,进而从学业表现中脱离出来;刻板印象威胁导致受威胁个体对自我控制进行不恰当地调节,从而把其影响外溢到与当前刻板印象无关的任务中.未来研究应加强刻板印象威胁影响社会任务机制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整合刻板印象威胁发生机制的行为研究与认知神经研究各自获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5.
认知神经科学是在综合心理学、神经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交叉型学科。近年来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自尊研究是在自我评价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尊的神经机制展开研究和探索的。核磁共振技术(FMRI)研究的证据表明:自我评价的神经表征主要涉及脑区中的内侧前额叶及周边区域,认知评价和情感效价分别对应于大脑中不同的脑区。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RP)的研究结果表明:自我评价能够诱发更大的P300成分,并且自尊对记忆和注意都会产生认知加工偏向。目前自尊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存在研究方向较为单一、与临床应用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认知神经科学将脑学习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发现右脑是大脑中有关语言习得区域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出发点.我们依据脑学习的研究成果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探索激活右脑学习的教学方法--词汇“位置记忆“;词汇语音组块;词汇“拆、并“;词汇表象化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认知神经科学以独特的研究手段和分析方法探究认知过程及其神经基础,对数学学习的非典型发展颇具贡献,提供了独特的有关数学学习的知识,其研究成果还有助于推进行为研究.本文列举了西方认知神经科学家对数学学习的一些相关研究,以期促进数学教育者的关注以及跨学科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日新月异的脑科学研究,为建立基于大脑发育的个体发展模型和学习理论提供了光明的前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家与教育家、教育政策制定者之间的对话,必将为早期教育提供坚实的实践指导依据,并带来变革性的影响.本文简介探索儿童认知发展和脑发育之间关联的研究,并重点介绍人类个体在出生到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大脑成熟与心理能力发展的一致性特点.最后,探讨大脑成熟与儿童行为发展关联研究对教育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视野中的学前第二语言教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幼儿园外语教学热方兴未艾.本文从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出发,通过利用脑成像技术得到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学前儿童语言习得的特点及第二语言学习和脑的关系,进而分析了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对学前第二语言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神经科学、人类发展科学的重要交叉学科,是儿童发展研究新的增长点。成熟理论、技能学习理论、交互式特化作用理论是发展认知神经科学目前已形成的三大理论。发展认知神经科学关于神经高级功能的可塑性研究,为终身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神经发育的研究,为早期教育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神经发育异常的研究,为特殊教育以及神经康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Mayer多媒体学习的认知理论模型涉及感觉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三大基本部件和五大认知加工过程,但其科学基础仍有待深入考察。认知神经科学对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的探索成果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奠定了更为深层的科学基础。认知神经科学认为,感觉记忆中的视觉记忆和声觉记忆在信息存储量、表征与编码、保持时间等方面存在互补,为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中"双重通道假设"提供了更深层次的科学基础。工作记忆是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过程的主要处理单元,认知神经科学基于脑成像技术提出的工作记忆加工成分结构及其功能定位模型和语音短时记忆功能模型,揭示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处理机制,进一步推进了对工作记忆的基础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长时记忆中信息存储的层次网络模型、激活扩散模型、集理论模型等更深入地推进了多媒体学习认知加工过程的科学基础。德国心理学家Schnotz从描述性表征和描绘性表征两个方面提出了多媒体学习"图文理解整合模型"(ITPC),这一模型揭示了图文理解的过程机制,是当前多媒体学习认知理论模型的最新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12.
脑的可塑性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可塑性是大脑的主要属性之一,在动物和人类毕生发展的进程中,中枢神经系统都有一定的可塑性。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揭示大脑活动的规律、进行临床矫治和干预以及教育教学实践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从分子、细胞、皮层地图以及神经网络等层面研究了大脑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但是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在大脑发生可塑性变化的过程中,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大脑在加工不同任务时可塑性的表现模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是特异性的,还是受到共同的机制的调节?成熟和经验各自在大脑可塑性的过程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二者如何通过交互作用影响大脑可塑性的表现形式、内在机制及其影响因素?目前都不是十分清楚。此外,从理论上讲,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对于教育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启示,但是当前有关大脑可塑性的研究并没有很好地与教育教学实践结合起来。如何结合课堂教育教学实践开展大脑可塑性的研究,以便指导教育教学实践的科学化和实效化,大幅度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摆在认知神经科学工作者、教育实践者面前的一项急切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The Educational Relevance of Research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benefits of incorporating findings from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to the field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re considered. The first section begins with arguments against the idea that one can ignore the brain when positing a model of student learning or motivation. The second section describes limitations in the methods used to reveal brain-cognition relations. In the third section, properties of the brain and brain development are described. The fourth section summarizes the cognitive neuroscientific research on attention, memory, reading, and math. Finally, areas of future research in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re suggested that would help answer important questions about individual and developmental differences in student learning.  相似文献   

14.
评介了几种符合认知神经科学要求的研究范式,包括内隐学习范式、远距离联想范式以及谜语范式,认为这些范式为顿悟认知神经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15.
对儿童阅读障碍的研究逐渐从心理发展和认知加工角度转向利用神经科学方法来对阅读障碍的神经机制(包括脑区定位和时间进程等)进行研究。在评析阅读障碍神经机制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儿童阅读障碍研究对早期教育的启示:应重视阅读障碍对儿童发展和学业成绩的影响;应及早发现阅读障碍并利用神经可塑性研究成果制定出相关矫治计划;利用脑成像技术可检测阅读障碍矫正效果。同时,本文对汉语阅读障碍提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近十几年来,随着认知神经科学和脑功能检测技术的飞速发展,音乐与大脑之间的关系日渐引起神经科学家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音乐学习和训练对人的影响不止于情感,它对脑的发育、认知发展确有一种积极效应。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不仅可以帮助人类解密大脑"黑匣",而且还能深化人们对音乐教育价值的认识,使音乐教育在更加广义的人类发展和人类潜能开发方面表现出更大的作为。  相似文献   

17.
As the brain sciences make advances in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the human brain functions, many educators are looking to findings from the neurosciences to inform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his paper takes the view that the neurosciences are an excellent source of knowledge regarding learning processes, but also provides a warning regarding the idea that findings from the laboratory can be directly transposed into the classroom. The article proposes a model of five levels which describ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that must all contribute to new teaching methodologies. These include the levels of neuroscience, cognitive neuroscience, psychology, educational theory and testing, and finally the classroom.  相似文献   

18.
Byrnes and Fox (1998) present the case for the relevanc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both logical and empirical arguments. In this commentary, I begin by briefly reviewing the history of the case for including the brain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Early educational psychology—as reflected in Thorndike's (1926) educational psychology textbook—emphasized the neuronal basis of learning;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as reflected in educational publications—tends to ignore the brain; and future educational psychology will need to overcome the pitfalls encountered in previous misuses of brain research. Next, I examine two logical arguments for Byrnes and Fox's case, namely, that including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makes educational psychology more complete and more plausible. Then, I examine the empirical argument of Byrnes and Fox by focusing on the value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attention and memory as well as in reading and arithmetic. Finally, I suggest criteria for evaluating the contributions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including the need for research on educationally relevant tasks and iss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