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刘芹  陈继祥 《情报科学》2007,25(5):776-779
知识的转移和获取是知识创新的前提,但知识转移和获取过程中会由于粘滞知识的存在而产生一定的成本。本文分析了粘滞知识的涵义及粘滞知识形成的影响因素,并从四个方面提出克服粘滞知识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粘滞知识转移研究述评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王毅 《科研管理》2005,26(2):71-75
知识转移是知识创造价值的重要环节,知识转移过程中存在粘滞知识。粘滞知识转移的程度决定着知识转移的成功与否。本文综述已有关于粘滞知识转移的研究。文章首先讲述粘滞知识的概念,然后评述粘滞知识研究的三个学派:技术创新过程学派、组织内转移学派和组织间转移学派。最后,文章提出,综合这三个学派的优点,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基于粘滞知识转移的技术创新过程与模式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蒋一平 《现代情报》2015,35(2):36-40
现有关于粘滞知识的研究主要从粘滞知识成因出发,探讨粘滞知识转移的模式,提出降低知识粘滞的对策,粘滞知识的测度鲜有提及。图书馆情境下,本文根据DIKW层级模型,梳理了信息与知识的关系;借鉴Shannon信息熵理论,提出图书馆粘滞知识测度基本模型;并根据测度模型的特征,提出对图书馆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产学研合作中粘滞知识的成因与转移机制研究   总被引:95,自引:5,他引:95  
王毅  吴贵生 《科研管理》2001,22(6):114-121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日益成为企业的战略资源。对于我国企业来说,通过产学研合作,把外部知识转移到企业内部并创造价值是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粘滞知识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而在知识转移过程中,它正是转移的关键和难点。本首先探讨粘滞知识的界定,剖析粘滞知识的成因。然后,在此基础上,从理论上探讨克服粘滞的途径,提出粘滞知识转移的理论模型。最后以清华大学大型集箱检查系统科技成果产业化过程为例,对粘滞知识转移机制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5.
供应链网络结构对粘滞知识转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粘滞知识在上下游企业间的高效转移是提升供应链网络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与基础,而供应链网络中的粘滞知识转移与供应链的网络结构紧密相关。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供应链网络结构特征变量对粘滞知识转移的影响,探究怎样的网络结构特征更有利于降低知识转移过程的成本与难度、增强知识转移意愿、提高知识转移效率,使粘滞知识在供应链网络中顺畅流动,进而实现供应链网络的共同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6.
对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研究。首先提出知识转移三阶段模型,包括发送者知识编码度、接受者知识吸收度和交互情景3个知识转移粘滞直接影响因素和社会资本网络1个间接影响因素,采用鱼骨图法确定各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然后导入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一致性评价,计算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4位的是转移意愿、接受意愿、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社会资本网络的中心性排名第5位、结构洞排名第9位。 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激励机制、市场机制等措施提高知识发送方的知识转移意愿是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关键,设计和优化知识接受者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同时应注重通过多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手段来提高双方的转移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知识转移双方、科技中介的社会资本网络来降低知识转移粘滞度。  相似文献   

7.
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与转移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款  刘国新 《软科学》2013,27(2):12-18
从科研任务、团队成员、团队环境及团队氛围四个方面分析了科研团队内部粘滞知识的形成,建立了知识转移模型,模型描述了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随成员间交流次数的变化情况,并利用MATLAB对矩阵模型进行了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团队成员的稳定性是实现团队内部高效知识转移的前提;成员间的知识交流需要达到一定的次数才能实现高效的知识转移;将专家引进团队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扁平化的组织结构有利于团队内部知识转移。  相似文献   

8.
粘滞知识的成因分析及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健飞  夏亚云 《情报杂志》2006,25(6):95-96,99
论述了粘滞知识与隐性知识、显性知识的关系,探讨了影响知识粘滞的主客观因素,并提出了对粘滞知识进行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知识日益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战略资源而倍受重视,不同组织之间知识转移的实现是企业创新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而诸多因素引起知识转移困难,造成知识转移粘滞。为了研究不同组织间知识的有效转移,从构建专业虚拟社区的视角出发,通过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概述,提出知识转移虚拟社区的概念模型,并针对知识转移参与主体自身和所处的情景两方面,在对粘滞知识形成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知识转移降粘的理论假设,为后续实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蒋永康  梅强 《科技管理研究》2021,41(10):169-177
对知识转移粘滞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和定量研究.首先提出知识转移三阶段模型,包括发送者知识编码度、接受者知识吸收度和交互情景3个知识转移粘滞直接影响因素和1个间接影响因素社会资本网络,采用鱼骨图法确定各因素及其层次关系,然后导入层次分析模型进行一致性评价,计算各层次因素的权重并进行排序,得到排名前4位的是转移意愿、接受意愿、转移能力和吸收能力,社会资本网络的中心性排名第5位、结构洞排名第9位.基于研究结果提出通过激励机制、市场机制等措施提高知识发送方的知识转移意愿是降低知识转移粘滞的关键,设计和优化知识接受者的激励机制非常重要,同时应注重通过多开展培训、讲座和现场指导等手段来提高双方的知识转移能力;此外,要充分利用知识转移双方、科技中介的社会资本网络来降低知识转移粘滞度.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内粘滞知识的形成机理和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粘滞知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产业集群内粘滞知识的产生机理,最后提出集群内成员应该提高综合能力、增强彼此间的信任、创造共同的知识情境、加强集群效应和培育共同的集群文化以降低粘滞知识的粘度。  相似文献   

12.
基于治理视角的知识粘性削弱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界定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粘性的基本概念,回顾了前人关于知识粘性产生原因的既有研究成果.根据知识转移的整体流程,分析了知识粘性形成机理中的五个重要产生原因.从知识治理的视角出发,构建了一个可以用来削弱知识粘性的管理对策模型.该模型包含了"建立转移环境、设置相应组织、创设文化氛围、协调相关机制"四大工作环节,对实现粘滞知识的成功转移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集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粘性表现及对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粘性是知识转移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困难因素.集成创新是以开放的产品建构来集成多种来源的技术,如何克服集成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粘性成为技术集成创新成功的关键.本文将技术集成创新的过程分成三个阶段并研究了三阶段知识粘性的不同表现.第一阶段主要是吸收知识的能力、知识的相容性、多样性技能人才等;第二阶段主要是现有的知识技能存量、领域本体、知识来源的品质等;第三阶段主要是新知识的应用及其与预期目标的融合.分析了新科电子集团公司克服知识粘性实现系统集成创新的经验.研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在开展集成创新时,针对三阶段知识粘性的不同表现,有针对性地采取克服知识粘性的措施,以提高集成创新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知识粘性的成因分析与治理措施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说明了知识粘性的含义及其目前研究现状;然后分析了知识转移过程中知识粘性的形成机理,并详细分析了其产生的主要原因;最后从知识治理的视角,探讨了解决知识粘性的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5.
刘国新  杨坤 《科学学研究》2012,30(9):1421-1427
作为顺应时代发展的新型技术创新模式,分布式创新及其创新网络正在受到国内外企业及学术界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的知识粘滞问题往往制约着其发展及成效。为探析及在缓解此问题,在相关理论基础上,界定了分布式创新网络中知识粘滞度的概念;从过程和层次两个视角,构建了其四维粘滞情境模型;借鉴经济学、物理学相关理论,定义了相关变量及其数学表达式,通过数理模型的演算探讨得出了一些命题与启示,以期为分布式创新中的知识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技术转移过程中的知识粘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技术转移的核心是知识转移,在技术转移过程中,知识粘性是影响知识转移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从技术转移与知识转移的关联出发,结合技术转移主体、知识客体和知识转移机制等三个方面,分析了知识粘性阻碍组织间知识有效转移的成因,并进一步提出制度层面与组织层面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7.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from a parent firm to its subsidiary is one of the most critical issues confronting management at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MNC). Since knowledge tends to be sticky and difficult to transfer, the suc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s contingent not only upon various kinds of contextual variables, but also upon the process of knowledge transfer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Previous studies did not consider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variables, and failed to provide a more comprehensive research framework for MNC knowledge transfer. This study attempt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knowledge stickiness on knowledge transfer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as well as the performance of headquarter–subsidiary knowledge transfer. Results of this study suggest that an increase in knowledge stickiness may have a positive and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knowledge implementation, internaliz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satisfaction. However, increases in knowledge stickiness beyond a certain point can also deter the success of transferring knowledge. Results also suggest 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transfer implementation and internalization, innovation and satisfaction, and between knowledge 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transfer satisfaction.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粘性知识转移含义、过程的诠释,粘性知识主体和客体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分析和从粘性知识受体与授体角度出发构建单一粘性知识转移模型,探析粘性知识成功转移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