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种族差异是美国社会最主要的社会矛盾之一,而亚裔则是其中处境特殊的少数族群.在过往的百多年间,亚裔群体经历了"被歧视"到"被神化"的经历,他们在高校招生中遭遇了系统的被"逆向歧视":许多美国高校以种族多元化为由对亚裔学生设置了限额,亚裔学生必须要比其他族群学生表现得更优秀才可能被录取.针对亚裔学生的歧视和限制在美国各地存...  相似文献   

2.
中国和澳大利亚都是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之后,在政治上积极推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党和国家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教育发展的实际出发,在发展经济和教育方面一直实行倾斜政策。而澳大利亚自1973年移民部长格拉斯访问加拿大,将多元文化概念引人之后,开始实施高校民族倾斜政策,以促进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从比较的视角,通过对中澳两个国家的高校招生领域基于族群而制定的优惠倾斜政策进行研究和探讨,笔者认为,澳大利亚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3.
中美两国在高考招生方面的差异,主要是美国高校几乎都实行“自主招生”,这与美国丰富的高等教育资源有直接关系。而在国内,目前只有少数高校可以自主招生。  相似文献   

4.
在高校招生中,一直沿用少数民族招生加分政策或者其他形式的优惠政策,在高校招生少数民族优惠执行的过程中,其优势与弊端也越来越明显,引发了各种社会问题,成为教育政策改革的新关注点。本文主要针对当前高校招生中的少数民族优惠政策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招生少数民族政策修订与执行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研究民国时期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对探究中国高校少数民族现代招生考试政策的发端、制定今后高校少数民族招生考试政策有重要借鉴意义。民国时期在少数民族地区积极倡导的高校招生考试政策,对少数民族招生考试采取了倾斜政策,不同程度地改变了少数民族教育的观念,但是由于投入量有限,还不能从实质上推进各民族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民族地区高等教育仍然滞后。  相似文献   

6.
从1971年起,加拿大政府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政策,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加拿大高校招生民族倾斜政策的实施,有效地增加了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促进了教育公平的实现。在和谐视域下研究探讨加拿大高校招生少数民族倾斜政策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为我国高考民族倾斜政策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战后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战后美国族群结构发生了显性的变化。美国族群结构中欧裔白人和其他少数民族占人口总的比例明显改变,它导致美国政府对少数族群的类别 随之改变。这种族结构的变化,与美国移民政策的松动、亚裔拉美裔的佥移民和非法移民的大量涌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各族群生育率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美国族群结构的变化,促进了美国多元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选取美国一流公立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采用文本分析法与案例研究法对该校招生政策的评价进行研究,发现美国一流大学综合评价招生兼顾学术能力与多元群体、采取“可免试入学”政策、以表现性、情境性评价为主要评价方法。建议平衡卓越与公平的关系、激发高校自主性、注重多元综合,以完善我国高校本科招生政策。  相似文献   

9.
文章主要评析美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招生标准的多样化体系,以及选择性招生大学的综合性录取标准和美国高校招收黑人等少数族裔群体的特殊政策。  相似文献   

10.
美国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所实行的种族隔离政策带来了教育的不公平和不公正,而为了纠正这些不公正,美国后来又开展了"认定行动",旨在保障少数族裔和妇女在就业、晋升、薪酬、入学、奖学金、经济资助等方面的平等机会。但也有一些美国公民认为对少数族裔的特殊优惠实际也损害了白人的高等教育受教育权,为此,美国开展了许多的改革,甚至赋予了大学很大的自主招生权。美国高校在招生方面所进行的探索对我国招生制度的改革带来了借鉴和启示,如应在高中实行学分制并在高中阶段开设大学课程;高考和考试分数作为招生标准之一是一个恰当的选择,但它对学生大学学习成绩的预测是有限的;应重视学生的高中学习成绩和课余活动,包括社区活动等;每一所高校应该制定自己的招生标准,并拥有招生自主权;高中学校应该保持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诚信,以维护学校的信誉。  相似文献   

11.
高考升学经济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要使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就有必要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考升学的经济效益。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考升学经济效益的措施包括:优化资源配置、调整高考升学政策、改变教育观念、促进少数民族生源就业和回民族地区创业、建立基于高考升学的反馈机制等。  相似文献   

12.
文章评述了瑞士在学校和家庭的相互关系、天才儿童和残疾儿童的教育、学生的政治教育和公民教育、妇女的社会工作、大学毕业生的教育程度与社会地位、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等方面的问题和做法。  相似文献   

13.
社会公平是民主化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高考民族政策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我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公平现象,尤其是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机会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本文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视域下,审视我国高考民族政策的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 of cultural background of second‐language (L2) readers in different social contexts: Israeli Arabs, a minority learning Hebrew in Israel; Israeli Jews learning Arabic as L3; and Arab immigrants in Canada learning English as L2. Participants had to read related and unrelated cultural stories in their L1 and L2/L3. Results revealed that Arab students in the multicultural Canadian context better understood the unrelated cultural stories, while in both Israeli social contexts Arab and Jewish students found it difficult to read unrelated cultural stories. Comprehension results are discussed in light of the role of multiculturalism and ‘melting pot’ policies in shaping minority students’ social orientations.  相似文献   

15.
肯定性行动计划与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肯定性行动计划是美国政府为了消除就业和教育等领域的种族和性别歧视,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实施的政策。行动计划要求高等学校在录取新生时对少数民族给予优待,通过设立特别招生计划,降低录取标准,增加招生比例,加大财政资助,加强补习教育,聘用少数民族教师,开设少数民族研究课程,改善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推动了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肯定性行动计划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少数民族受歧视的地位。近年来,否定肯定性行动计划的行动给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教育的发展带来了灾难性后果,美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将会出现严重的倒退。  相似文献   

16.
Despite national policies, de facto school segregation for racial/ethnic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West and East has continued to deepen. In Hong Kong, the segregated school system was abolished in 2013, while from 2004 reformed School Places Allocation Systems encouraged minority students to choose mainstream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However, de facto ethnicity-based school segregation continues to prevail. Most minority students in the mainstream system are stuck in low-status schools where they face discrimination and institutional exclusion. This has led many of them to retreat to a limited number of schools that have traditionally catered for minority communities. Such segregation calls forth scholarly attention to the paradoxical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physical mixing of diverse students and equality of educational opportunity, especially equal access to post-secondary education (PSE)—a key for minority youth to function in the competitive labour market. This study employed the theory of school-based social capital (SBSC) and compared the ways in which PSE-relevant institutional resources and support were rationalised and enacted by staff in de facto segregated and desegregated school contexts. Case studies of two secondary schools lead us to argue that desegregation is only effective when institutional structure, culture and agents empower minority students through access to instrumental resources and support for the pursuit of PSE. The findings confound the desegregation policy and call for structural/institutional interventions to ensure instrumental SBSC is accessible to PSE-bound minority students in all schools, and thus increase the effectiveness of school desegregation.  相似文献   

17.
由于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是基于群体身份资格的限定来实施的,被认为是对个体平等的颠覆,目前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来自于教育平等的争论。所以,本文立足于中国少数民族教育招生政策,试图从学业成就归因、高等教育功能等多维度对中国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进行分析,力图通过明晰少数民族高等教育招生政策所蕴含的平等涵义,明确和拓展对教育平等的理解,从而利于实践中教育平等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一临新的挑战与机遇。社会环境变化、管理模式不同、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办学理念和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要为国家稳定服务,在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上要增强实效性。  相似文献   

19.
澳大利亚联邦是一个民族多样性显著,高度重视教育,土著人教育发展显著的国家。澳大利亚政府面对土著人发展的境况,以本国的历史为基础,以整个澳大利亚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的发展为支撑,在尊重土著人与非土著人之间的差异的前提下,针对土著人教育发展而制定了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措施。澳大利亚土著人教育优惠政策彰显出了作为典型的多元文化国家的澳大利亚追求民主平等以及文化的多样性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Research consistently shows that students and faculty are generally against expanding access to firearms on campus, and many stakeholders worry about the effects of campus carry laws on student violence, civility, and feelings of safety. We contribute to this literature by investigating how potential changes to campus carry policies affect students’ reported commitment to campus activities. Theories explaining fear of crime and social commitment led to hypotheses that predict members of socially disadvantaged groups—specifically women and minority students—would report less favorable attitudes toward gun possession on campus, greater feelings of vulnerability to victimization, and less commitment to the college environment when students or staff may possess guns. Hypotheses received support, and add to the growing literature documenting potential issues that legislators, administrators, and faculty might consider when debating the enactment of campus carry polici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