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普遍存在,不仅影响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影响教师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专业发展。文章分析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对高职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高职生源质量较差、课程改革及教科研能力提升要求带来的负面影响、对英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完善、英语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并基于此提出了高职英语教师职业倦怠的改善策略:提高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关注度,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强化高职英语课程改革;健全教师业绩评价体系;提高高职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虹霞 《教育探索》2008,(10):105-106
职业倦怠指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对工作中的挫折而产生的身心疲惫的状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的产生有社会大环境、学校方面、学生方面和教师个人方面的原因,克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师职业倦怠要从社会、学校及教师自身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尝试分析高职院校两课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并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综合素质、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等角度探讨解决高职两课教师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教师伴随着长期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情绪、态度、行为的衰竭状态,严重影响教师的身心健康,制约学生乃至学校的发展。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5.
职业倦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努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相似文献   

6.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调查与消解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由于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等因素的综合作用,当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问题较为突出.为此,要消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必须努力构建社会支持体系,完善激励考评机制,强化教师发展指导.  相似文献   

7.
罗笑 《职教通讯》2019,(4):65-68
高职特教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培养对象为身心发展存在障碍的特殊学生,同一般教师相比,面临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环境更为特殊,承受的职业压力更大,更容易产生职业倦怠问题。从情绪、人格和主观体验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从压力、地位、工作三个方面分析了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进而通过对教师自身和外部环境改善两方面提出高职特教教师职业倦怠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8.
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主要是由于教师工作压力过大、学校组织局限性、限制教师教学自主权、紧张的人际关系以及学校为教师提供的支持性资源不足等社会原因所导致的,本文着重分析高职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社会原因,并从社会和学校层面探讨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评价盲从普通本科院校,其评价体系未能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要求,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权威性往往受到教师质疑,对促进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发展的作用极为有限。建立一套适应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具有高职院校教师特点、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的绩效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已经成为制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课题。文章通过调查,分析研究了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现状和缓解对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培训机制不完善,管理方式与教师管理制度不到位,教师的专业发展动机和自我规划意识不强,教师的自我认知较低与专业素养不高,都是导致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原因。因此,建立健全体现激励的高职院校教师评聘制度,引导高职院校教师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营造缓解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组织环境等应成为缓解教师职业倦怠的举措。  相似文献   

11.
教师的年龄、职称、婚姻是影响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本文从社会评价、高职院校管理体制、教师工作压力等方面探讨了造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原因,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制度改革浪潮中,绩效考评面临着考评主体、考评对象、考评目的等多方面的挑战,而绩效考评改革的焦点集中在克服功利化倾向的问题上。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的功利化倾向造成了教师的短视行为,影响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并造成人事管理的低效。为克服教师绩效教主的功利化倾向,高职院校要设计绩效考证标准、弱化数量考证、引入发展性评价、营造考证文化、合理使用考证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高职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的现状,找寻提升高职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对策的科学依据,运用《高职学院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问卷》对中南某省3所省属高职学院293名教师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高职学院教师的工作总体满意度较高,工作满意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人际关系、工作本身、学校气氛、专业发展、管理制度、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同时,高职学院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工作倦怠,并随年龄增大工作倦怠程度加重,而绝大部分教师不善于有效应对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与激励机制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现代大工业生产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关系;分析了制约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的诸因素,阐明了高职院校教师劳动具有的生产性、职业性、社会性特点;提出了如何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师劳动特点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特点和会计教师所处的发展环境三个因素着手剖析了形成我国高职院校青年会计教师职业倦态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从教师自身调节和改造高职青年会计教师所处的学院环境两大方面来缓解职业倦态的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6.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显现,它给高职院校的学生、教师、教学工作及社会发展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因此,分析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与影响,探究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对提高高职院校教师身心健康水平、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压力与工作倦怠的关系。方法:以某沿海省份6所高职院校的421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工作压力问卷和高校教师工作倦怠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高职院校教师的工作倦怠整体水平不严重,个人成就感维度的性别差异显著,男教师显著高于女教师。教龄在组织去人性化维度上差异显著。在组织去人性化、情绪枯竭、科研耗尽感三个维度上,未婚教师得分显著低于已婚教师。工作压力维度上,性别在工作无乐趣维度上差异显著,教龄在职称评聘维度上差异显著。2.工作压力各维度均能够预测工作倦怠及其各维度。结论:高职院校教师工作倦怠程度并不严重,工作压力能够较好地预测工作倦怠。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山东省9所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388名教师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高职学校教师的职业压力在年龄、教龄、平均周课时、学历、任教科目、是否担任实训课、是否担任班主任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本文结合调查结果,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对减缓高职教师职业压力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9.
高年资教师是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中流砥柱,然而“躺平(职业倦怠)”亦成为阻碍其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以我国高职院校99对高年资教师与青年教师为对象,展开了为期5天的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师徒制存在“师—徒”间的双向增益机制;(2)师徒制能够通过知识重组路径抑制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的滋生,同时,指导成效是干预这一效果的重要边界条件。在此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组态分析提出了“专业资本导向型”与“心理资本导向型”两种基于师徒制的高年资教师职业倦怠应对方案,进而建议相关院校加大对师徒制的资源投入力度,赋予该制度一定的灵活性,以期从根源上解决高年资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  相似文献   

20.
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评价体系设计、实施、改革仍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亟需构建一套能够体现高职院校办学特色,并能够促进教师和学校协调发展的教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